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村勞力擁向城市的趨勢愈來愈強,于是打工熱潮不斷高漲,加上農村經濟的相對薄弱,外出打工者還不具備帶上子女就近入學的能力,他們舍家棄子擁向城市,擁向沿海及經濟發達地區,這樣也就造就了一大批“留守學生”。這些留守學生或者跟隨單親在家,或者跟隨爺爺奶奶在家,或者被父母寄養在其他親戚家里。由于這些“留守學生”長期缺少親情,導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突出,其狀況令人擔憂。各農村中小學尤其要發揮關愛“留守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實負起管理和教育的責任。做好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未來。本文通過對小學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進行探討,分析發現留守學生教育管理的現狀,尋找解決措施及對策。
【關鍵詞】:留守學生;教育管理;問題;措施
一、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
隨著農民進城打工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許多農村學生短期或長期失去監護人,由隔代親人或其他親戚代為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學生,即留守學生。留守學生家庭主要包括以下類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與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雙方均外出,孩子與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雙方均外出,孩子與其他親屬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雙方均外出,孩子單獨留守的家庭。
這些孩子由父母一方或隔代親人、親戚代為教育,在缺乏母愛、父愛的環境中成長,造成了事實上的“單親”家庭與“隔代教育”現象,缺乏足夠的家庭教育而導致“教育斷鏈”,形成心理多方缺陷,以至于“情感空巢”。留守學生教育問題不容忽視,轉變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責任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盧梭說:“每一個人的心靈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對他要費的苦心取得成效。”
二、留守學生在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般而言,留守學生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教育方面。據統計,有很多學校留守學生在校率為50%。這與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發展目標是相背離的。而留讀的許多留守學生也是人留心不留,抱著一種什么都無所謂的心理在應付學業。
留守學生在教育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作為教育的管理范圍在無限擴容
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生活上的許多問題不能處理,例如爺爺奶奶只關心孩子是否凍著餓著、從來不關心孩子心里想什么,導致孩子心理孤獨無人解開、個性變得孤僻、自卑、無安全感,在學校出現一定的交往障礙等。這些由于缺少父母關愛帶來的問題都交給了老師,這樣留守學生幾乎成了每所學校學生管理的重點。
(二)作為教育的管理績效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有些留守學生自由支配的錢比父母管束時要多得多,在一定范圍的同學中有號召力,能夠“呼風喚雨”,相對來講破壞性極強且向非留守孩子群體發展。老師上課時他們不認真聽課,老師若批評他們就在課堂上胡鬧讓學生看老師笑話。有的學生平時不愛學習經常請假,理由不是頭痛就是拉肚子要去看醫生,老師即使知道這是個借口但也不能怎么樣總不能讓她們不去看醫生吧。
(三)留守學生學習狀況不容樂觀
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低,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地向孩子提出只要成績好要什么給什么,但又長期不在身邊,缺乏正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的雖然成績好,但思想紀律方面表現差。同時,留守子女多與祖輩生活在一起,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
(四)留守學生淡漠合作,責任感弱
留守學生的家庭環境特殊,特別是假期時間,他會好比是孤雁歸巢,總會有種落魄孤獨之感,在家中不能受到父母責任意識的熏陶教育,在他們的內心也就不能形成責任意識。不僅對家庭、對親人缺乏責任感,就是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也缺乏責任意識。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封閉,不愿與他人交流合作、合作意識淡薄,對他人、對社會、甚至是對家庭缺乏一定的責任感,這樣,集體榮譽感淡薄,在班級中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為班級集體的建設帶來一定的困難,對自身個體的學習及發展也極為不利。
三、解決留守學生教育與管理的措施和策略
留守學生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會較長時期存在下去。而留守學生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僅僅靠學校是解決不了的,必須依靠家庭、學校、社會全方位的關注,要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目標中去解決,建立和完善留守學生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機制,徹底解決教育問題。為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
眾所周知,我國農村長期以來缺少相關的兒童少年的社區教育組織,使得廣大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成長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政府、婦聯、團組織充分利用黨政機關的富余人員以及中小學退休教師,在留守小孩較為集中的鄉村建立一些青少年、兒童活動中心,作為留守學生教育基地,培養孩子自信、自強和合作的人生態度。
(二)學校要落實關愛留守學生的責任幫扶制度
以學校政教處牽頭,年級組統籌安排,成立以班主任為核心,科任老師為輔助,學生干部為助手的留守學生幫扶體系。將留守學生的幫扶關愛任務分配到人頭上,盡可能的創造條件讓部分教師成為代理家長。學生之間可以設立“一幫一”或“多幫一”的手拉手幫扶隊伍。這樣由面到點全面鋪開,形成合力,讓關愛幫扶活動落實到具體的人具體的事上,看得見聽得到,以期留守學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并盡可能地與孩子密切聯系和溝通。
留守學生出現道德失范和生存危機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破除 “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的思想是不對的,家長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盡可能地多與孩子密切聯系,多溝通。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
(四)加強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
部分留守學生因長期被寄養或被嬌縱,心理素質偏差或行為比較偏激,學校應開設心理輔導課程或設置心理咨詢時間,定期對留守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疏導并培養其感恩意識,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舉辦團隊活動,豐富留守學生的生活。以靈活多樣的形式讓留守學生切身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友誼老師的愛護及生活的美好,從而擺脫孤獨與自卑,增強自信與活力,進而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
參考文獻:
[1]范方.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策略[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02-21.
[2]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
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01.
[3]馬朝紅.城鄉并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R].中國教師報.
作者簡介:王萍(1990-),女,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