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對中原文化就非常感興趣,在明朝也不例外,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就與明政府有著傳統而頻繁的經濟往來。而這種經濟交往形式主要體現在敕書、朝貢、和馬市之上。敕書,一般是指明政權給前來獻貢的女真酋長授以官職并給相應的敕、印、冠帶。他們憑此可進京朝貢和接受賞賜。朝貢,其本質是一種隸屬關系,它既是明政權對少數民族的一種政治控制,也是民族之間的一種經濟互動。馬市,周邊各少數民族以敕書作為依據用牲畜與中原地區換取生產、生活物品的貿易活動。敕書、朝貢、和馬市的發展對女真族的發展,興盛有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敕書;朝貢;馬市;經濟;女真
一、女真族與明政府的朝貢往來
一直以來,對少數民族的控制明政府多采用羈縻政策,它除了命令被任命的女真官員管理地方外還要求其定期朝貢,以示從屬。對于朝貢,明政府有嚴格規定,一般于每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才是女真族獻貢時間,獻貢人員必須手持敕書方可入關,同時,入貢有專門路線,俗稱“貢道”,一般不可輕易改變。成化十四年,海西女真部將率眾由撫順入關,“守將以非故道,卻之。”[1]此外,貢使入京后也有固定住所,即會同館,經官員檢查完畢后,方可入住,居住期間,貢使朝見并進獻貢品。由于女真族所處東北樹木繁盛,深山連綿,故貢品多以阿膠、海青、馬等為主。進貢結束后,明朝廷也會根據貢使官職大小給予相應回賜品,并允許在官員監督之下,于同文館開市三至五日,用于“借貢興販,以規厚利”[2]。
明朝初年,對于進貢人數以及敕書并無限制,但之后由于豐厚的經濟利潤,吸引了大批少數民族貢使前來,以致人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面對這種情況,明朝在人數規定上做了一些改變,起初,規定每年建州等部每衛可許一百余人進京,后期又重定為海西每年貢使一千人,建州五百人。到了正統年間,才真正開始出現敕書限制,要求進貢者必須攜帶敕書,否則不可進京入貢,這樣明政權就對進貢人數和次數有了一定控制。除此,時間方面也由原來的無定制轉變成定期制,“歲以十月驗放入關,如次年正月后到者,邊臣奏請定奪”[3]。
二、女真族與明政權的互市貿易
之前提到,女真族在接受明政權賞賜后,將會在相關官員監督之下,將所帶剩余物產在同文館公開互市三至五日,這便是女真族在京的“互市”,與此同時,明朝在遼東地區也設有馬市。所謂“馬市”,就是交易雙方用自己的物品相互交換的過程,而少數民族多用馬匹作交。毋庸置疑,這對于明朝政權來說也是一種羈縻政策。
據載,馬市的建立來源于女真各部主要代表人福余位,他曾于永樂初年奏請明政權立市,明給予批準,并規定了馬匹價格,委派官員嚴格執行,至此,馬市雛形基本形成。后隨時間發展,互市人數越來越多,明朝廷不得已又設立了開原、廣寧兩市,“一于開原城南,以待海西女直,一于開原城東,一于廣寧,以待朵顏三衛。各去城四十里。”[4]馬市這時才算正式形成。
對于馬市的管理,明政府同樣設立了相關官署,例如:開原城設立的“提督馬市公署”,其內有馬市官由一人擔任,職責主要是“專辨驗”和“主抽分”。“辨驗”是指查看入市者是否攜帶敕書證件以及所帶敕書真偽。“抽分”是指向入市者收取一定稅銀。稅銀繳納數量取決于貨物的種類和多少。例如:貂皮一張銀二分,鍋一口銀一分,騸馬一匹抽稅六錢,小馬五錢,緞一匹銀一錢。另一方面,馬市的馬匹價格明政權也做了明確規定。如,永樂年間,“兀良哈等處告饑,愿以馬易米。命所司議其直,遂定上馬每匹米十五石,絹三匹,次上馬米十二石、絹二匹,中馬米十石、絹二匹,下馬米八石、絹一匹,駒米五石、布一匹。”[5]除了馬匹之外,女真族還帶有其他物產,如:紅狐、元狐、貂皮、水獺、人參、木耳、松榛等主要用于交換漢族的布、絹、等生活用品。
后來隨著交易活動的增加,馬市又發展為兩類,一是官市,一是民市。上文所提到的同文館放市屬于官市,而民市主要是指經過政府許可,在民間公開貿易的經濟活動。起初官市較為盛行,其有特定的交易時間,交易地點,交易對象。但為了獲取更大經濟利益,大批人員攜帶物資到達中原進行交換,從而官市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交換需求,在這種條件下,民市逐漸發展起來,萬歷年間,民市進一步發展,曾經被明政府嚴厲禁止的鐵器也開始慢慢流通。民市的發展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累椎髻捆載多,拗轆車聲急如傳,胡兒胡婦亦提攜,異裝異服徒晾昫。”[6]是對當時繁榮生活的生動寫照。
