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學觀和方法論有密切關系,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中國古典美學深受儒道思想的影響,西方由于這些美學思想體現在西方不同文化領域,具有不同的美學價值。可以說中西方美學是屹立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兩坐不同的高峰,他們之間沒有根本上的誰高誰低之分,只是由于觀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學的差異,雖然藝術的審美本質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美學課題,但試圖從美學方法論的角度, 探索一下東西方美學對藝術本質的不同認識。會為我們今后的繪畫創作提供了更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美學觀;方法論;東西方認識;藝術的本質
緒論
時間造就了人類歷史,歷史造就了人類文明。而藝術作為上層建筑的一種意識形態,承載的不僅僅是人類文明的所謂“自然的人化”,更折射出了人類審美心理的演變。從藝術審美變化的千百年來, 無數的美學家和藝術家從各自的美學觀和方法論出發對它作出了種種不同的回答和規定,在美學史上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我們今天對藝術本質的認識,都是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當今文學藝術的實踐,進行新的開拓,努力探索藝術審美本質的真諦。
一、什么是藝術,藝術的本質
什么是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什么,也即是美是什么的問題?古德曼說“藝術即語言,藝術即情感”人對于美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這一千百年來為不同哲人激烈討論過的話題,至于今天似乎還有許多有待于探討的地方。藝術是人類有了自覺的審美意識形態后才產生,它是一種獨特的意識形態,是人們對一切審美意識活動的總稱。
幾千年來,人們對于藝術的本質是什么有著不同的看法,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認為“模仿”是人類的本能,所有的藝術都起源于對自然界和社會現實的模仿。只不過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對象不同罷了,“模仿說”肯定了藝術來源于客觀的自然界和社會現實,包含著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但只是觸及了事物的表面沒有揭示本質。以及后來的游戲說,表現說,巫術說,都在西方的文藝界有著深刻的影響。值得提出的是,他們都不能全面地概括說明什么是藝術的本質。但是直到具有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勞動說的出現,人們看清了藝術的本質,勞動是原始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對象,雖然勞動說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指出藝術就是一種具有社會審美屬性的意識形態。馬克思唯物觀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來源于物質,人的還會反作用于物質,從而推進意識的發展。
二、美學觀與方法論的關系
美學觀和方法論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黑格爾說,辯證法便是嚴整的哲學體系本身,抽掉構架體系的方法,體系便不復存在。從東西方古典美學體系來說, 西方是偏重再現的美學,東方是偏重表現的美學。追究這兩大美學體系形成的原因,固然與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審美心理不同休戚相關,但思維方法的不同卻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西方古典美學考察和 研究藝術本質的方法大體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以哲學認識論的經驗或思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考察藝術;二是以社會學的方法探求藝術(心理學的方法雖然已引入藝術研究的領域,但還沒有完全獨立出來,仍然分屬以上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制約著對藝術本質的認識。
三、西方美學家對藝術本質的劃分
對藝術本質的探求和思考,東方不同于西方,我國不同于歐洲。西方美學家大多是哲學家。作為哲學家的美學家,他們大都以哲學認識論的方法來研究藝術。柏拉圖是第一個潛心研究美的一般, 以思辨的方法思考藝術本質的人。柏拉圖開創的研究美和藝術的方法有一大串繼承者,古羅馬的普洛丁,中世紀的奧古斯丁·阿奎那,以及德國理性派,都與柏拉圖有同宗同源的關系。在古希臘,同柏拉圖對立的亞里斯多德則以經驗的方法研究美和藝術,形成了從亞氏到啟蒙學派人數更多的經驗派美學家。理性派蔑視感性經驗,否認具體感性美的事物,從抽象的思辨原則演繹出某些美學規律;經驗派則從感性的客觀事物出發,通過廣泛的觀察、比較客觀的經驗領域的事物,作出種種關于美的經驗性的規定。但不論是經驗的方法還是思辨的方法,都不過是哲學認識論的方法,因而理性派和經驗派對藝術本質的認識又有共同的方面:他們都把藝術規定為對客觀對象的摹擬, 是一種求知的認識活動。所不同的只是經驗的方法肯定美的客觀性, 注重從主體的生理、心理的體驗出發, 對審美感受和美的事物的 感性特征作經驗的描繪, 把藝術規定為對感性事物的集中概括和形象的認識;而理性派則否認具體事物為認識對象, 把理性觀念視為認識的實體, 把藝術規定為理性觀念的映象或理念的感性顯現。所以,經驗派和理性派是從不同的角度采 用哲學認識論的方法來把握藝術, 把藝術的本質規定為認識。
四、中國古代對美本質的探索
在中國古代,關于對美的本質的探討有幾個特點。一是不明確的,是自覺的意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思辨;二是沒有唯心和唯物之分,唯心與唯物的區分是真真正正的舶來品;三是這些探討基本上都從屬于倫理學范疇。關于美的本質的探討,古代東方有儒家、道家和禪宗三種說法。 對藝術觀察思考的方法不同, 對藝術本質的認識也就不同。 摹擬再現、認識是西方古典美學家對藝術本質的基本觀點, 而我國則以抒情、寫意為藝術的基本特征, 把情感看作藝術的特質。與西方人關外在的形貌不同,藝術并非起于模仿,而是心與物片刻交感的寧馨。中國的藝術家們追求的更多是“神似”。力求通過有限的筆墨傳達“韻外之旨”、“味外之味”的效果。繪畫藝術把“氣韻”作為第一原則,講究的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有妙境”,整幅畫卷上往往留下大片的空白,以虛無體現宇宙的空靈意境。
五、東西方美學的區別與聯系
藝術是歷史發展的成果, 藝術有鮮明的時代印記。美學和哲學有密切關系,中國美學深受儒道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儒道思想是中國藝術所依存的美學基礎。中國古代哲學對于自然的認識不同于西方哲學,這也就造成中西審美趣味的不同。道家的那種重“心”略“物”的思想,將天人之間的靈犀相通視為創作的最高境界。西方則是另一番景象,他們受基督教的影響,認為神圣的價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聽。根據基督教義的理解,藝術家對外在美的準確、完美的體現,是想完成對上帝的靠攏,是對上帝的一種貢獻。
我國先秦和兩漢對藝術審美本質的 考察還沒有完全從哲學、倫理學中分離出來, 藝 術理論仍從屬于一般哲學和倫理學理論的話, 那 么, 從魏晉開始藝術的研究便開始從哲學和倫理 學中分離出來, 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我國古典 美學有一個顯著特點, 就是它大都是藝術創造實 踐經驗的直接總結, 極少是哲學家抽象的理性概 括, 其理論形態是經驗性的, 直觀性的, 而不象西 方美學那樣具有深刻的分析性和系統性。 但由 于這種理論來自藝術家和鑒賞家的經驗之談, 他 們是有感而發, 一言一語都包蘊著藝術家創作的 甘苦和對藝術規律的內在追求, 因而感性經驗的 理論卻洞幽燭微, 閃爍著古典主義理性精神的光芒。
總的說來,中國古代哲學對于宇宙自然的認識不同于西方哲學,這也就造成中西審美趣味的不同。對藝術本質的理解也不同。道家的那種重“心”略“物”的思想,將天人之間的靈犀相通視為創作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美的最高境界。這些美學思想體現在西方不同文化領域,具有不同的美學價值。可以說中西方古典美學是屹立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兩坐不同的高峰,他們之間沒有根本上的誰高誰低之分,只是由于觀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學的差異,但這也更好的給了我們多樣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朱伯雄.《世界美術史》[M].山東美術出版社,1991.
[2]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華東師范大學年版,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