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譽為“中國戲曲”之母。2011年它被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換言之,它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和遺產。本文著眼高校學生對于昆曲的了解,意在扎根高校,保護和傳承昆曲藝術。
【關鍵詞】:昆曲;大學生;認知;傳承;戲曲
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的瑰寶,現如今在廣大百姓中的認知度卻不斷降低。這對于我們來講,是件非常遺憾的事情。而通過大學生的力量把“昆曲”傳播給更多人,這對傳統戲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非常重要,且非常有意義。
一、昆曲簡介
昆曲,誕生于元末明初,始于江蘇昆山一帶。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后世所有戲曲,包括我國的國粹“京劇”,都吸收了它的營養,因此,它被譽為“中國戲曲之母”。周總理也曾把昆曲比作為文學百花園中的“蘭花”。并且,在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昆曲”起初稱為“昆山腔”。而“昆山腔”與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的“四大聲腔”,他們同屬于“南戲”系統?!袄デ钡那吧肀闶恰澳蠎颉薄W畛醯摹袄デ睕]有化妝、服裝、舞臺表演,只是民間的清唱小曲,也稱為“冷板曲”,到了明中頁和清代中頁,“昆曲”則成為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知道昆曲的人,還應熟悉對“昆曲”做出重要貢獻的一個人——魏良輔。他認為“昆山腔”曲調過于平直,缺少起伏的感情變化,因此開始對“昆山腔”進行改革,而后形成了新的唱腔,當時被稱作“昆腔”。改良后的“昆曲”,曲調細膩婉轉,流利悠遠,也被人稱為“水磨腔”。正式以“昆曲”命名則是明萬歷中期,后世的一切戲曲與“昆曲”的關系則是子集與母集的關系,換言之,“昆曲”孕育了后世一切戲曲。
二、“昆曲”以往走進高校的基本狀況:
很多專家、學者都曾發表過關于“昆曲”和“校園”直接關系的文章,在他們的文章中揭示了“昆曲”走進大學校園的現狀、意義、解決措施和對昆曲思考等問題,他們認為大學生應當為“昆曲”的傳承與保護做出重要的貢獻,并且相信大學生可以讓昆曲重新走向復興。
白先勇先生認為,昆曲這樣美妙的藝術,現如今的生命力已經非常微弱了。的確是這樣,當今,喜歡“昆曲”的人如世之珍,昆曲的演出也比較難看到。在這樣的背景下,2004年,白先勇先生以“昆曲義工”的精神,將青春版的《牡丹亭》首先推到了臺北的大學校園,此后160多場的演出,每場演出都收到熱烈的歡迎,尤其在各大學里的演出,更是好評如潮,這則被稱為“青春版《牡丹亭》現象”。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也就是從那時起,中國文學藝術界才意識到搶救這一古老劇種的重要性。于是,文化部和涉及昆曲的各省市開始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護和傳承“昆曲”。江蘇省,蘇州市,針對保護和傳承“昆曲”,開展了很多工作和活動。于是,[1]“蘇州很多大學的老師和教授便以昆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消息,江蘇省政協‘戲曲走進大學生’系列活動,青春版《牡丹亭》現象,‘多校聯建資源共享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改革與創新’省級教育規劃課題?!边@四個主題為出發點,對蘇州的在校大學生對昆曲的接受現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而就當地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她們得天獨厚的文化背景,知道“昆曲”這一古老劇種的學生不在少數,但也并非全部大學生都對“昆曲”有所了解和熟悉。
提到昆曲,很多人都會提到《牡丹亭》,有些專業人士對青春版《牡丹亭》和中年版《牡丹亭》進行比較,有些學者從《牡丹亭》談及對昆曲的思考和研究。而相對于昆曲在很多高校的傳播,大多也是以上演《牡丹亭》的形式來傳播的。王蕙芳在“從昆曲《牡丹亭》進校園看中國經典藝術的美育意義”中談及到在此劇目在北大劇場上演時的情景,[2]他說:“觀看的大學生,沒有一個不被舞臺上精湛的表演所征服,沒有一個不被風姿綽約的人物形象所迷醉?!庇纱丝梢姟赌档ねぁ穼デ囊财鹬陵P重要的作用。
