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書旗先生在進入上海美專學習繪畫的時候,就學習了素面、水粉等西方的繪畫,之后有進行了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的學習。本文將從張書旗先生繪畫作品中的賦色、構圖以及筆墨等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張書旗;繪畫;技法
一、調色獨特之白粉創(chuàng)新
張書旗先生學習了多位大師繪畫的風格以后,沒有墨守成規(guī),而且努力將其融合,要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一種繪畫方式,他在染色的宣紙上,用白粉的蘸色點染,以白當黑,手法極具特色,靈活生動,畫風濃麗秀雅。
張書旗先生開始創(chuàng)新的時候首先是從色彩上。自古以來,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家都是忌粉,認為白粉會使整個畫面產生呆板的效果,如果要用的話也就是在個別地方稍加點綴。但是在張書旗先生的繪畫作品之中,可以看出白粉是不可或缺的一樣繪畫用品,無論是對于花鳥繪畫還是山水繪畫之中,張書旗對于白粉的使用是非常之多。到了后期人們都稱張書旗為“白粉主義”,因為張書旗先生擅長使用白粉,做到了一鳴驚人的效果,在張書旗的繪畫作品之中,使用的白粉不僅僅沒有讓畫面產生呆板,反而增加了畫面中的花卉、羽毛的細節(jié)處理。能夠達到張書旗先生這一步,不僅僅靠的是熟練的繪畫技巧,還有西方水粉繪畫的理論知識與學習了百家所長的經驗,可謂缺一不可。
如張書旗的作品《禽羽》。白粉是他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選擇的主要色調,是一幅描繪了鴨子、雞、鴿子等家禽的繪畫。這幅作品將畫面中的動物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讓人們感覺畫面中的動物像活的一樣。畫面中最為主要的動物要數白鴿,在白鴿的顏色上,明顯的看出黑白灰三色色彩分明,水、粉、墨運用技法之熟練。也看得出張書旗先生對于白粉運用技藝之高,繪畫寫生功底之扎實。
張書旗先生還喜歡使用帶有淺色的紙張創(chuàng)作。這種紙張的滲水性較差,紙張的表面略顯光滑。在這樣的畫紙上繪畫是有著較高的難度,但是如果可以駕馭得了這種紙張,那么繪畫出來的作品是沒有一點西方繪畫的味道,而是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中國繪畫。可以看出張書旗先生使用這種紙張是因為他對于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有著較高的理解。
二、構圖結構之主賓虛實
對于畫面構圖來講,張書旗先生也是有著一定的創(chuàng)新,臨摹了大量的古人繪畫之后張書旗有著新的認識,他繪畫的時候注重畫面的主次,讓畫面中的主體物和附屬物完美的結合,調節(jié)畫面的布局,從而使得畫面到達整體統(tǒng)一的效果。同時張書旗先生還注重畫面的虛實結合,疏而不散,密而不擁。從張書旗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畫面中的對象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所以他的繪畫作品往往讓人心曠神怡。
比如說《柳鷹圖》,從整張畫面看去,柳鷹是這幅繪畫的主體物,張書旗先生繪畫的生活用濃墨和白粉進行描繪,而后面的柳樹只是用淡墨勾勒,讓觀賞的人們一眼看出畫面的層次感,主賓分明。然而要從虛實關系看來的話,那么這幅作品的實為柳鷹,虛為柳樹,這樣不僅可以突顯主體物柳鷹,而且也抓住了觀賞者的眼球。雖然后面的柳樹為虛,在畫面中也是為了承托柳鷹,但是張書旗先生也將其繪畫的清新脫俗,使人心曠神怡。
說道畫面感,張書旗先生的畫面有著強烈的氣勢感,產生了獨特的繪畫氣質,這也是他學習了多年繪畫而且融入了西方繪畫的結果。在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之中,花鳥繪畫要求有活力,不能死板,花卉要有韻味。那么在構圖上就要注意畫面的氣勢,畫中的樹、木、花、鳥在繪畫的時候都要有氣勢。
在張書旗先生的繪畫中,注重繪畫對象的客觀性,又要加上自己主觀的構圖思維。自然中的花鳥和山水,沒有任何一種是專門為了繪畫而生長出來的,這就需要畫家進行構圖思考。張書旗先生對于這些繪畫講究著亂不理齊,齊中帶亂的思維方式,亂就是無規(guī)律的形態(tài),齊則恰恰相反,在他的畫面中可以將這幾種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只有在亂中找到齊,那么亂就成為規(guī)律中的一部分,有了這樣神秘的變化,才能展現(xiàn)出自然中畫物的美。
三、筆墨運用之從容不迫
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筆墨的技法,而且筆墨的技法是衡量一位畫家繪畫水平高低的標準。張書旗先生從學習繪畫的時候就一直注重著筆墨的技法,從張書旗先生留下的繪畫作品之中,可以看出每一筆都是下筆如有神,畫面中的每一筆都是清晰亮麗,一目了然的展現(xiàn)了毛筆的繪畫質感。張書旗先生曾經表示:“畫何種風格題材,就應用何種筆調進行繪畫。”比如說在繪畫花鳥的時候,筆觸將就充滿活力,筆鋒要求干凈利落,這樣才能展現(xiàn)出花鳥的生命力。繪畫山水的時候,需要使用蒼老沉穩(wěn)之筆調,才可以顯出畫面之中山水的磅礴之感。而且張書旗先生還主張“主簡去繁,筆簡意繁”的用筆方式和創(chuàng)造構思,這不代表繪畫的時候偷工減料,而是去掉繁瑣的東西,留下寶貴的精華所在,到達象簡意不簡的繪畫藝術,用著寥寥數筆就能將一幅完美的佳作完成,耐人尋味,也體現(xiàn)了繪畫藝術的韻味。
在筆法運用出神入化的同時,張書旗先生的墨色也是運用自如,他曾經說過:“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色之不可奪墨,猶賓之不可混主也。”而在繪畫的時候,張書旗先生使用的濃、淡、濕、干、白、黑這六種墨色中,提到濃不可以是凝固狀的,淡要求是清晰的,干不能是枯竭的,濕絕不能渾濁。而在要求這些的同時,張書旗先生也有著一種新的理解,水多不嫌淡,墨多不嫌濃,畫面中的濃淡十分鮮明,每一筆下去都是筆為墨,用筆取形,以墨隨筆。
以他的作品《奇峰》為例。畫面描寫兩座遠處不同的山峰。張書旗先生用著“主簡去繁,筆簡意繁”的繪畫藝術,去除了多余的樹木和花草,對于主題的山峰進行了寥寥數筆的勾勒,山峰的形用毛筆的側鋒一帶而過,干凈利落。畫面的墨色干濕并用,變化無窮,將山峰的質感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山峰上面的枝條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沒有枝條就會顯得畫面感僵硬,枝條多了會顯得畫面繁瑣,可謂多一點則嫌繁,少一點則嫌簡。
四、結語
張書旗先生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繪畫家,他將自己在中國學習的傳統(tǒng)繪畫方式和西方繪畫技巧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繪畫的技法之上,無論是色調還是用筆,都有著創(chuàng)新。他學習了中國和西方繪畫以后沒有墨守陳規(guī),而是大膽的進行創(chuàng)新,善于使用平常畫家不敢使用的白粉,筆觸將就自己的意境。工于設色,勤于寫生,尤善用粉,別具一格,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特點,使人嘆為觀止。
參考文獻:
[1]張書旗.翎毛集.湖南美術出版社,1982.
[2]洪瑞.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張書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曹文馳.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張書旗作品.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王鵬程(1994—),男,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yè):美術,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