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班幼兒剛剛脫離父母家人的懷抱,開始獨立面對外面的世界,首要的一步就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接受考驗:自己吃飯、自己入廁等等,其中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幼兒飲食問題。而教師面臨的是:孩子各種不良的進餐姿勢,或挑食偏食,或坐等喂飯,或不會咀嚼吞咽等現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一個一個幫助他們是很困難的,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培養小班幼兒的良好進餐習慣。
【關鍵詞】:習慣;培養;環境;因人而異;利用游戲
習慣是一種養成,培養良好的習慣將使人的一生受益。隨著食品的極大豐富,供人們可選擇的食品已十分廣泛,在這種情況下,不良的飲食習慣也逐漸養成,如偏食、挑食、不按時用餐、用餐不專心等等,尤其在幼兒當中更顯突出。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習慣如果在幼年就開始培養,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可見幼兒是培養良好進餐習慣的最佳階段,小班階段更是最佳中的最佳。
一、幼兒的進餐習慣
(一)幼兒不良進餐習慣的表現
由于幼兒自制能力一般,不良習慣一般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好動的天性。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一到吃飯時間就總愛說個不停;拿著碗邊吃邊玩。同時幼兒又有一定的依賴性,不自己吃飯而依戀老師,一到吃飯就等到最后讓老師喂著吃。當然還有很多進餐本身的習慣,比如挑食,吃的滿桌都是飯菜,不會用勺而直接用手抓著吃,舀一口就含在嘴巴里怎么都不吞下去,喜歡湯泡飯等等。
(二)幼兒不良進餐習慣的成因
1、病理因素
某些幼兒體弱多病,經常腸胃不適,上呼吸道感染,這些都會引起幼兒食欲不振,幼兒的腸蠕動速度緩慢,胃內排空時間長,從而導致食欲減退。
2、飲食不當
幼兒食品琳瑯滿目、層出不窮。酸奶、巧克力、可口可樂、果凍……,無不刺激著每一位幼兒,而他們的家長對于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應,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都這么一個寶貝,想吃就買,致使他們無節制吃零食的現象有增無減。
3、教養不當
由于家長嬌慣使部分幼兒養成了挑食的習慣,喜歡吃的拼命吃,不喜歡的一口也不吃或從小沒吃過的食物至今仍不肯吃。
4、活動量不當
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活動量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幼兒的食欲和進餐量。有的幼兒個性文靜,喜靜不好動,活動量過小,且活動內容單調,從而影響了他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的幼兒個性好動,活動量大,活動時間長,也影響了幼兒的進餐量和食欲。
5、教育方法不當
有的家長也曾意識到幼兒有不良飲食問題,但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往往采取強硬手段,在幼兒園里,也會經常聽到老師要求幼兒快點吃飯,不快點吃完就不讓媽媽來接,恐嚇幼兒,這無疑給幼兒帶來一種恐懼心理,產生厭食的情緒。
二、因人而異,制定培養計劃
(1)逐漸加量的方法。
有些幼兒的胃口本來就小,給他盛的飯太多會給他很大的壓力,他會表現為:吃飯拖拖拉拉、剩飯、把飯倒到別人碗里等。對這類幼兒我采用“逐漸加量”的方法。
(2)合理安排座位的方法。
剛開始我把進餐習慣好的幼兒坐一組,習慣不好的坐一組,為的是便于老師管理,但效果不是很好。后來我把習慣不好的夾在習慣好的幼兒中間,利用榜樣作用來感染他們。
(3)表揚激勵法。
及時表揚對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有著積極地作用。對幼兒的進步,我都給予及時表揚,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如發給幼兒一顆五角星、摸摸他的頭、抱一下他等,促使幼兒在愉悅的情緒中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三、學習進餐禮儀,營造良好環境
1.通過講故事、講解示范,讓幼兒了解一些進餐禮儀,消除幼兒的緊張情緒。挑食、膽小的幼兒,吃飯時特別容易緊張,因此,老師通過幼兒喜歡的故事、兒歌、向小動物學習等形式消除幼兒的緊張情緒,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如《大公雞和漏嘴巴》,讓幼兒懂得吃飯時飯粒盡量不掉在桌子、地面上,愿意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
2.讓幼兒在寬松的環境中就餐。小班的幼兒剛進園還沒有熟悉集體生活,本身就存在離別焦慮和緊張,就需要小班老師更寬容跟耐心的正確對待幼兒的進餐。如在進餐前、進餐中不大聲訓斥幼兒,以免影響幼兒的進餐情緒,使他們感到壓抑或受到傷害。
3.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教幼兒洗手。我在盥洗室的鏡子貼了一看就懂的洗手步驟圖,幼兒在洗手時可以一邊看圖一邊洗手,從而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 4.禮物墻。我在墻面上設計了一個禮物墻,在墻的最上端設置了一個大禮物盒,下面設置了四條的通往禮物的路,分別是:自己吃、吃飯時不掉米粒、吃飯時不離開桌子、飯菜都吃干凈。如果小朋友做到相應的要求就可以向前進一格,如果沒有做到就要退一格,看誰先到達禮物盒,有了獎勵,他們會按照墻上的提示約束自己的行為,進而達到培養的目標,但周期不能過長。
四、利用游戲,鍛煉技能
在觀察中發現,幼兒在進餐時并不是有意把米粒撒得滿地都是,而是由于他們的精細動作發展的局限,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利用區域和藝術活動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提高孩子的小肌肉動作。
1.喂瓶娃娃吃飯:在區角里準備一些用飲料瓶做成的娃娃,用酸奶盒做碗、一次性勺子和一些豆子。讓幼兒進行喂娃娃吃飯游戲,在開始游戲時,要求幼兒用勺子把豆子送到娃娃口中,不能直接用手喂。漸漸地幼兒學會了簡單的技能,通過這個游戲鍛煉了幼兒手眼協調能力,自信心也有所增強。
2.利用藝術活動,鍛煉幼兒的小肌肉群的發展。在巧手坊里放置一些橡皮泥、各種顏色的彩紙,剪刀、彩筆等。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捏一捏、畫一畫、剪一剪、折一折等方式鍛煉自己的精細動作。
五、家園合作,共同培養。
我常常在教育過程中發現,每當經過小長假后,幼兒的進餐習慣又開始反復,這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支撐。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是需要家園共同協作,共同培養。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進餐習慣,需要在家庭教育中來鞏固。只有家庭與幼兒園密切配合,步調一致,才能使幼兒健康的成長。
六、結論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養成。葉圣陶先生說過:好習慣的養成,一輩子受用,壞習慣的養成,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可見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編寫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李季湄《幼兒園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萬鴻平《中國保健營養》2001(10)
[4]姚梅林主編《幼兒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