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評價幼兒發展狀況的意義主要在于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從而為教師改進教育和教學工作提供信息與幫助。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作為幼兒發展評價的組成部分,它是基于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目標,運用教育評價理論與方法,對幼兒社會性發展進行評價的過程。要想科學合理地評價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狀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至關重要。目前,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的研究還比較薄弱,現有的一些研究往往停留在評價理論與方法上,較為籠統、抽象,而可測化和操作性不強。本文針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特點,提出了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作為幼兒社會教育活動的主要反饋信息,對幼兒社會教育活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科學、有效地評價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有助于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育行為的改善,提高社會領域課程的質量,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一、構建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價值
學前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對個人一生的發展具有長遠影響,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幼兒身體發展和心智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構建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它有助于教師深入、客觀、全面地了解本班學前兒童的發展現狀。教師依據系統的評價,可以獲得豐富多樣的評價信息,從而能更全面準確地了解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別是社會性發展的情況。
(二)它有助于幫助教師更細致地了解每一位學前兒童,發現幼兒的個體差異,為因材施教提供幫助。
(三)它有助于家長能夠更好地了解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狀況,以及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以至于家長通過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對孩子實施教育,乃至在配合教師教育孩子時也更為主動。
(四)它有助于教師在了解學前兒童的基礎上,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改進課程與教學,使學前教育更適合每個學前兒童,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二、構建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
(一)幼兒教育的目標
學前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而學前教育評價就是把學前教育活動的實際狀態與學前教育活動的預定目的(及目標)相比較,并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因此,學前教育評價是一種以學前教育目標為基礎,圍繞學前教育目標展開的活動。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就要以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為基本依據。
1.教育目標與指標體系的聯系
幼兒發展評價是一個以幼兒教育目標為準繩的價值判斷過程。但是,一般情況下,幼兒教育目標總帶有某種程度的籠統性和抽象性,不利于評價的實際操作。因此,為提高幼兒發展評價的科學性,需要把抽象的社會教育目標具體化。我們要將教育活動的目標根據其復雜的內涵進行分解,形成一個教育活動目標體系,這個目標體系也可以看作是評價幼兒發展的目標體系。分解后的目標體系中處于最底層次,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標稱作指標,因此分解后的目標體系就成了幼兒發展評價的指標體系。“簡言之,目標是指標的基礎,是概括了的指標;指標是目標的具體化,是可測的、行為化和可操作化的目標;某一指標反映目標的某一方面,整個指標體系反映整體目標。”[1]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把幼兒社會領域的發展目標劃分為“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兩個子領域。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其社會領域的目標大致有:“交往態度和交往技能;對自我和對他人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對群體、群體生活及我群關系的感受、態度和行為幾個方面。” [2]
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從兩個維度提出幼兒社會領域的發展目標。“一是社會關系的維度:幼兒與自身的關系、幼兒與他人的關系、幼兒與群體或集體的關系、幼兒和社會的關系;二是心理結構的維度: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技能。” [3]兩個維度的結合,構成了兒童社會學習的內容和社會性、個性發展目標。
(二)構建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1.與目標的一致性原則
與目標的一致性原則指的是建立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充分、科學地反映社會教育目標,也可以稱作科學性原則。這是建立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則。
2.科學性原則
幼兒的品德發展情況不能憑教師的直覺或一段時間以來的品德表現,而應當根據品德測驗的結果來判斷。同時,還要保證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的典型性或代表性,即應當選取最能反映評價對象本質的指標列入指標體系。在分解評價目標時,應當分層次地展開,在指標體系中反映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等。同一指標體系之間不能存在互相重疊、互相包含、互為因果的關系,應彼此獨立。最后還要保證指標體系的完整性。
3.方向性原則
方向性原則指的是指標體系應能反映出我國學前教育社會領域改革的方向,應能促進我國學前教育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在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中,要貫徹方向性原則,首先,要求各項指標的內涵及其組成必須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相一致,任何一項指標都不能有違背《幼兒園工作規程》的地方。其次,要求各項指標的構成應當具有引導性、導向性,即在符合方向的前提下,進一步促使幼兒社會教育工作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4.可測性原則
可測性原則是指每一項指標有具體的、能操作的定義。建可測性原則的貫徹,要求指標體系中的每一項指標都具體化,應該用可操作的定義表述出來,即這些指標應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三、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幼兒社會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所以,評價幼兒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水平。[5]構建幼兒社會性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就是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總體目標,分解為自我系統、情緒情感、社會交往和品德發展四個次級目標,然后再分解為具體、可操作的指標,通過對具體指標的評價,完成將各項局部評價轉化為整體評價的工作。
總之,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6]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霍力巖,潘月娟,黃爽.學前教育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87.
[2]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94.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2:120.
[5]龔順梅.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08.
[6]嵇珺.我國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劉鳳梅(1991—),女,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016級研究生,專業為教育學,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