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一生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同時她也翻譯了一定的譯作,既有傳統的語際翻譯,如《老人與?!?,還有一些自譯作品。本文以張愛玲的自譯作品《金鎖記》為研究文本,以女性主義翻譯策略為研究方法,探索張愛玲為達到女性意識的目的所采取的翻譯策略,包括增補,腳注和劫持。
【關鍵詞】:翻譯策略;女性主義;張愛玲;金鎖記
一、引言
早在五四運動時期,feminism便傳入中國,當時“女權主義”的譯法頗受歡迎;到了20世紀80年代,“女權主義”的譯法變為“女性主義”,因為男女在法律上已然平等。除此,feminism在西方也經歷了新的發展,“社會性別”(gender)對女性的影響受到西方社會的重視:一方面強調男女平等;另一方面,也注重順應女性固有的生理特點,情感細膩,充滿母性等。所以,“女性主義”比“女權主義”的譯法更為人接受。20世紀70年代,一個耳熟能詳的呼聲是:“女性必須獲得語言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須先從語言著手” [1]。在做出大量關于消除語言歧視的工作以后,他們將關注點拓展到翻譯領域。20世紀80年代初,翻譯研究經歷了“文化轉向”,翻譯家們紛紛認識到文化與翻譯的關聯性,傳統的翻譯標準受到挑戰,而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備受關注。
二、張愛玲及其作品介紹
張愛玲1920年生于上海公共租界,家世顯赫,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都是清末名臣。其父親是典型的遺少,母親是留過洋的新女性。張愛玲于圣馬利亞女中就讀時,其父母已離婚,張愛玲隨父親生活,她與繼母沖突不斷,童年飽嘗辛酸。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發表于該校??希S后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由于1942年香港淪陷,輟學回到上海。1943年,發表了多部重要著作,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等。1955年,張愛玲赴美定居,后創作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
張愛玲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散文、劇本等,同時她也是一位多產的譯者。1952年,張愛玲來到香港,于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任新聞處翻譯,承擔了大量美國文學作品中譯的工作。張愛玲翻譯的《老人與海》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她還翻譯了《愛默森選集》、《無頭騎士》、《小鹿》、《海上花列傳》、《怨女》等。
由于母親的缺席和父親的紈绔子弟身份,張愛玲的童年充滿了夢魘般的記憶,成年后與胡蘭成失敗的婚姻,使得她對男性充滿了懷疑與失望,所以她將這些情感融合在她的女性主義書寫中。她作品中的男性,要么精神頹廢,陰柔幼稚,要么不務正業,征歌逐色,少有積極正面的男性形象。在《金鎖記》中,女主人公曹七巧生活在封建父權社會和金錢的禁錮之中,她的悲劇正是由冷漠的兄長,殘疾的丈夫,無能的兒子和寡情的小叔子以及整個舊式大家庭造成的。曹七巧在多重禁錮下遭受了身體和心靈的壓迫,因為金錢嫁給一個骨癆病人,以至心靈扭曲,將自己的悲劇轉嫁給兒子和女兒。張愛玲女性主義敘事不像西方女性主義者那樣激進,更多的是通過塑造男性的負面形象,烘托女性的悲劇遭遇,進而批判男性世界對女性的壓迫?!督疰i記》發表于 1943 年。1971 年,張將其翻譯成英文The Golden Cangue?!督疰i記》歷經五次改寫和翻譯,可謂不可多得的佳作。因此,本文從女性主義視角,剖析這部小說的翻譯策略。
三、女性主義翻譯理論概述
女性主義翻譯理論是在加拿大女性主義者的翻譯實踐之后興起的。西方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有弗洛圖,雪莉·西蒙和巴巴拉·戈達爾德等。雪莉·西蒙于1996年出版《翻譯中的性別:文化特征和轉化的政治性》,標志著西方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誕生。1997年,弗洛圖再版了《翻譯和性別:女性時代的翻譯》。兩者均認為“女性解放必須從語言開始” [1], 并強調譯者的主體性作用,在翻譯中應“讓女性在語言中顯現,讓世人看見并聽見女人。”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認為“忠實(fidelity)的對象既非作者,也非讀者,而是‘寫作方案’(writing project)[1],既作者和讀者都參與的方案”。
翻譯和女性兩者存在大量的隱喻,翻譯如女人,漂亮的不忠實,忠實的不漂亮,翻譯如“媒婆”,“翻譯總是有缺陷的,所有翻譯都視為女性?!边@些隱喻表無一不在強調女性與翻譯在當時背景下被邊緣化;甚至處于附屬的尷尬地位。而女性主義就是為了讓女性從背后走出來,實現男女之間的平等。該理論極力凸顯了譯者的主體性,是對傳統翻譯觀的顛覆。弗洛圖總結出女性主義者干預的方式有:增補(supplementing)、加寫前言和腳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和劫持(hijacking)[2]。補充是指對兩種語言的差異之處進行彌合,是譯者的創造性行為。前言和腳注是女性譯者對翻譯過程的描述,凸顯女性譯者翻譯的差異性。女性譯者會在前言中會闡述其對原作的理解和翻譯策略。劫持指的是女性主義譯者賦予不具有女性化色彩的文本以強烈的女性主義意識。通過使用以上策略,譯者對文本進行“重寫”,實現對原文的創造性叛逆。
四、女性主義視角下看張愛玲自譯作品《金鎖記》的翻譯策略
張愛玲身為作者,無疑是最理解原作的人,作為譯者,她更能夠發揚原作的思想內容,與具有女性主義色彩作品的作者共同挖掘原作的意義,表達女性立場,讓“作者與譯者都參與的寫作方案”得到了最佳體現。張愛玲認為 : “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4]可見,張愛玲是排斥對女性的一切趕盡殺絕的,而偏向采取溫和的態度。因此,在創作和翻譯中,張愛玲力求再現女性歷史,而不是解構女性歷史。在翻譯過程中,張愛玲會強化具有女性主義色彩作品中的女性立場。
1.增譯
例1. “她哥哥嫂嫂大概從來沒想過在她身上賺一筆錢,一直當她賠錢貨。”
“She was the goods you lose money on, what they call daughters. ”
