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是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它不僅推動了經濟建設,也帶動了大學生的創業就業,為大學生的創業就業提供了嶄新的平臺。目前,在大學生的創業就業過程中仍存在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希望對大學生的創業就業有借鑒性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分析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國的大學生呈不斷擴張的趨勢。2016年我國大學生已達到770萬,再加上出國留學的人數,2016年我國的大學生畢業總數已經達到了1000萬。如此多的畢業生一起走入社會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就業壓力。為了解決就業壓力,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提出”互聯網+”創業行動計劃,不僅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還能夠提供新的崗位創造就業機會,幫助其他人解決就業問題。國家提出創業政策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指明了方向,因此,大學生應當適應“互聯網+”的新形勢,轉變就業觀念,積極加入創業大軍中去。
一、“互聯網+”的內涵
所謂“互聯網+”,即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各行各業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狀態。如’互聯網+教育”,使得在線教育成為可能,學生在家也可與老師學習,不用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互聯網+美食”,人們在網上就可以提前了解多樣詳細的美食信息并可以提前預約。“互聯網+銀行”,就有了許多網上理財產品,如余額寶......“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營業模式,實現了線下與線上的融合,是一種全新的、便捷的、能夠帶來巨大商機的商業模式,它使許多不可能成為可能。傳統行業要想獲得新的發展、尋找新的商機,應當積極利用“互聯網+”的時代趨勢,抓住發展機會實現轉型。
二、“互聯網+”給創業就業帶來了無限機會
(一)為大學生提供了無數創業就業機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簡單的吃、穿、住、行都與互聯網有著緊密的聯系。各行各業與互聯網技術相聯系,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無形中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如美團的使用,變換了人們吃喝玩樂的方式;打車軟件的使用如滴滴打車轉變了人們出行的方式.......互聯網作為一種聯系線下與線上的中介模式,輕松實現了線下與線上的融合,人們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輕松享受互聯網帶給人們的生活便利。目前,就大學生而言,也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形勢來實現創業與就業,互聯網也為大學生提供了無數創業就業的機會。
(二)為大學生提供了創業就業的平臺
目前,互聯網已經在悄然改變我國的經濟形勢,使我國的經濟模式實現了飛躍式的轉型,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另外,我國的網民據調查顯示是世界上最多的,擁有巨大的網上消費市場。互聯網使數以萬計的信息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共享,也超越了空間限制。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勢必有巨大的消費市場,相應地也給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需要擁有創新意識來助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在現在互聯網流行的時代,更需要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推動各行各業的創新進步。自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創業計劃,許多大學生大膽利用國家政策進行了創業的嘗試。但是在目前的大學生創業案例中,據調查顯示幾乎百分之九十的創業都以失敗告終,其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創新意識。大學生想要創業的人數較多,但是大多是以簡單的形式進行如開網店、開實體門店、課外輔導、家政服務等,這些創業形式大多是模仿已有的商業模式,未能在其他方面展開創新。
(二)創新能力不強
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必須擁有多方面的能力,如統籌協商能力、管理能力、抗壓能力、創新能力等等。萬事開頭難,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大多都起步于最開始的艱難的創業階段。大學生在最開始創業的時候也是異常艱難的,若沒有足夠的實力應對則很難支撐下去,結果必然是以失敗告終。在互聯網時代下,對大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教學模式依然是重學科教育,輕社會實踐,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的大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沒有得到均衡發展,其中就包括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這是導致大多數大學生創業以失敗告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創業教育缺乏
在我國高校中展開創業教育始于2002年,全面推廣創業教育是在2012年。雖然創業教育目前已在許多高校普遍推廣,但是許多創業教育的形式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并未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再加上大學生創業教育大多是在大四開展,而這個階段正是許多大學生忙于找工作的階段,根本無暇去專心聽課。另外,在講解創業課的時候,很多課程依然只是以理論講解的形式展開,未能跟現在的社會實踐緊密聯系起來,這必然使學生讓學生會對創業缺乏全面的認知。因此,在我國高校中開展的創業教育還有許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四、“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做好創業就業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理解“互聯網+”內涵
要想在“互聯網+”條件下展開創業行動,必須對“互聯網+”的內涵有深入的理解。如前所述,“互聯網+”是互聯網與其它行業結合的一種商業模式,它可以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狀態。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當深入理解“互聯網+”的這種商業模式,如可以了解“互聯網+”的核心理念、“互聯網+”實現的有利條件等,為更好的實現在某一領域的創業奠定基礎。
(二)培養大學生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即是要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產品、客戶、市場乃至整個商業模式進行重新審視的思維方式。大學生要想在互聯網背景下取得創業的成功,也必須具備相應的互聯網思維,其中主要的互聯網思維方式有創新思維、用戶思維、體驗思維。創新思維就是大學生作為創業者應當善于用批判的、獨特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人們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并以這個新問題為立足點展開創業;用戶思維是指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應當盡量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去設計產品或服務,在平時也應當注意與用戶保持緊密的聯系;體驗思維是指讓用戶在消費過后能夠感覺到產品的良好質量,能夠體驗到良好的服務效果,總之,讓用戶體驗過后有較好的滿意度。
(三)不斷學習以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
互聯網的技術更新換代速度超乎人們的想象,甚至在一年到兩年的時間內其技術革新就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如果不時刻學習,就趕不上時代變化的腳步,也就不可能在創業過程中取得成功。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除了在實踐中積累創業經驗外,也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為創業取得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結語
“互聯網+”時代下的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商品之間都有了越來越密切的聯系,在未來這種新的商業模式勢必會帶動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作為即將走入社會的大學生,理應了解時代需求,培養創新意識和互聯網思維,這樣才有可能在未來的就業創業之中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王一方.基于“互聯網+”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22).
[2]侯曉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困境與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14).
[3]杜忠原.“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J].決策與信息. 2017(01).
[4]李莎.“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5(11).
[5]程煜,李鵬.大學生就業創業與“互聯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