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是科技物化的載體。設計充斥在我們生活衣、食、住、行的每個角落,是人類的創造性的活動,是對生活方式的探討。好的設計是有生命的,設計最終目的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讓生活更輕松、更舒適、更值得享受。我們應該抱著一顆敬畏自然的心去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美。
【關鍵詞】:設計;生活;物質;精神
設計是一種實用性的藝術,目的是為人創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它從來都是為了人類生活而服務的。人是這個文明社會的創造者,是設計的執行者,也是設計的享受者。需要是人類生存的本能表現,也是人類進行產品設計的尺度和標準。下面是從幾個方面談談設計與生活的關系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一、有愛的設計才有溫暖
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藝術設計作為藝術、技術與科學的結合體,更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當文森特·凡高說,“如果生活中沒有某些有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實的東西,我們就不會留念生活”時,設計與生活之間就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也正是那些多姿多彩的設計,讓生命更令人眷念。藝術雖然是自我的自由表達,但絕不能孤芳自賞,要有大眾性,雅俗共賞,具有更廣泛的感知,這才是設計應該具有的價值和意義。我們所表達的藝術應該是溫暖的,帶有正能量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擺脫了堆砌的辭藻、無謂的修飾、空虛的技巧的至真至純的設計才是真正的藝術精品。王開方先生的工作環境是很隨性的,把每一個空間單元想象成一個個的細胞個體,每個工作區域都可以隨意改動,就像是基因的變異和重組。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在四季中做著不同的變化,想象著工作在這里的人們或許會獲取更多的設計靈感。而在自然界中,與世間萬物共同成長,它們都有生命和靈性,做個有心之人,留意身邊的細小事物,這些大自然的饋贈是設計的最好素材。
二、有創新的設計才有靈魂
從人類文明的起源來看,當原始的先民們拿起石頭進行打磨時,設計也就在此刻誕生。工具的制作就是一種偉大的設計,它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開始。因此,我們將設計定義為一門藝術,一門審美與實用功能相結合的藝術。設計藝術是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是一種可以改變生活的藝術。設計裝飾美化生活,生活又促進了美的創造。設計就是生活,生活的中心是人,設計以人為主體,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過程。
現在的設計師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雷同性,從形式、材料、功能都太泛濫。如果我們看到的東西,使用的產品都是這種雷同相似的,生活會很乏味,我們在問題上沒有進行思考,只是覺得就是現在的便利而把它堆起來。這種思想是很可怕的,沒有了靈魂的發明創造失去了原有生機和活力,就如一潭死水。設計不應該有明確的界限,不能畫地為牢,思維的局限會讓設計變得目的性更強,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取寶貴的生活經驗,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創新精神不能變成一種口號,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祖先聰明才智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我們年輕的一代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真正的干點實事。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度雷同、缺乏新意的的產品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成為經典的設計產品依然是那些有思想有靈魂的設計,可見獨樹一幟的設計必須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對民族傳統的設計元素合理的利用與繼承,同時把握時代脈搏進行創新設計迫在眉睫。
三、有責任的設計才能長久
好的設計是產品走向趨于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及結合,就產品設計來說就是對資源的節制使用;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對于每一個設計,我們都需要問: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復生命世界還是破壞生命世界,它是保護相關的生態結構和過程呢?還是有害于它們?一張簡單的座椅,實際上關聯著河流的水質、森林的狀態以及山體的水土流失程度。通過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影響的考察,我們可以評價設計和使用的產品的生態性。設計是有原則的,人們在貪婪的享受設計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應該考慮到美的東西它是不是給生態環境帶去了破壞,材料和工藝的制造過程又帶去多少污染,不要讓地球為我們人類的貪婪買單,生存環境的破壞問題是永遠不可逆的。作為設計師應該掌握專業的基礎知識,必須以人為本,倡導生態設計或者說綠色設計,體現設計師的道德和對社會的責任心。
隨著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全球化交流的主題,“綠色”設計也逐漸從一個責任感的口號變成為政治和市場所驅動的源動力。可持續性設計標準不再是鳳毛麟角,而成為廣泛的標準。在市場上,綠色產品和服務已經普遍證明了其受歡迎的程度。我們始終堅信,設計觸及的更深刻的內容是公眾的健康,產品設計須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特點。我們能夠通過前瞻性的設計,使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成為一種合理的活動,這種活動既對環境負責,又能夠在使用年效內優化成本,同時還能為其使用者培養健康的生存環境,并且能夠不斷地達到甚至超越對于生存發展日益增長的期待和標準。
四、有內涵的設計才有價值
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設計若離開文化的支撐則如同無源之水。在現代文化趨同和傳統文化危機論的全球化大背景下,現代產品設計,到底以什么為支撐?為什么我們要滿世界地尋找最具民族特征、地方特色的藝術設計珍品?傳統的文化積淀是我們最好的設計源泉,例如,一款簡單地傳統元素的燈具,它不僅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也使得行走在道路上的人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深入人心才能使一個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隨著近年來中國的飛速發展,中國將創造出新的物質文明,中國產品將重新演繹自己的文化特色。傳統文化融入產品設計,這將大大凸顯產品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情,不僅可以使國內的消費者產生親切感,也符合‘中國產品國際化’的需求,因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品設計更可以通過差異化的文化定位打開國際市場。因此,既體現中華文化特色又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產品,將受到中國人的青睞,也將成為設計未來發展的趨勢。
五、設計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設計是在創造新的生活,需要從生活中找到創造的依據,所以設計師必須要深入現實生活,找尋設計對象所需要的設計依據,并以此作為設計的支撐點,把設計向更細、更深、更貼近生活的目標邁進。藝術設計必須以生活的需求為基本出發點,研究人在生活中的行為,進行可用性測試,承擔起創造更合理的生活形態的責任。
現在以至將來,都是高科技時代。生活意識形態上的個性差異,是以千姿百態而又絢麗多姿的不同形式呈現于世的。而設計意識和形式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以個體受教育程度之間的區別性差異所表現出來的。我們要緊跟時代潮流,設計需要在實踐和摸索中不斷前行,直面生活的挫折,在設計的思潮中勇往直前。
六、總結
設計與生活的關系像不可分割的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的共同基礎是滿足人類所需,追求的目標是造福人類。生活是設計的基礎,為設計提供源泉與素材;設計是生活的需要,為生活帶來方便與情趣,創造出符合人類生理、心理需求的環境。牛頓被蘋果砸中腦袋,創造了萬有引力。看似偶然但是如果砸中的是別人可能僅僅是一個偶然事件,天賦也很重要,我們大多數是沒有愛因斯坦的大腦,但是有一雙勤勞的雙手也是可以創造出很多的奇跡,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設計就在身邊。
參考文獻:
[1]沈文中.生活與藝術[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靳埭強.生活·心源[M].中國: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徐文靜(1993.9-),女,漢族,籍貫:山東青島人,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16級在校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工業設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