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書“身份”這章先從歷史背景給我們闡述藝術主題的身份,介紹身份在之前三十年概念的不斷變化,并且對一部分術語的變遷進行解析。雖然在藝術創作中身份經常被當做隱藏因素,但是最近才在政治化的藝術主題中引用。本書中涉及的時間段不斷發生變化,因此身份的定義引來大量的爭議。歸于身份名下這一類的當代藝術作品形形色色,從事人數眾多。
【關鍵詞】:藝術;主題;身份
引言:
《當代藝術的主題》此書主要談到過去30年間在藝術領域活躍的七個主題——身份、身體、時間、場所、語言、科學和精神性。此書在對七個主題分析探討中,介紹了許多運用各種媒介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主體背景是西方的當代藝術。下面主要談談閱讀此書身份這一主題的體會。
一、藝術史中的身份
肖像畫和自畫像是西方兩種傳統藝術體裁并與如今主題“身份”藝術密切相關。大量的傳統藝術家都花費很多精力畫肖像畫與自畫像,塞尚、畢加索、倫勃朗等等,現今也依然有很多藝術家在肖像畫和自畫像上繼續創作藝術品。
藝術和人類身份之間深刻的、隱含的聯系始終貫穿藝術史。1p50人類身份的基本維度不管在西方還是東方歷史上對藝術家創作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件藝術品不管是個人還是在文化層面上都反映出藝術家和觀眾的身份特點。
雖然藝術和身份的聯系一直都存在,但是大家在理解自身身份的方式上在不斷變化。有些時期這些變化微乎其微,而有些時期的變化卻如洪水一般。這些變化改變了人們理解自身的方式。在我們這個時期,身邊早已被世界各種交纏力量重新塑造了概念。如今對人類“身份”藝術表達中和過去藝術截然不同。
二戰結束后“身份”成為藝術的核心主題,戰后的藝術家身份指個體的身份,與今天形成對比,今天藝術家所使用的身份一詞通常是社會和文化身份。
雖然我們很容易就能想象把“身份”建立在許多特質基礎上,但是在20世界八、九十年代的藝術討論探索中,經常提及的特質還是落在性別、民族、宗教、階級這些范圍中。
二、身份政治學
當藝術家們在為藝術作品使用名稱時會涉及到性別、種族、階級等詞匯,無可避免就有了政治意義。并且包括藝術家們或者其他領域的人們也經常因為性別、種族、階級等遭到定義與歧視,這種歧視產生沒有公平的機會來展現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在藝術上還是其他這一現象都非常普遍。藝術家們在對一現象進行抗議,發表演說等為藝術家們爭取平等機會。身份政治學在20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曾是個激烈的競技場。今天依然有許多以身份這一主題的實踐者和辯護者。如:大衛.哈曼斯、威廉.波普.L等藝術家。藝術界與非藝術界的人們也在不斷的進行批判對這一現象。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有色人種女性主義等在藝術界也慢慢的具有舉足輕重的聲音。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群認同感比較接近的藝術家們建立了聯盟,淡化了成員的差異。聯盟群體認同感接近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共享體驗與普遍特征。雖然這樣統一具有優勢,表訴強為有力,但是把握不好,很容易遭到挑戰。“本質主義”一詞開始出現。本質主義常常遭到指責,尤其在指群體身份建立在自然的,生物性的共有性質這一觀念。“本質主義”這一詞通常都含有負面意義,例如:那些認為女性生來就該扮演養兒育女撫養孩子等,都會被稱作本質主義而抵制。
到90年代,一些作家用越來越復雜的術語討論身份問題。身份形成由多種變量組成,包括性別、種族宗教等。并且群體也不是處處都相似,在他們共性中也存在許多多樣性。多樣化和本質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文化理論家貝爾.胡克斯很推崇多樣化概念,認為對于被本質主義思維定了型的人們來說,多樣化具有解放的意義,并在政治上有利于他們。2P58
流行于90年代中期關于身份概念就是駁雜性,它和多樣化概念相關。羅希尼.馬利可和加文.詹蒂爾斯給出的關于駁雜性的一個慣用定義是“通過將觀念、語音和實踐模式進行創新性融合和借用而達到的狀態”。3p58駁雜性主要研究彼此聯系的不同文化的混雜合成。現今,駁雜現象隨處可見,沒有一個文化能夠避免與其它文化不斷的交流與同化。許多藝術作品中都表現出這個駁雜性的觀念。
三、被建構的身份
身份被構建這一觀念是當代身份藝術與眾不同的重要理論。這一觀念從形成到最終廣泛接受能追溯到六七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如:雅克.德里達和米歇爾.福柯。這些理論家認為身份由各種力量形成的網絡,組成各種社會角色,規范各種權力關系。他們認為這些身份不是生來就有,而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學習來的。相信身份是被構建的人認為沒有人生而具有一個統一的、必然的身份。藝術家通過各樣的方式表現自身的多樣性身份。除了從自身視角出發把握和掌握對身份的表現外,藝術家還通過證明所有身份,包括“正常”主流身份也是被構建起來的,沒有任何身份是自然的和本質的。與建構身份觀念密切相關是就是身份并非固定與一層不變這一觀念。影響身份構建的因素是不穩定的,身份隨情境變化而改變。流動的身份這一觀念可能不好理解。試想一下你在不同環境出現的不同表現,在不同環境下你是始終如一呢還是都在略微變化。在藝術作品中除了人種,性別等來闡述身份的流動性外,人、動物、機器之間各種組合融合變異成為越來越吸引人的主題。而對于那些在異地工作的藝術家來說,身份一直是比較尖銳的問題。區域共同體與民族共同體瓦解使統一身份變得越來越復雜。即使扎根的藝術家也難逃脫不斷的與外界交流所帶來的塑形影響。
參考文獻:
[1]《當代藝術的主題》 簡.羅伯森與克雷格.邁克丹尼爾 江蘇美術出版社 p50
[2]《當代藝術的主題》 簡.羅伯森與克雷格.邁克丹尼爾 江蘇美術出版社 p58
[3]《當代藝術的主題》 簡.羅伯森與克雷格.邁克丹尼爾 江蘇美術出版社 p58
作者簡介:黃強紅(1993.8-),男,籍貫:湖南郴州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油畫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