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變化,文化與藝術對人類的作用也隨之改變,新的社會環境促進世界文化相互交融。園林也有為新時代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園林有更高的要求。在滿足現代人物質生活與心理生活等需求的同時,如何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發展,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任務,是機遇也是挑戰。
【關鍵詞】:傳承;發展
中華五千年文明,經歷風雨亦見彩虹,文化藝術在不同時代為人展示不同面貌,又不失中華民族的鮮明特色。時代變遷,文化與藝術不斷的融入時代的印記,人類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不滿足于單調的生活空間,追求高質量的休閑環境。
中國園林歷史悠久,在古代建筑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造園藝術源遠流長。周武王時期便有園林的影子。園林的形成主要受到統治階級思想及佛道、繪畫、詩詞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道、佛盛行的影響,該時期的官僚及文人墨客,有重享樂的,有潔身自好,亦有愛游山玩水者,他們對園林的審美起到了重要作用,該時期的園林更注重自然情趣的體現,重視自然風情地再現。經歷史的沉淀與社會的洗禮,園林在當今社會所起的作用不再局限于皇家與官僚富商等私有,為更多人服務。
園林在當今社會的作用有關人類生理與心理兩方面。
園林通過對小環境的改變調節局部的氣候環境。植物在園林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凈化水體的作用,凈化空氣,通過其自身特有的生理結構來分解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不同植物對光線的吸收和反射不同,不同色彩對人人心理作用不同,綠色和藍色會使心理變得平靜,人處在綠色較多的環境中,眼睛首先接收到色彩的信息,綠色會緩解人的視覺疲勞,從而放松人的心情。園林對社會的作用不僅如此,通過物理的方式降低該環境的噪音,也使城市中景觀多樣化。不同地域園林有當地特色,也可作為當地文化的一種宣傳。社會市場經濟下,園林不僅是游玩觀賞等作用,同時也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我們繼承古代造園的要素地形、植物、水體、建筑物,而通過現代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園林對社會的作用豐富起來。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品體現一個時代的精神與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是全面化的,藝術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部分。藝術在當代社會發展的繁榮與否也看優秀藝術作品的數量與其質量。現代園林設計中,優秀的作品不僅結合當代文化成果,還應體現中國特色。
對于園林設計的繼承,從幾個方面入手。
古代園林建設是文人墨客直接參與,注重詩情畫意的意境營造,設計上畫面感較強,將山水寫意畫的精髓“外師造化,內發心源”也融入到園林的設計上。繼承上,繼承其手法,變其內容,創造更能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景色。兩者相互對立,互相呼應為對景。“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是為借景。隔景亦稱分景。障景,“一步一景、移步換景”。將園林中某部分景框起,好似一幅畫一般為框景。引景是將觀者的視線用不同方式引導到某一點。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此為藏景,與之相反的有露景。利用植物香氣,調動觀者感官中的嗅覺以此成景是香景。影景是利用建筑或樹木倒影成景。
繼承與發展,在繼承的前提下尋求創新發展,在現代園林風景的設計上,利用傳統的造景手法,繼承手法,創新內容,傳統與現代結合,體現中國特色的風景園林設計。
學習古代的造園手法,古代造園理念也是現代園林中應體現的。古典園林的造園理念是它的一大特色,是中式園林與西方園林區別所在。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理念,源于道家學說,強調“師法自然”,講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堅持體現自然為主,人工造園美與自然美巧妙結合。古代文人墨客與詩人畫家直接參與造林,他們大多對自然給予美好的期望,在造林中注重情感的寄托。園林建設上以情感體驗為基礎,將觀者帶入到一種情境中,體會這種情感,景觀中再配有審美趣味的東西。通過多種造園的手法達到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通過對園林景觀的塑造與情感結合達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狀態。現代風景園林的設計上,可以繼承其理念,在表達理念的方法上有所創新。古人之于園林的理念在現代仍是前衛的思想,設計以人為本是設計的初衷。古人造園的理念也逐漸形成一種文化,不應被時間所淘汰。新的時代可以賦予文化新的內容,但其本質不應被改變,本質是應被傳承的。
社會高速發展,人類更加渴望貼近自然,這對園林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古典園林的造園理念在此又與當代人類的渴望不謀而合,對自然的崇尚與渴望也使得“天人合一”這種造園理念得以推崇實行。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代表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西方文藝運動促進了當時人們思想解放,為之后的資產階級革命鋪設了一定的基礎,是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所崇尚的精神有所不同,也導致出現了不同流派、風格的藝術作品。
創新來源依附于人民,直接或間接地與群眾的生活關聯,藝術的創新雖有多種多樣,但作品最本質的目的是可以感染人民,使大家對其有所思考。在園林風景的設計上更是如此,園林逐漸成為當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設計要貼近人們的生活,能夠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才是好的園林。
園林創新上,我們也可以從園林的設計理念上作出創新。園林對人所產生的功能較之古代已有所改變。現代風景園林,許多新的設計理念可以與古代造園理念結合,融入一些體現時代特征的內容。現代與古代區別更為明顯的是技術手段的不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新的手段與材料,可更好的表達理念,為各種形式的園林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持,技術的發展也促進著園林設計在風格上的變化。材料的創新給園林設計帶來不同的面貌,材料也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園林設計的材料創新上也是一個重大的改變。在園林要素上,植物搭配的不同,也是現代人對于園林的一種創新,關系著一種審美的改變,現代色彩的搭配與古代的色彩搭配有了一些改變。
物質水平飛速發展使人更加渴望精神上的充實,對于精神資源的獲取更為迫切。古代園林設計理念上,賦予了園林很多的情感,天人合一的造園思想也告訴了我們古人造園的理念。今天,對于先人所留下的文化財富我們應做到一定的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作能代表當代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2015 關于文藝發展座談會發言
[2] 曾巧如,廖漫云.淺談園林景觀設計的傳承與創新門價值工程,2012,20.
[3] 于淑琛淺論園林景觀設計的創新化思路U藝術科技2013.12
[4] 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2008年11月
作者簡介:趙錦(1994.8—),女,漢族,籍貫:山西大同,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環境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