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學生的養成教育關系到學生的未來發展。一個六歲的兒童,從幼兒園來到小學,他的生活環境變了,他的任務變了,他的行為規范也變了。對于這些變化,他只知道他是小學生,要開始學習了,而到底應該怎樣規范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學校的生活,確保學習任務的完成,他卻知之甚少。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來幫助新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習慣養成;實際演練;兒歌助行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影響有多大。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小學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學生的養成教育關系到學生的未來發展。一個六歲的兒童,從幼兒園來到小學,他的生活環境變了,他的任務變了,他的行為規范也變了。對于這些變化,他只知道他是小學生,要開始學習了,而到底應該怎樣規范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學校的生活,確保學習任務的完成,他卻知之甚少。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來幫助新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班主任要幫助一年級新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可以采取下列幾種的基本策略。
一、實際演練
新生進入學校,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這時,班主任首先要幫助他們熟悉學校生活,適應新的環境。要幫助新生熟悉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六歲多的兒童,他們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認識世界,理解事物,主要是直觀的,而且很愛模仿,常常是見什么學什么。實際演練,為新生認識、掌握一日生活規則,提供了更直接的實踐機會。
(一)一日常規教育的內容需要實際演練。
一日生活常規教育的內容繁瑣碎雜,要使新生掌握一日生活常規的具體做法,單憑班主任的講解絕對不行,必須通過實際演練,新生才能摸到門道,才能按規則去做,進而養成習慣。
例如“早讀階段”的常規教育。一日生活中,早讀階段時間較長,在這較長的時間內,如果班主任只泛泛地要求“早晨到校要讀書”,新生無法掌握具體做法,更談不上正確去做。早晨幾點到校?怎樣走進學校?怎樣在走廊內走?怎樣進入教室?進教室后怎樣做?一系列問題,新生只好靠自己的悟性去體會,去摸索。這樣,悟性好的早讀可能做的好一些,而悟性稍差一些的早讀時可能就要犯錯誤了。就以上具體問題而言,真是繁瑣,即使班主任講清具體做法,沒有演練,新生也很難記住。
要使新生按早讀階段的常規去做,可把早讀階段再細分為幾個環節:“進校-進教室-拿書-讀書”。班主任在講清每個細節的做法的基礎上,進行實際演練。
一日生活常規教育的每項內容的每個細節,都應該給學生示范一下,然后讓學生做一做,演練演練,各項內容的具體要求,就在這演練的過程中記在心中,落在行動上,養成習慣了。
(二)、常規習慣的養成需要演練。
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要有實際表演練習,只教給他們行為準則,而不讓他們去做,就難以形成言行一致的品質習慣。英國17世紀的教育家洛克曾說:“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甚至在可能的時候創造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下來。這就可以使他們培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后,便不用借用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新生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
二、“兒歌”助行
說兒歌,是一年級新生喜歡的活動。利用兒歌來強化新生行為規范的具體要求,讓學生在說兒歌的過程中,記住要求,以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
例如:為讓為學生記住課間活動的要求,養成有序進行課間活動的行為習慣,可以說這樣的兒歌:“高高興興下課了,下節用具要備好,先去方便不要跑,回來再玩不是鬧,活動地點去報到,小組游戲多歡笑。” 為上學生記住聽到上課鈴響了,馬上坐好,等待上課的要求,養成習慣,可以說兒歌:“鈴聲響,快進班,靜等老師把課上。” 為讓學生養成愛護教室設備,維護教室環境衛生的習慣,可以說兒歌:“整潔教室是我家,我們大家都愛她。桌椅講臺黑板擦,擺放整齊不能差。你擦地來我擺桌,一切臟物遠去吧。”為讓學生養成準備第二天學習用品的習慣,可說兒歌:“上床睡覺前,有件事必干,明天上啥課,用品備齊全。”
說記兒歌,可以幫助學生記住常規要求,促進行為習慣的養成。但要注意教、記兒歌的時機,以免增加學生負擔。
三、注重體驗,激勵帶動
一年級新生自治力差,違反要求、犯錯誤是難免的。這時班主任要盡量避開批評,教給學生正確的做法,并指導學生具體地去做,然后檢查。當學生做得規范時,及時給予獎勵,并聲明誰做好了、什么時候做好了都給獎勵。一次獎勵要比1O次批評的效果好得多,學生對獎勵記得清楚,印象深刻。
養成教育貴在主動發展。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中,學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而影響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這是正常現象,行為習慣的最終形成則需要老師持之以恒的決心。不要抓一段時間,放松一段時間,貴在“恒心”。不放松任何一個時間,不放松任何一個細節。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守則》、《日常行為規則》的條款來引導學生行為的自覺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行為要求,比如第一周:讓我們一起學會聽別人說話吧。第二周:站隊時我最快,最安靜。第三周:看我的桌子最整齊。第四周:垃圾也要有個家。第五周:課間我最文明等。根據學生實際更換新的奮斗目標,鼓勵學生對照目標找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此活動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開展“爭當文明生”、“我是誠實的孩子”、“我是發言小能手”、“我的桌面最整齊”等活動,采取爭星活動,并采取每得十顆小星換一個大星,張貼在我班的紅花榜上。
四、重視聯系,雙向配合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老師要教好學生,除了做好校內的教育、管理外,還要做好校外的工作,要與家長聯系,取得家長協助,才能把學生教好。平時我非常注意做好這個工作,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通過家庭與學校相互溝通和配合,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如:規律生活;早睡早起;遵守作息常規,自己收拾書包、擺放書本、整理文具盒、準備用具,愛護書籍與文具;正確閱讀與書寫習慣;及時復習;獨立作業等這些都需要家長積極配合,從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做起,從學生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力量。
總之,一年級新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做很多細致的具體的工作,需要科學的操作方法,一年級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純潔天真,可塑性強,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只要教師加以合理、正確的引導和訓練,孩子很容易形成正確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低年級教師必須抓住時機,循循善誘,使孩子們真正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