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動畫電影在輝煌時期出現了許多經典之作,尤其在水墨、剪紙、皮影等類型題材的動畫電影中,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美學淵源的藝術風格贏得了世界的認可。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民間美術形態的借鑒與發展,而且從不同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別具一格的民俗民風和民族文化特點。
【關鍵詞】:民族風格動畫;運用;傳統文化
A.傳統文化元素在中國動畫中的運用
(1)民族風格動畫創作的創作來源
我國為五千年文明古國,歷史悠久,而且有很多優秀文化傳承下來,這為我們創作民族動畫提供了很好地平臺,我們應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利用好我們的優勢資源。如《大鬧天宮》是改編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于1960年至1964年制作完成,分為上下兩集推出,這也成為我國享譽世界的一部動畫巨作。《小蝌蚪找媽媽》根據方慧珍,盛璐德創作的同名童話改編,取自于齊白石大師創作的《蝦》、《蛙聲十里出山泉》等形象,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1960年制作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開創了水墨動畫的先河。
(2)地域性文化在動畫中的運用
我國由于多民族聚集,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樣式。如陜甘地區的剪紙、皮影、彩繪、泥塑;川藏青藏區的唐卡繪畫、堆繡等民間藝術瑰寶工藝;云貴地區的苗族、布依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的刺繡、蠟染、木雕、甲馬;甘肅、新疆等地的西域巖畫與石雕,石窟藝術。
我國當代著名漫畫家、裝飾畫家張光宇先生廣泛吸收民間傳統藝術,如京劇藝術中的戲曲臉譜、民間木刻、剪紙等基礎上而創作出《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形象。如《大鬧天宮》中仙女清新飄逸的人物設定,靈感來源就是莫高窟中飛天形象的演變。而場景設計中的裝飾性張正宇先生則借鑒了佛寺、道觀建筑和壁畫的表現形式,再加上線條、色彩的格律化,使其畫面感更好的融合了主題。
(3)民族性文化元素的在動畫中的表現
《潑水節》根據傣族傳統節日潑水節的由來改編而成,該片以傣族人民頑強不屈抵抗怪獸的故事,不僅傳遞了古代傣族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更是寄托了傣族人民對傳統節日的傳承;木偶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創作人員對唐代吐魯番地區的“泥俑”和彩陶的“唐三彩”等民間藝術中的西域胡人夸張變形,不僅將人物的民族形象特征表達到位,也將其民俗習慣特征和地域環境展示給觀眾;《蝴蝶泉》具有濃郁的白族民族風情,素雅的扎染、古樸的繡花圍裙,印花頭巾等來展現獨特風情的服裝設計。以白、青、藍等冷色系為主,既成功的營造了白族版“梁祝”凄婉動人的情感故事,也傳遞了白族人民獨特的色彩審美偏好。
B.民族文化元素在國外動畫中的創新
(1)日本動畫中體現的中國元素
日本毗鄰中國,由于受文化、地域、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題材缺乏一直以來都是制約日本動漫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中國作為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在題材這一方面可以向日本提供相當豐富的資源。因此帶有中國元素的日本
日本導演鳥山明的連載動畫《龍珠》,是一部和《西游記》關系密切的動畫。主角都叫孫悟空,而且都使用金箍棒,也會筋斗云。《龍珠》里很多人物情節都和《西游記》相似,除了小八戒、牛魔王,還有一位和二郎神一樣有著三只眼睛的天津飯,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二位也在動畫里客串了一把。
(2)美國動畫中中國文化的創新
美國動畫家非常了解廣大觀眾的消費意愿,馬克思指出:“沒有需要,就沒有產生,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因此美國動畫片生產正是奉行娛樂至上的審美觀念。美國動畫家也很擅長于借鑒全球各個國家與民族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然而都會加以別樣的元素,最終所宣揚本國所崇尚的精神實質,從而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
其最典型的就是《花木蘭》。原本為中國古代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保衛國家的女英雄事跡。而到了美國,雖然人物設定為中國古代女性形象,但是性格特征確是花木蘭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而去從軍的個人英雄主義;1996 年就來華創建了藝瑪電影公司的好萊塢知名制片人彼得·羅伊也說過:“上百年來好萊塢電影人幾乎已經窮盡了所有的本土題材。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說:“中國豐富的題材、眾多電影人才和低廉的制作成本,將吸引國際電影資本流向中國。”我們能夠看到《功夫熊貓》不僅在內容和情節上取材于中國文化,在動畫制作過程中,中國的動畫設計師也參與其中。讓“功夫”和“熊貓”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名片進行別樣的演繹,在制作中融入了中國古代建筑、圖騰、風景、民俗、服飾、飲食文化,并加入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
C.如何更好地在中國動畫中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元素
(1)發掘具有代表性的形象體現動畫的國產性
在2017年母親節來臨之際一個中國風很足的動畫闖進我們的視野《游子吟》。本片融合進去很多中國古代的一些元素,如清代四合院、清代官員的批領、文書中的文字、印章,導演都把這些元素通過考究重新梳理。在背景制作中運用了中國古代代表君子氣節的“梅、蘭、竹、菊”來展示。這些具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讓人感受到真摯的情感體現在動畫中,而這種暖暖的中國元素和別樣的表現形式不僅宣揚的中國幾千年的“百善孝為先”價值觀的體現,更為之后的動畫創作樹立了一個很好地榜樣。
(2)更好的運用多民族多文化背景的題材(劇本)
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太注重商業,而放棄了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僅在題材上沒有突破,在劇本創作中也脫離了民族文化之影。但最近有一部關于西藏文化的動畫短片《卡地卡哇寺》,而故事原型則是一幅能說話的自畫像的傳奇故事。本片運用悠揚的民族音樂和色彩艷麗的搭配詮釋了諾日桑布勇敢的性格,也體現出宗喀巴大師以事業為重的大愛之心,以及宗喀巴大師和母親對彼此的思念。從而將莊嚴肅穆的藏傳佛教元素很好地融合進動畫中,而不失去本身的精神實質。因此運用好民族文化背景題材主要在劇本創作中就因正本清源,從根源出發,拓展劇情。
(3)注重新形式與新技術結合體現中國動畫
2015年的一部三維動畫《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掀起了一段動畫熱,不僅票房一直飆升,而且在人們中的口碑也甚好。國產動畫許久沉寂但人們對其熾熱的情感并未消逝,而《大圣歸來》不論技術上,還是民族元素的運用,都給人一種久違的感受。賦予孫悟空這個中國人心目中的一個英雄另一種使命,來講述中國故事。
在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也不一定拘謹于水墨、剪紙、皮影這些表現形式。但是一定要注意展示出中國特色,這樣才能讓中國文化在動畫這種媒介上傳遞給世人。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而作為動畫人應當摒棄浮躁的態度,沉下心來為藝術奉獻自己的力量。當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融入劇情中,當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走進畫面中,我們回頭一看,中國動畫,內核是那么的美,那么的不被復制與剝離開。肯定會讓中國動畫在世界動畫之林中重塑“中國學派”。
參考文獻:
[1]寇強:《動畫民族意識與地域》文化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年版
[2]張慧臨:《20世紀中國動畫藝術史》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年版
作者簡介:張高杰(1993—),男,籍貫:河南許昌,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專業:動畫設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