【摘要】:在設計領域,視角分析尤為重要,作為一個設計者,當然要有自己的獨特視角,但卻又不能個人主義,廣泛吸收行情和領域中浸泡的思想,設計需要多覺視角,因此,多角視角就以為著我們要全面的看待問題,這就又回到整體論思想的角度論述了
【關鍵詞】:整體思想;設計;多視角
一、思想
(一)、思想
思想是一種理性認識,一般也稱“觀念”。它是一系列的信息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多感官接收后,再輸入人的大腦之后所形成的一種可以用來指導人的行為的認識和觀念。
思想是獨立的,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是人們經過長期生產和實踐的積累所得出的對世界的認識與看法,它往往也是影響人們行為方式的依據。
然而認識是思想的前提,在我們剛剛出生直至兩三歲時,我們便開始接受事物,父母就教我們學數數、聽大灰狼與小白兔的故事;在幼兒園,阿姨手把手教我們做游戲、涂涂畫畫;上了小學,老師就教我們日、月、水、火、山、石、田。因此,日常生活是意識形態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往往也會對你的設計產生一定影響。這時,個人的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我們以往的設計中,它決定了你的設計風格以及這一風格所產生的影響。同時,這些體驗也決定我們未來的設計,是我們銳利思想的來源。
所謂藝術設計大師就是在生活中有自己特殊的體驗和獨特的視角,這種體驗反映在自己的設計作品當中,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博伊斯的作品打破了原有的雕塑形態,不再是在一塊石頭或原木上雕刻,他在他的作品中體現了他獨有的思想并區別于他人,不再恪守陳規的按部就班,他創造了屬于他獨有的風格。博伊斯說:“人人都是藝術家。他的作品是藝術對日常生活的介入與思考。藝術不只是藝術家的作品,每個人以充滿生命力的態度獨立思考,擁有自由自在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都是藝術家。”在很多方面,人都不是自由的。從社會環境來說,人是相互依賴的,但思維是自由的,這也是雕塑的起點。
思想對于我們而言,尤其對藝術設計者來說,思想是我們區別于其他獨立人格的表現。一個有思想的人不應該隨波逐流,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
除此之外,思想還要遵循事物的普遍規律,要整體的把握思想。
(二)整體思想
整體思想源于人們早期對自然界的觀察與認識。中國哲學有著大一統的思想,思維的基點是整體,即把事物作為有機的整體看待。莊子云: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在《周易》中則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視為整體。②然而,這種整體觀念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有著鮮明的體現——“群”,一種有序的群體組合特征。
因此在中國古建筑設計中,單體形式較為接近,在“群”中又表現出毫無違和感的統一,既注重個體,又注重個體與“群”與環境的關系,形成以群為主的整體。中國建筑群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故宮,它的虛與實,空間與實體,內與外的整體和諧,正是中國這種整體思想的體現。
整體思想就是在一般與個別、個體與整體、內與外之間建立普遍聯系的思想,是相互聯系的,局部的改變會導致全局的變化。例如蝴蝶效應的牽一發而動全身正是說的個體與整體間的普遍聯系。再如達爾文所作的《進化論》,是通過研究生物構造與自然形態關系所得出的結果一樣,森林是一個生物圈,當中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互相交錯,草原和海洋也一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泥巴中有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又是由那些大魚小魚分解而來的,這樣一個循環下來,形成了一個圓環形。由食物鏈的結構關系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我們吃了被污染的食品,最終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這很好的說明了我們之間相互聯系的關系。
除此之外,整體思想還表現為對立統一。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亦稱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規律或矛盾規律。在社會和思想領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在20世紀與21世紀交替之時,中國的藝術界發生了三次重大的事件。而其中一件大事便是在1993年,著名科學家李政道與著名畫家黃胄聯手合作,在北京炎黃藝術館主持并召開了首屆科學與藝術研討會,并同時舉辦科學與藝術繪畫展。在這次學術研討會上,李政道博士提出了“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的著名論述,在藝術與科學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李政道與國內幾位國畫大師,李可染、黃胄、吳作人等合作,將一些深奧的科學理論通過藝術家之筆,用象征性的形象表達出來,創造了藝術與科學融合的范例。藝術與科學,都是人類獲取認識和創造世界的一種手段,它們所面對的都是這個物質的世界。
美國藝術家Klari Reis是把藝術與科技真正完美結合的實踐者,在培養皿中的繪畫,采用環氧聚合物和染色塑料在培養皿中進行繪畫。這作品是三維的是一種自然的生物反應而產生的美麗,這正是科技與藝術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偉大藝術。
二、小結
運用整體思想的方法進行設計領域的探索。我們需要對一個事物進行多方面分析與理解,從而對整體進行分解、重構與再生,尋找設計改良亦創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