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的慈善事業迅速發展,但是對于慈善的概念卻缺少一個明確的界定。說到慈善,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是嚴格意義上的慈善,在近代才出現。中國的慈善有一個長久的過去,但是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本文將簡單梳理“慈善”一詞的誕生和變遷,加深理解近代“慈善”的知識建構。這對于現在慈善事業的深入發展,有重要意義。
中國古代之解釋
在中國有關慈善問題的討論中,慈、善這兩個字概念是分開的,具有不同的意義,對于慈的解釋有許多,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許慎《說文解字》解釋“慈”為“愛也,從心,茲聲”。 《左傳·昭二十六年》“父慈子孝,姑慈婦聽”。《儀禮·喪服》“慈母如母,謂養母也”。《韓非子·內儲說上》“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與也”。《管子·形勢解》“慈者,父母之高行也”,《賈子道術》“親愛利子謂之慈,惻隱憐人謂之慈”。《禮·內則》“慈以甘旨”,《左傳·文十八年》“宣慈惠和”,唐代儒學家孔穎達注疏云:“慈者,愛出于心,恩被于物也。”在佛家用語中“慈悲”“慈航”“慈云”“慈恩“等用語更是比比皆是。對于”慈“字概念的理解,經歷了特指母親,父母、子女的愛到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尤其是對長幼殘弱的關愛。”善“字也有諸多含義,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善,吉也,從言從羊”《增韻》“柔也,善也,仁也”。《玉篇》“大也”。《廣韻》“良也,佳也”。《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到了南北朝時期,“慈“與”善“二字開始并列言之,”慈善“的稱謂從那時開始沿用。《北史》中稱崔光”寬和慈善,下忤于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國慈善簡史》一書中認為,慈善關愛、憐憫他人的道德規范或觀念,自先秦出現至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加上受儒釋道觀念的影響,一些以慈善濟困為目的的宗教性慈善組織已經出現,地方上也出現了地域性的慈善救濟活動。但是不能稱之為現代意義上的慈善事業。仲鑫在他的《慈善公益組織運行模式研究》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傳統意義上的慈善表達了社會中強勢人群對弱勢人群的關心、愛護的表達及行動。慈者是擁有更多權威,人格更成熟,行動方式更為主動的強勢人群,而幼者則是不擁有權威,被動地接受幫助的弱勢人群。因此,慈善理念所表達的是對等級與權威的注重,其重點是為善施慈者的品德,就慈善的傳統意義而言,缺乏慈者與幼者地位平等的含義。慈善事業客觀上雖然是為了社會上他者的利益及社會整體的利益,但就其主觀意義而言,則更強調對于為善者正面、積極,權威的道德形象的塑造。中國的慈善,確實有著深厚的內涵與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
西方慈善的概念
慈善在英文中主要有三個表達:charity,philanthropy和beneficence。在大英百科全書中,Charity意味著上帝與人類的互動中所具有的愛,慈善表示基督之愛,“博愛”、“寬容”。這種愛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無私的愛中。在基督教的思想中,這是最高形式的愛。“philanthropy”源于古希臘文,表示“善心”“博愛”之意;“beneficence”表示“慈善”、“善行”、“捐款”等意思; charity是基督教三大美德(信仰、希望和慈善)之一,表現為寬厚仁慈,樂善好施等善行。Charity activities是慈善活動,原意是教會對窮人、病人、孤兒及其他有需要的人的制度性善行。Philanthropy一詞興起于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后,其特點是:組織化的開展慈善活動,注重慈善救助的長期效果,使窮人過有尊嚴的生活。二者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授之以魚與授之以漁”的不同。
英國是最早通過慈善立法的國家,2001年,英國政府建議修改慈善法,2006年11月,英國議會通過了《2006年慈善立法》,第一次以成文法律條文的形式對慈善事業下了定義。該法第一部分第2條規定,只有從事一項或多項具有慈善目的的事業并且是為公眾利益服務的才能被認為是慈善事業。關于具有慈善目的的事業,《2006年慈善法》中歸納為13類:扶貧和防止貧困發生;發展教育;促進宗教;促進健康和拯救生命;促進公民意識和社區發展;促進藝術、文化、歷史遺產保護和科學;發展業余體育運動;促進人權、解決和調和沖突、促進不同宗教與種族之間和諧、促進平等與多樣性;保護與改善環境;扶持需要幫助的青少年、老年人、病人、殘疾人、經濟困難者或者其他弱勢群體;促進動物福利;提高皇家武裝部隊、警察、消防、緊急救援、醫療事故的效率;其他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慈善事業。
美國是世界公認的第一慈善大國,雖然沒有專門的慈善立法,但是《國內稅收法典》對于慈善組織有明確的界定——是服務于“宗教、教育、慈善、科學、文學、公共安全測試、培養業余體育競賽愛好者、預防虐待兒童的動物”的組織。
從西方來看,慈善經歷了一個從早期以扶貧幫困為主到當代涉及科教文衛環保的變化。
近代“慈善”的誕生與概念界定
近代中國慈善的建構,主要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傳教士創辦的教會慈善事業、西學報刊、國人海外見聞是主要途徑,西方的慈善思想傳入以后,對中國傳統的慈善事業造成了沖擊。傳統慈善事業的衰落,天災人禍連年不斷,晚晴義賑開始興起,并成為新興的慈善事業,也成為中國傳統慈善向近代慈善轉型的重要標志。自此后,各種慈善機構相繼成立,傳統的臨時性、消極性的救濟扶困逐漸被取代,新式的慈善開始關注醫療、衛生、教育等,承擔的任務更加復雜、救助對象范圍不斷擴展、救助辦法更加積極有效,例如清末著名紳商經元善1878年開始發起創立的“賑災公所”,規模宏大,影響海外;1881年前后,江浙等地的士紳在天津成立的“廣仁堂”,更是把慈善的內容進行了全面擴展,逐漸轉變為近代慈善公益事業。可以說,是民間慈善事業的逐步轉型帶動了整個中國慈善事業逐漸向近代慈善事業轉變。
目前, 我國慈善界對慈善事業概念的看法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認為慈善事業是指販災、幫困、扶老、助殘、濟孤等幫助困難群體的事業; 廣義的概念認為慈善事業不僅指幫助困難群體, 還包括教科文衛體環保等事業。鄭功成在定義現代慈善事業時認為慈善事業是建立在社會捐獻基礎之上的民營社會性救助事業,并指出慈善事業有四個特點:捐獻為慈善事業的立身之本;慈善事業是民營事業;慈善事業是社會性事業;慈善事業是救助性事業。2016年新我國新出臺的慈善法對于慈善活動有了比較明確的界定:
(一)扶貧、濟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
(三)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
(四)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六)符合本法規定的其他公益活動。
廣義的慈善事業概念與公益事業的概念相近,而且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二者重合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但是目前我國的許多公益事業是由政府利用國有財產舉辦的事業單位運作的, 這與由民間非營利組織運作的慈善事業是有區別的。另 “慈善”是使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受益,“公益”是使得整個社會大眾受益。““慈善”是“公益”的初級階段,“公益”是“慈善”發展的高級形式,“慈善”最終要走向人人為善的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是公益事業的一部分, 但公益事業不全是慈善事業。這是需要作出鑒別的。
作者簡介:洪丹鳳(1993—),女,漢族,籍貫:山東濟南,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