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繪畫的空間意識以及表現手法有很大差異,,雙方的繪畫朝著不同方向發展。在發展的背后是兩種不同傳統、國情的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以及思維慣性的碰撞,,西方繪畫更加注重現實科學性,而中國繪畫更加注重意境的表達,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表達作者的思想,中國畫的風格是突破有限的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擴大了繪畫的視角和范圍,而中西方繪畫不同的空間意識也為繪畫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中西方;空間意識;融合
中國傳統繪畫以流動的視點表現物像,將不同時空的物象根據藝術創作的需要進行加工組合,體現出強調主體精神和超越時空的觀念。西方傳統繪畫注重如實地再現現實空間和模仿客觀物象,運用科學、理性的透視規律來表現固定視點下人們所見的客觀真實。,中西方傳統繪畫藝術家都認為,透視只是空間表現的手段,藝術家可以根據創作的需要不受約束地加以想象和夸張,表現自由的空間意識。全球化語境下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愈加頻繁,對中西傳統繪畫空間的比較,目的在于重新認識中西傳統繪畫空間表現的價值。當代藝術創作應該繼承傳統繪畫之精華,吸收西方優秀的藝術觀念和表現方法,建構既有當代品格又葆有我們民族文化特色的繪畫空間,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才是當代繪畫創作的正確路徑。
一、西方空間意識
正由于中西方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西方對繪畫的態度是邏輯嚴謹的,主要是現實客觀的刻畫,注重事物人體的比例大小,繪畫方式建立在視覺現實的基礎上。西方繪畫嚴格來說是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藝術。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雪藕提出了關于世界萬物是由數為本院的思想,后來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也繼承了這樣的思想,從此西方就踏上了一條完全別于東方的藝術道路。西方繪畫嚴格的“焦點透視”,讓畫家在二維空間內追求三位空間的真實感,就像達芬奇所說的:“以鏡子為師”。也就是說,要以鏡中反映的真切景象來衡量繪畫祖品表現自然真實的程度。這種以真為美的藝術館,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空間問題,也就是平面上的縱深問題,因此,西方將科學的透視原理應用于繪畫。西方繪畫采用嚴格的“焦點透視”法,以科學的視角來安排繪畫和構圖,符合人的真實視覺,使作品看起來更加真實、富有立體感。焦點透視在工整的山水畫、界畫、人物畫中用處是很大的,用焦點透視畫建筑及室內布置,給人以適合安定之感,至于山水畫中透視布置,一般也含有焦點透視的原理。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焦點透視的典范之作,在二維平面上創造了三維空間。
二、東方空間意識
中國文化的基本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人,就是認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諧統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從這一點出來,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特別強調順應自然,強調個人的“小我”必須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這種文化精神反映在繪畫觀念上,就是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精神與物質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認為藝術的最高層次不是站在客觀之外把握它的特點與規律,而是盡可能融入到客體之內去,理解客體、體會客體,讓主、客體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于是,中國畫歷來不以再現自然、悅人眼目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為畫家修養、人格和情緒論的載體。所以中國畫歷來偏重表現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寫主觀感受,不過分強客觀,畫家所畫常在“似與不似之間”,不受拘束。
中國繪畫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其空間意識是用心靈來體悟空間萬象,把捉大自然整體節奏的流動;西方繪畫在“物我兩立”的宇宙觀影響下,以追尋、探索和控制的態度對待無窮的空間,追求的是一種秩序與靜止的和諧。需要指出的是,主標題中的“中西繪畫”主要指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古典繪畫,比較的范圍大致不逾于此。中國繪畫采用的主要是散點透視,它是一種動態的心理體驗和觀察方法,這種心靈游歷和觀察方法的外化形態,就是“以大觀小”和“三遠法”的綜合運用,以有限的畫面表現無限的空間。宋代郭熙所說的“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不單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觀,而是置身于天地間的充滿詩意的空間概念,也就是有中國畫家尋求的“神游”的意境,并非現實生活的東南西北、前后左右。中國畫所要求的畫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畫面,表達無限的空間。中國人并非不懂得“焦點透視”的原理,早在唐代的敦煌壁畫中就采用了對稱和斜線的方式來表現景物,但是中國人卻不愿意用這樣的方式來限制了繪畫表現。在中國繪畫中,透視點并不是固定的,唯一的,而是移動的,散在的。比如,我們在欣賞中國的山水畫時,可以感受到從仰望山頂到俯視山巔的各種視覺效果,我們的視角是在不停地變化和移動的,這也是中國畫的審美特色和價值所在。
三、中西方繪畫技法的融合
十九世紀末開始,中國繪畫的空間觀念和審美觀逐漸被西方接受,中西方繪畫藝術有逐漸走向融合的趨勢。當我們驚嘆西方油畫對人物細致真實地刻畫時,也醉心于中國繪畫中注重心靈與意境的表達,這種超越了時空限制的表現方式也被西方繪畫接受和采納,推動了現代西方繪畫的發展。當代的中國繪畫也吸取了西方繪畫的色彩表現與空間意識,形成了新的畫風,這些都是中西方繪畫與藝術融合的體現。藝術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沒有地域和國界的區分,因為追求美和表現美而相互吸引和融合。
結語
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言,書畫通于音的境界,而“音”特別是自然之音是沒有國界和派別之分的,即使人們生活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中,即使我們用以表達美的方式不盡相同,但人們幾千年來對于美的不懈追求卻從未停歇,繪畫,建筑,詩歌,音樂,文藝,這些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也中因為他們的多樣性不斷的豐富著我們的審美和我們的生活,我們明白了中西畫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的不同,更加有助于我們對中西畫的欣賞和理解。
參考文獻:
[1]劉麗娟:中西方繪畫藝術的比較與發展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1)
[2]於玲玲:試析中西方繪畫形式異同之思想根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09)
[3]孫寶林:中西方繪畫空間表現的差異[J].藝術百家.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