在此例中,張愛玲增譯了“what they call daughters”,以對前一句進行意義上的補充,“賠錢貨”是中國舊時對女孩子的貶稱,因女子出嫁時娘家要備送妝奩。由于“賠錢貨”特指女子,所以張將“daughter”明確指出,以體現封建社會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達到凸顯、強化原文隱含含義的效果,讓目的語讀者深切領會舊制度對女性的壓迫與禁錮。
例2. 芝壽猛然坐起身來,嘩啦揭開了帳子,這是個瘋狂的世界。
Translation:Chih-shou suddenly sat up and parted the bed curtains with the sound of a bucket of water crashing down.在此例當中,“嘩啦”是擬聲詞,而張愛玲選擇用隱喻來描摹聲音,“With the sound of a bucket of water crashing down”,畫面感強,有一種夸張的效果,符合女性語言的特點,體現了譯者對原文的“重寫”,實現創造性叛逆,也展示了張中英文中嫻熟的駕馭能力。
2.腳注
在《金鎖記》中某些名稱或稱謂的翻譯,張采用增加腳注的方法。
例3.把我打扮得天女散花似的!
Translation:Really dolled up to look like the celestial maiden scattering flowers!
T’ien-nüsan-hua (The celestial maiden scatters flowers)is the title of a Peking opera made popular by Mei Lan-fang. It is based on an episode from the Vimalakirti Sutra.
張愛玲運用了女性化十足的短句、感嘆句,并加上腳注以幫助英語讀者更好的理解本句當中的明喻,將“天女散花”的文化背景和內涵傳譯了出來。
例4.朵云軒 To-yün Hsüan
(Solitary Cloud Studio)was famous for its fine red-striped letter paper,popular down to the thirties.
例5.姑奶奶 Ku-nai-nai
Honorific for the married daughter of the house.
例6.姑爺 Ku-yeh
Honorific for the son-in-law of the family.
在例4,5,6中,通過增加腳注,西方讀者可以清楚的理解原文特有名詞、稱謂及其含義,但是讀者不得不中斷閱讀,影響閱讀體驗。在之后張《金鎖記》的改寫版本“The Rouge of the North”中,張采用了音譯加闡釋的方法將“姑奶奶,姑爺”翻譯為“Have tea,Gu Ya and GuNana,” Bingfa’s wife used the polite terms for the son-in-law and the married daughter of the house,called Master of Miss and Madame Miss。[10]
這樣的翻譯方法有三個好處:一是英語讀者可以了解中國稱謂,這有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二是這種方法可以將原文的音和意都表達出來;三是文中闡釋給讀者帶來流暢的閱讀感受。
3.劫持
例7. 小雙抱著胳膊道:“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慣了柜臺,見多識廣的,我們拿什么去比人家?”
Little Shuang said, holding her own elbows, “Why, she was the big attraction at the sesame oil shop, standing at the counter, and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customers. What have we got to compare with her?”
張愛玲把仆人對七巧的奚落之言 “見多識廣”翻譯成了“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customers”,“見多識廣”本是褒義,這里張將仆人對七巧的尖酸刻薄的評價躍然紙上,既符合女仆人的身份,也充滿女性主義話語的色彩,顯然是帶有一種強烈的諷刺意味。
五、結語
總之,張愛玲在翻譯自己的作品《金鎖記》時,體現了豐富的女性主義思想,利用身兼作者和譯者的便利條件,通過腳注,增補和劫持的手段,強化了原文的女性立場,促進了原作的性別建構。在兼顧西方讀者接受的同時,保持了原作的中國風味。因此,在文學翻譯中,譯者的性別身份或者說譯者的性別意識是影響譯文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注釋:
①文所引譯文如無特別說明,均出自于張愛玲的譯本。
參考文獻:
[1]Sherry Simon,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1996,pp.8 ,20 ,2 ,7.
[2]Von Flotow Luise.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M].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1997
[3]G.C.Spivak, The plotics of Translation (C)//Michelle Barrett Anne Phillips. Destabilizing Theroy: Contemporary Feminist Debates. Cambridge: Polity, 1992,pp.177-200.
[4]張愛玲.流言[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5]葛校琴.女性主義翻譯之本質 [J].外語研究,2003, 6:35-38.
[6]蔣驍華.女性主義對翻譯理論的影響 [J].中國翻譯,2004, 4:10-15.
[7]張愛玲.金鎖記[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176.
[8]張愛玲.怨女[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9]張愛玲.秧歌[M].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10]Eileen Chang.The Rouge of the North[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作者簡介:祁蕊(1994.10.6—),女,天津靜海,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英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