三、昆曲在校園的傳播現狀
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代表,對于昆曲的認知現狀卻是十分不容樂觀的。首先,“昆曲”所產生的年代對于我們年輕的大學生而言,會非常有距離感,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文化印記,當代大學生所接受的大部分是改革開放后的流行音樂文化;其次,“昆曲”的唱詞、表達的內容和意義不容易讓我們大學生理解和聽懂,在這樣的現狀下,向做到“通俗易懂、耳熟能詳”后達到“朗朗上口、膾炙人口”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后,就是傳播力度不夠,新媒體在發揮傳播昆曲的作用上力量薄弱。
作為音樂學院的學生,我們設有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老師在課堂上有所授課。當然,絕不只有音樂學院的學生是通過課堂知道“昆曲”的,中學歷史課本也有提到過關于“昆曲”的學習內容。也有學生是通過新興媒體例如網絡、廣播等了解到昆曲,但是真正直接甚至主動觀看舞臺劇目的人卻少之又少,缺少了這種直觀感受,昆曲的影響力對于我們來講就還是太薄弱,因此我們并沒有真正走進這門高雅的藝術,昆曲依舊是“為藝術而藝術”的東西,曲高和寡導致受眾越來越少。
四、保護和傳承“昆曲”的幾點建議
“昆曲”是我過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的文化珍寶,尋求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會提高我們的民族認同感。昆曲的保護與傳承,不僅僅是為了延續我們民族的文化血脈,也是為了能為我們以后的子子孫孫留下更多優秀的精神食糧。因此,面對當今保護和傳承昆曲藝術的嚴峻形勢,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扎根本土、放眼全國。本來“昆曲”在廣大百姓中的認知度就比較低,所以,不要讓“昆曲”僅僅活躍在江蘇和臺灣,要走向全國,讓更多百姓去熟悉它,了解它。若僅僅停留在它的發源地,那么它的生命力會不斷降低,或許在某個時間,它會像元雜劇一樣失傳,這將會是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2.培養新一代的昆曲人(包括演員、觀眾)。尤其對于很多有條件的大城市(蘇州,無錫,南京,上海等地),他們可以利用自己城市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大力培養昆曲接班人。而年輕觀眾的培養,對于“昆曲”的保護和傳承也至關重要。
3.政府要給予支持。政府的支持和擁護,對于“昆曲”的保護和傳承十分有力。例如:政府可以開展“昆曲”藝術比賽,還可以規定昆曲的專業團體每年要在全國巡回演出幾部經典劇目的等等,這樣不僅有利于“昆曲”的保護與傳承,也有利于相關專業團體和演員的發展,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
4.新媒體的大量宣傳。數字報紙、數字廣播、電視銀屏、網絡等形式。為什么我們對京劇、豫劇、黃梅戲更加熟悉,就因為我們聽到的多、看到的多,即便不會唱,至少不再陌生。因此,媒體的宣傳也至關重要。
昆曲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瑰寶,高校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應該將保護和傳承昆曲視為己任。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我們期待著古老的昆曲在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煥發生命的光彩。
注釋:
金紅,朱棟霖,李斌,曹南山.《蘇州在校大學生對昆曲接受現狀的調查與研究》.[I].2010年5月.第27卷3期.第84頁—89頁
王惠芳.《從昆曲<牡丹亭>進校園看中國經典藝術的美育意義》.高教與經濟.2010年12月第23卷4期.第37-42頁
參考文獻:
[1]李曉.《昆曲的藝術成就和文化價值》.[J].戲劇藝術.2005年第1期.P30-42
[2]聞瑤.《“小傳統”與“大傳統”之爭——以昆曲的發展歷程為例》.[G].法制與社會.2008.04下.P244-245
[3]俞為民.《昆曲的現代性發展之可能性研究》.[J].藝術百家.2009年第1期.P51-58
作者簡介:劉曉(1992—),山東濟南人,河南大學碩士研究生,聲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