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形態在短短的幾十年發展迅猛,不斷開闊了藝術家和大眾的眼界。而行為藝術作為其中一種藝術形態,強調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的這一“意味”,也就是行為藝術所象征的社會學內涵。藝術社會學藝術社會學是一門專門社會學理論,它研究社會關系,社會與藝術活動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以及研究藝術在具體歷史環境中所發揮的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國當代審美視角下的行為藝術的發展、存在價值、以及對現狀的思考進行較為全面的理解與分析,闡明行為藝術在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審美價值和研究意義。
【關鍵詞】:行為藝術;社會學;生活
引言
歲月在變遷,“藝術”也在隨著發生相應的發展、變化。宗教藝術、文藝復興,古典、新古典,印象、后印象,現代、后現代……人類詞匯的繁多就和各個時期藝術的嬌容一樣,不斷被人類刷新。眾所周知,藝術是反映生活、表現審美的,是人們情感的反映。具有認知世界、審美娛樂、教育等功能的,它能使人精神娛樂、心曠神怡,讓人懂得追求真、善、 美,抑制假、丑、惡。多少年來對人類有如此之大貢獻的“藝術”卻更多的在皇權、神權的統治之下。讓藝術擺脫與政治、社會的關系何嘗容易呢。
朝代的更替,社會的變革影響著藝術形式的不斷變化,在個性多元、倡導藝術走向大眾的今天,藝術已不再是僅僅供文人墨客把玩的脫離百姓生活的樣式,而是越來越貼近生活和大眾。尤其行為藝術的出現,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質,使得行為藝術成為如今最具增長潛力的藝術樣式之一。
一、行為藝術與社會學的關系
人無可選擇地降生到社會關系這張大網中。誕生伊始,他就處于作為社會最小細胞的家庭關
系當中,繼而逐漸融入某些特定的人群或團體。這些人群和團體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聯系成為社會。一個人就在社會的不同位置扮演著不同身份與角色,這些角色規定著每人的行為方式。人的行為達到某種標準和要求,即可被稱為藝術。如古代稱書、數、射、御為藝,謂醫、方、卜、筮為術,可知人的行為經過長期的鍛煉,達到一定的程度方可被稱為藝術。社會發展到二十世紀,一切行為都可以被冠之以“藝術”。“行為”本身成為“藝術”。但該“行為”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行為,該“藝術”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楊守森在其《藝術境界論》中這樣為“行為藝術”定義:“行為藝術(PerformanceArt),又譯為行動藝術、身體藝術或表演藝術,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后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藝術樣式,其作品呈現為藝術家借助某些道具,在展覽館、街頭、廣場、山間、野外等場所,自己演示或邀約觀眾共同參與演示的某一行為過程,以及用以作為見證的文章、圖片、錄像資料等。楊守森還指出,“行為藝術”作為“藝術,”是重在以更具視覺震撼效果的方式,表達關于社會與人生的某種體悟與理解。正因為行為藝術本身不以審美價值為圭臬,而以創意、靈感為手段,以達到震撼的效果,而其最終的目的是社會學關注——— “表達關于社會與人生的某種體悟與理解”。這種“體悟與理解”也即阿諾德·豪澤爾在其《藝術史的哲學》中所強調:“偉大的藝術給予我們一種對生活的解釋,它使我們能夠更成功地對待事物的混沌狀態,更好地與生活周旋,這就是藝術的一種更使人心悅誠服和更值得依賴的意義。”
二、行為藝術在藝術社會中存在價值的分析
(一)開拓人類全新的審美視角
世界上的任何一件藝術作品中都包含著“美”的一面和“丑”的一面。它不可能成為完全的“美”,更不會變為絕對的“丑”。丑和美是美學范疇里相互對立的兩種審美形態,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正如行為藝術也是在內容或思想上應該是美丑并存的,有很多藝術家在表現作品時,會根據作品的需要,加入丑或美的表現元素,不管作品傳達出的信息是丑的或是美的,都能使我們在視覺上得到審美享受,通過美的事物,我們可以使自我的身心得到快樂,接收了丑的信息,也不一定會影響我們對藝術的審美判斷。例如,挪威畫家蒙克的《吶喊》,如果從視覺上來看,這件油畫作品在畫面的表現上是不美的,畫中畫了一張夸張變形的人撫摸著自己的臉,做出驚恐吶喊的表情。雖然畫面效果沒有給人帶來一種美感,但是作品自身的藝術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因此隨著新的藝術形式傳入中國,使國內藝術家們試圖從審美視角中去尋求創作靈感。在進行藝術創作活動時,利用夸張怪誕的表現手法將作品中“丑”的那部分內容無限擴大化,使其與美形成強烈的對比。
(二)從行為藝術中感受生態意識
如今,“環境生態問題在國內外都引起了高度重視,促使一些行為藝術家們以環境、生態為題材,進行行為作品的設計與編排。”目的是使公眾從這些環保行為作品中,感受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并能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這無疑在某種意義上,敲響了人內心環保意識的警鐘。“行為藝術的價值在于它區別于其他藝術形態的獨特的藝術思想和觀念,區別于傳統藝術表現方式的活性表達。”它不僅敢于批判、揭露藝術思想腐朽化根源,同時,也將社會存在的敏感話題通過作品的詮釋,展現在大家眼前,從而達到自我與公眾進行深刻的哲學思考。行為藝術表現手法的獨一創造性是暫時其他藝術形態無所披靡的,它豐富了藝術創作方法的單一性,拓展了創造時空的局限性。
三、對中國行為藝術的思考
行為藝術存在的合法性無可爭議,但“行為藝術”自問世以來,卻一直備受“沉迷于性和暴力”、“臭名昭著的表演”之類的非議。中國行為藝術在受到西方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部分行為作品表現出了和藝術、道德脫節的現象,它嚴重偏離了人們對藝術的審美要求。“在人們對行為藝術存有偏見的情況下,對其作品所呈現出的內容,視為低級、庸俗毫無藝術存在價值。”加上媒體和理論批評家對行為藝術的一番批評與指責報道,使得行為藝術處在步履維艱的發展道路上。實際上, 藝術的傳播也是一種審美的過程,它所展現的真善美才是藝術的真諦。藝術在創作和表現的過程中,并非是無所顧忌的肆意發揮,它應該考慮創作的時間、地點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對藝術作品的影響度。藝術活動的開展要遵循道德的標準,因為藝術家的存在是與生活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的,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并沒有道德賦予它為所欲為的特權。所以,行為藝術家作為藝術家,受自身才能與時代環境的制約,應該能夠站在時代的前沿,有前瞻性眼光與思維。
結語:行為藝術的發展需要人類的共同選擇與指導,藝術家作為作品的制造者,和觀眾一起應該正視對新藝術形式探索的責任感。大眾雖然不能再以過去的審美理想與標準評價行為藝術,但有一條,藝術是人創造的,為人服務的,它是人的藝術,而人又是社會的人。不能讓藝術將人類帶向災難,不能讓行為藝術肆無忌憚地任其發展,要在社會文化的背景上進行有價值的判斷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