馬市的建立并非代表完全意義上的經濟貿易,事實上,隱藏于內部的政治作用同樣重要。對于保持邊境安定,馬市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女真族通過馬市,將馬匹換取所需鹽米等生活必需品,保障了內部生活穩定,從而減少了民族矛盾。這樣,明政權便達到了不戰而勝的目的。另一方面,明政權自身也可獲取馬匹,促進軍事戰斗力。
三、敕書對于女真族發展的意義
敕書,一般是指明政權給前來獻貢的女真酋長授以官職并給相應的敕,印、冠帶。他們憑此可進京朝貢和進行貿易活動,因此,敕書與朝貢、互市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敕書對于女真族來說是一種經濟和政治權力的象征,為了更多的獲得敕書,甚至女真部族內部之間常常發生一些沖突和戰爭。另外,敕書的出現對女真族的經濟發展也帶來很大影響。
敕書的出現有效地規范了互市秩序,帶動了女真族生產力發展。明代東北地區的女真族由于受到自然環境影響生產較為落后。他們的主要生產活動以捕魚和狩獵為主,而明朝物產豐富,農業發達,生產水平高,明朝為了控制女真族,給他們分發敕書作為朝貢和互市憑證,女真人通過朝貢互市獲取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當然,為了滿足發展生產力的需求他們迫切與明交往。馬匹是馬市必不可少的交換物,鑒于互市,女真族開始大量飼養馬匹,擴大畜牧業規模,隨著時間變化,互市次數頻繁,女真族增加了互市交換物種,有利于其商品經濟的發展。
結語
女真族與明朝政權的朝貢、茶馬和互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女真族的經濟發展,有利于女真族社會安定。女真族所處的東北地區生產力落后,經濟發展不平衡,但是,明政權給予了女真族朝貢、茶馬、互市的機會,使得女真族能夠將所在地域內的有限資源換成所需生活物品,從而保障了其生活的正常進行。
其次,茶馬、互市對女真族的軍事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互市初期,明政府對鐵器有嚴格限制,但是隨著互市的發展,其對鐵器限制也有所放松,后期女真族在與中原地區互市時,便能夠換取到一些鐵鍋,鐵器,女真部落就將這些鐵器打造成武器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落軍事戰斗力。
最后,茶馬和互市間接造就了女真族的統一。茶馬和互市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一直深深的吸引著各個女真部落,敕書的擁有代表著經濟和政治權利的掌握,女真族每個群體都渴望得到數量更多的敕書,因此,女真族之間便開始了大大小小多次戰爭,強勁者吞噬弱小者,久而久之,女真族便慢慢統一起來,直到海西女真最大部落葉赫的滅亡,努爾哈赤才成為擁有敕書最多的人,共達1499道,同時他所在部落也成為當時最強的勢力,為清朝的建立奠定基礎。
注釋:
[1]東夷考略·女直.載自鄭天挺.清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2]明神宗實錄: 卷 494[O]. 成歷四十年四月壬寅
[3]明神宗實錄: 卷 444[O]. 萬歷三十六年三月丁酉 .
[4]《遼東卷》載自鄭天挺.清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5]明太祖實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李貢.廣寧馬市觀夷人交易,載《全遼志》卷6.
參考文獻:
[1]東夷考略·女直.載自鄭天挺.清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2]明神宗實錄:卷494[O].成歷四十年四月壬寅
[3]明神宗實錄:卷444[O].萬歷三十六年三月丁酉.
[4]《遼東卷》載自鄭天挺.清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5]明太祖實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李貢.廣寧馬市觀夷人交易,載《全遼志》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