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山水畫是中國繪畫中一座藝術高峰,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體現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反映中國人對宇宙觀的認識與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藝術結晶。縱觀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了七個階段。古人對于山川自然的寫實性的探究,在山水畫萌芽伊始便成為一種自覺的追求。但是中國山水畫的這種寫實性是一種根植于民族審美心理的特定的寫實觀念。前人所說的“以形寫神”、“應物象形”、“似與不似之間”,都是這種寫實觀的生動表述,這就注定了中國山水,中得心源”,創造了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在走入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之際,由于時代的進步,科技的昌明以及受東西文化交流的沖擊與碰撞,已將這個領域帶入了復雜的思潮,繪畫的形式起了多樣化的改變,千奇百怪。但是不管怎樣改變,中國的山水畫都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發展;時代特點
一 .山水畫的起源——石器時代、殷、周、秦漢
山水畫是中國畫中的特人中國山水畫在中國畫壇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發展史在中國美術發展史上也有著獨特地位有的畫種之一,說到中國山水畫起源得先從中國繪畫說起。早在舊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的出現使得繪畫在陶器的裝飾上得以表現;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裝飾圖案代表新石器時代繪畫的最高水平;原始巖畫是中國繪畫最早的遺存,而到了秦漢,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宮殿壁畫的大量涌現,促進了繪畫的發展。這時雖未出現山水畫,但出現了表現山水的圖畫,如東漢時期的山系平陸早園漢墓壁畫《山水圖》。
綜上所述,中國繪畫起源于人們的生產活動,原始畫和原始囿臺都是先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而秦漢時期的統一促進了中國繪畫的發展.
二、山水畫的產生——魏晉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們向自然貼近,自然山水成為畫家們的表現題材。從畫論記載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正式出現了以山水為主題的繪畫作品,但沒有此時期的山水畫流傳至今。山水畫表現技法上還處于稚拙階段:當自然山水開始成為人的自覺描繪主題后,并不能一下子從原先的人物畫中脫離出來。畫面比例上表現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筆法上近似人物畫的游絲描,勾輪廓,刻畫山石樹干無皴法,畫水也全部用線勾水紋,用色暈染較工細。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山水畫理論作品,如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
由上述可見,魏晉南北朝時的社會動蕩不安,名士們逃避現實、寄情山水的情懷促使了山水畫的生成及普及。
三、山水畫的高度成熟并居畫談之首(唐末、五代、宋初)
隋唐結束了戰亂狀態,是中國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山水畫的發展,這時期出現了展子虔、李思訓、李昭道為代表的青綠山水畫派,其筆法公致、賦色濃麗;以王維、張璪為代表的水墨山水畫派,其筆跡豪放,水墨簡淡。
展子虔的《游春圖》是現存最早的山水畫卷,《游春圖》以青綠勾填法描繪山川人物,尚無皴法,樹木直接用粉點染,體現樸拙而真切描繪自然的能力。展子虔開創了青綠山水的端緒,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唐代的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被稱為“大小李將軍”。李思訓的繪畫著眼于山川景色和畫面寄寓的情懷,代表作品有《江帆樓閣圖》。唐朝王維是當時倍受推崇的一位水墨山水畫派畫家,他辭官隱居輞川,相地造園,如詩如畫的園景,也正表達了他的詩作風格,蘇軾稱贊說:“味摹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四、山水畫的保守、復古——北宋
