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露,山東諸城人,是中國近代諸城琴派和北派琵琶的代表人物對諸城琴派和北派琵琶的發展有著突出的貢獻。1918年,王露受聘到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擔任古樂老師并在音樂研究會會刊《音樂雜志》中發表樂學專著數篇《音樂泛論》是王露發表的其中一篇文論,代表王露的音樂思想。本文主要從分析《音樂泛論》的美學思想,并探究其產生根源。
【關鍵詞】:王露;《音樂泛論》;美學思想
一、王露生平活動簡介
王露,字心葵,山東諸城人。中國近代古琴家、琵琶家。自幼跟隨王冷泉學習古琴,是山東諸城派古琴的代表人物,與王心源、王冷泉被合稱為“諸城瑯琊三王”。1906年曾東渡到日本學習西方先進音樂知識。歸國后,1918年受章太炎推薦,蔡元培邀請在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任國樂導師并在音樂研究會會刊《音樂雜志》中發表了樂學專著數篇。
清末以來,作為北方著名的古琴流派諸城派,在古琴的發展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露作為山東諸城派古琴的代表人物對諸城派古琴的傳承有著杰出的貢獻。王露在以虞山派為主的基礎上,又吸取了金陵派的長處,集兩派之大成。1916年在濟南大明湖畔成立了我國最早的“音樂傳習社”之一——德音琴社。培養出許多著名的琴人。1915年,他在故鄉山東督工斫琴,監制古琴數十張。完成近代第一部古琴制造的專著《斫桐集》。1918年王露在北京大學舉辦古樂演奏會,第一次把古琴這種樂器帶進校園。
王露于1918年經章太炎推薦,受蔡元培之邀,在北京大學舉辦了古樂演奏會。之后,蔡元培親自擬聘書,聘請王露為北京大學樂理研究會國樂導師,教授古琴、琵琶等古樂。在我國早期的音樂教育活動中,王露有著深遠的影響。王露教授了許多優秀的學生。作為導師,王露不僅教授古琴、琵琶,還參與到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的建設之中。他發起參與組織了絲竹改進會,專門從事改良樂器和曲譜。
二、《音樂泛論》的美學思想
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在音樂界內產生了三種思潮,即:一是主張“以西為師”。認為中國傳統音樂落后于西方音樂文化,應當學習借鑒西方先進音樂經驗,來改進我國的傳統“舊樂”。二是堅持“維護國樂”。認為我國古代的“雅樂”才是值得發揚、繼承的提倡的。公開反對向西方學習,同時鄙視一切俗樂。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就是王露。三是主張“全盤西化”。作為我國古樂的傳承者,王露雖東渡到日本學習西方音樂,卻反對用西洋音樂取代或者規范中國音樂。他對傳統音樂有著很好的理解與實踐,關于自己的音樂思想,陸續發表在北京大學出版的《音樂雜志》一刊中。《音樂泛論》就是一篇代表王露思想的論著。這篇文論集中說明王露“維護國樂”的音樂主導思想。從文章的整體來看,王露的音樂思想受到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比較深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逐一論述:
1.音樂與情感的關系
文章開篇便提出:音樂者,即學術之一類也。表明觀點認統史學研究之間的學術交流和交融將會日益密切,也必會在音樂史學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學術意義也會日益凸顯。王露在《音樂泛論》中體現了儒家音樂思想對他的影響。王露引用以儒家音樂思想為主的專著《樂記》中的話:“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這句話講的是音樂是由人的內心產生的,人心受到外物影響而產生情感變化,肯定音樂與人類情感的關系。王露對這句話的引用是想來說明音樂是情感的產物。隨后王露又進一步展開論述:“所謂動也,及物感于外,則情動。于中,或思登高。而為呼嘯或既獨處。而病寡和,甚至徘徊澤畔,狂嘯自憙。于是音聲之作。乃有不能自己者,此固音樂之起源也。”文章中“動”就是感情的奔發。情感不是自己產生的,是受到外界社會的影響,不同的社會環境使人產生不同的感情,不同感情的產生從而產生不同的音樂。音樂可以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鳴,美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從而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
2.“平和”的審美觀及禮樂思想
早在春秋時期的《國語·周語下》中就提及到過“樂從和”,認為音樂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和。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荀子也提出“中和”的概念,“和”是我國古代音樂美學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之后也一直貫穿于整個中國音樂美學的發展中。文章中提到:“茍使五音相雜,互相為應……譬諸五色錯綜,有序自然美麗,可觀驚為異彩,初何足怪。”“和”就是要有序,“和”就是要和諧。王露對雅樂的推崇也表現“和”的思想對他的影響,西周的音樂風格也是圍繞“和”展開的,對后世的音樂審美有著深遠的影響。
3.追求“自然”的音樂思想
文中作者提到“人心之本,體虛靈。不昧其象,寂然初無。”道家的音樂思想主要以“虛無”、“自然”為主導。對音樂追求的是“自然音樂”,主張“大音希聲”,清凈無為。最美的聲音是沒有聲音,樸素而虛靜,至善至美。“寂然初無”正好印證道家崇尚自然,清凈淡泊的音樂觀念。王露把儒家的“中和”與道家的“自然”思想相融合,運用于音樂實踐中,對儒家道家思想進行很好的繼承與發展。
4.音樂審美方面的美學體現
《音樂泛論》對音樂審美方面的美學事例也有體現。在說到音樂能帶給人美的享受時,王露引用了“知音”的例子:“伯牙鼓琴,六馬仰秣,是知音樂之作用。”俞伯牙彈琴,鐘子期可以聽懂俞伯牙彈琴時的內容跟情感,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再也沒有彈過親。留下“知音”的經典話題。這是音樂審美趣味跟審美能力的因素。
三、總結
王露是20世紀初堅持“復興雅樂”堅持國樂的人中少見的從日本留學學習西方先進的音樂知識后回國的一類。這與他的生活學習環境密不可分。王露自幼學習古琴和琵琶。古琴的清雅淡泊的音樂形象深深影響他的音樂思想。近代中國像西方學習的熱潮中,有王露這樣為堅持中國古樂而努力的人,是難能可貴的。近年來,隨著學術界言論自由擴大化,對于所謂“國粹思想”的論述開始有更加全面的認識。王露是“國粹主義”音樂界的一個代表人物,我們應該全面去了解他的音樂思想,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提供良好的材料。
參考文獻:
[1]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宋瑾.音樂美學基礎.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彭婷,女,漢族,1992-,山東棗莊,聊城大學(在讀),2015級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