北宋保持著相對安定的局面。當政者重視繪畫藝術,畫家的社會地位倍受尊崇。這一時期,山水畫高度成熟,并居畫壇之首,出現了荊浩開創的北方山水畫派和董源開創的江南山水畫派。山水畫發生了關鍵性的變革,北派創造了大山大水的雄偉壯麗的全景式構圖,南派則善于表現平淡疏遠的江南風光。到了北宋后期,山水畫已成復古風氣,大青綠山水開始時髦。現存的山水畫跡中,屬北宋后期的山水畫幾乎都是青綠山水,比如《千里江山圖》、《長夏江寺圖》、《江山小景圖》等。南宋,馬遠、夏圭一派開創出以少勝多、以偏概全的繪畫手法,精練的畫面構圖偏于一角,留出大片空白,從而萌生出無限的意境,因而被稱為“馬一角”,“夏半邊”。馬、夏的邊角之景是藝術上的高度提煉,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畫面情景交融富有濃郁詩意,是對傳統山水畫的發展和豐富。
五、抒情寫意山水畫的高峰——元代
元代山水畫取得了巨大發展,開始擺脫宋代院體畫的影響,不再重視工細刻畫,轉而強調筆墨效果和簡淡意境,在山水畫中注入文人畫的元素,其中以趙孟頫、元四家為首。元代取消了畫院制度,文人畫興起,人物畫相對減少。山水畫方面,初期的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等對唐、五代、宋以來的山水畫的繼承和發展進行了認真的探索。中后期,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大家出現,在趙孟頫的基礎上又各具特色和創造,把中國山水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六、山水畫的派別林立——明清
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征明為代表的吳門派,藍瑛的武林派等等。
明代晚期,浙派、吳派衰落,在上海地區涌現出若干更重視筆墨表現力與文化修養的文人山水畫派,其中以董其昌為代表的“華亭派”影響最大。董其昌提倡文人畫,追求“士氣”,并推崇南北宗論。他還提出“以拙體現生”,提高了筆墨的表現力。董其昌的“南北宗”說,是中國畫史上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帶有明顯的揚南貶北的觀點。
清代早期,山水畫直承董其昌一派的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史稱“四王”被視為畫壇正宗。四王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變化,崇拜元四家,力圖集古人大成。看重筆墨,卻較少觀察自然,在以臨古為主的藝術實踐中發展中發展了干筆渴墨層層積染技法的藝術表現力。與四王同時的僧人畫家還有朱耷、石濤、髡殘和弘仁,力主借古開今,革新創造,史稱“四僧”。他們都是由明入清的遺民,以繪畫寄托亡國之痛,抒發內心的強烈情感。四僧重視感受生活,觀察自然和獨抒性靈,不限于臨摹,不囿于挪用古法,以個性鮮明的藝術,突破了四王派所表現的情感內容。
七、山水畫的振起——近現代
中國的山水畫至明代急劇衰落,前已云:“明四家”不及“元四家”遠甚,“清四家”又不及“元四家”遠甚,蓋時代精神使然,封建社會至元明清一代一代地步入它的垂暮之年。清朝的滅亡,中國開始處于被弱肉強食的危機,民族意識開始一步一步的高漲,山水畫產生了黃賓虹繼之則出現傅抱石。中華民族又一次振起,人們的審美觀也一次又一次的改變。
中國近現代的山水畫振起于黃賓虹,黃畫蒼厚,濃密,到了傅抱石,其畫奮越飛動,兩股力量完全改變了明清以降所謂清柔淡疏、靜謐冷寂而實則甜俗萎靡的氣氛,顯示了民族振奮躍動的活力。從黃賓虹到傅抱石的山水畫正式近現代山水的代表趨勢。陳師曾、張大千、潘天壽、徐悲鴻、劉海粟等一大批畫家為近代中國山水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的山水畫要在新的時代更好地繼承傳統的精髓,創新增添新內容、新形式,只有去走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繼續著現實主義的山水畫創作思路,堅持民族本色,吸納新鮮元素,才能真正創作出新世紀發展趨勢的新作品,把當代中國山水畫再度推向一個高潮。
參考文獻:
[1]陸儼少.山水畫當議[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38.
[2]姜寶林.四大家四高僧作品賞析[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76, 170.
[3]王雪春.百年可染紀念文集〔M].北京:鳳凰出版社,2007.
[4]陳師曾.中國繪畫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0: 82.
[5]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1: 296.
[6]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 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