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認為知、仁、勇是三達德,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西方柏拉圖的哲學中也非常重視諸如智慧、勇敢的概念。本文試著從把握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對智慧、勇敢進行跨視域的比較。
【關鍵詞】:勇敢; 智慧; 儒家;道
雖然兩位哲學家對于智慧與勇敢的認識不甚相同,但是他們將其融化在道德領域的認識確是殊途同歸的。因為古希臘人生活在城邦之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遇到很多的沖突。從蘇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識”開始,古希臘人就特別注重道德在人際關系中的作用。在同時期的中國的春秋戰國,諸子哲學從不同的方面對道德做出過闡釋。最突出的就是儒家以“天道”作為衡量人世間萬事萬物的基礎。
一、智慧
“我們說過除非天賦極高的人,不從小就在一個好的環境里游戲、學習,受到好的教養,是不能成為一個善人的。”其實這句話所側重的是在教育,不過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柏拉圖認為人的聰明才智天生是有差別的。孔子在論語里也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語上”《論語·雍也》。在小國寡民的古希臘城邦制時代,能夠有效的管理國家的知識,在柏拉圖看來或許是最大的智慧了。“一個按照自然建立起來的國家,其所以整個被說成是有智慧的,乃是由于它的人數最少的那部分和這個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這些領導著和統治著它的人們所具有的知識。并且,如所知道的,唯有這種知識才配程為智慧,而能夠具有這種知識的人按自然規律總是最少數。”可見能夠具有管理國家才能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同時也可以看出政治智慧對人的要求之高。孔子和孟子都有相關的論述,說明管理國家的人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里明確了區分了統治者和普通百姓的權力范圍。統治者以其智謀和才能來取得俸祿,而普通百姓只是勞動者,自給自足,并要交納賦稅。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統治者的數量只能占很少的一部分,真正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同樣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這里雖然強調分工的不同,但是也明確的指出了老百姓智慧的缺乏。《理想國》中所說的自然,就是每個人對于自己的智慧和德性的衡量,看自己是否能夠做一個管理國家的人。儒家思想的政治觀要求“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中庸》,也就是德才兼備的人才是最適合管理國家的。由此處可以看出中國為什么有禪讓制,也就是把最重要的位置讓給有管理國家才能的人。另一方面對于篡位奪權的人是不恥的,那些野心超過自己的能力的人如果在一個比較重要的政治位置上必然危害國家。
不管是《理想國》中所提到的讓為數不多的有智慧的人去管理國家還是儒家讓德才兼備的人去管理國家,其立足點都是對智慧的尊重,對國事的看重。柏拉圖還明確的區分了善和惡的關系,體現了惡的毀壞作用和善的維護作用。“一切能毀滅能破環的是惡,一切能保存有助益的是惡。”《論語·顏淵》里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在這句話里君子可以說成是善人,而小人可以說成是惡人,君子維護別人幫助人成功沒有嫉妒之心,小人用他的嫉妒之心損人不利己。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柏拉圖還是孔子都非常重視善的作用。而他們衡量善惡的標準的共同點在于,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對于事情有所裨益。
二、勇敢
在《理想國》中善分為理念中的善和行動中的善,其中勇敢就是指體現在行動中的善。勇敢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品質,也能夠表現一個人的本質,能夠體現內心深處的善。柏拉圖所強調的勇敢集中體現在城邦的守衛者身上,他們需要保護城邦,因此從小就應該培養他們的英勇的品質。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常備軍,但是《左傳》里說“國之大事曰祀與戎”可見軍事在儒家思想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保衛國家關系到國家的生存,而生存又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前提。柏拉圖通過城邦守護者的勇敢體現出整個城邦的一種休戚與共,同時也體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保衛城邦是一個大的前提。儒家精神將孝看在首位,但是很多時候遇到關乎國家大事的時候同樣會舍生取義、義無反顧。當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舍棄孝而忠心為國。
勇敢的核心是正義,是對正義的事的堅決、執著。《理想國》中說“雖然國人皆曰可殺,他仍正義凜然,鞠躬殉道,死而后已;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堅持正義,終生不渝。這樣讓正義和不正義各趨極端,我們就判別兩者之中哪一種更幸福了。”其次,《理想國》中強調一種正義公平的一方面,也就是法律對所有人的一致性。“不但遵守對強者有利的法是正義,連遵守對強者不利的法也是正義的。”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應該具有恒久性,而不能朝令夕改,統治者不能以己心為心而應該以民心為心,任何人都應該遵紀守法。對于法律的遵守同樣可以看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
儒家思想強調“君子謀道不謀食”、“從道不從君”,在正義面前即使是面對最高的統治者也要為天下人的利益著想,而不能委身求于人。在古希臘公平大多體現在貿易交換中,而公平在春秋戰國更多的還是體現在道德層面。踐行正義的殉道者無論是在古希臘還是在中國的先秦時代以及近代都是屢見不鮮的。可見無論在中西這種正義的隱性傳統一直存在。柏拉圖還從反面說了“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恰如其分的報答,這就是所謂的還債”也就是儒家所說的“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靈公》。這里正義可以看成是公平的代名詞,就是盡到自己的本分,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
再次,《理想國》中還說“不正義是心靈本身最大的丑惡,正義是最大的美德。”將正義與最高的善相媲美,與個人的德行相聯系,統一在管理城邦的政治體系框架內。儒家思想也說:“政者,正也”《論語·顏淵》也強調正己正人正天下,而正己的根本就是“格物”,也就是割除心非,使自己的心趨向于善。柏拉圖在《理想國》里還說“善的理念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確者和美的原因,就是可見世界中創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決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見了善的理念的。”在儒學看來這個包含一切事物正確和美的善的理念指的就是“道”,它包含“天、地、人”三才大道,它既是世界的創造者又符合人的理性,更包含“內圣”和“外王”之道,也就是既處理好私人生活又將公共生活處理得得體。柏拉圖不僅在正面闡述善的理念還從反面詮釋善惡的區別。他闡述了做惡事的后果對于人的危害,他認為真正勇敢的人應該是敢作敢當的,是不做虧心事的。做壞事是對自己整個政治生涯的斷送,如果是普通人,那也是對自己聲譽的糟蹋。
三、結語
古典中西哲學觀的碰撞折射出的文化的契合點,代表了人類對更廣泛的思想的追尋,也就是當代所說的普世價值觀。歷史證明不能照搬西方思想,但是對于西方文化又需要細致的了解以促進中國的現代化。《理想國》中善的理念與儒家精神的內在統一的問題,對于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強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郭齊勇著. 《中國儒學之精神》 [M]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
[2](法)讓·弗朗索瓦·馬特著. 張竝譯. 《論柏拉圖》 [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3]N.帕帕斯著. 朱清華譯. 《柏拉圖與〈理想國〉》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4]黃見德著. 《西方哲學在當代臺灣和香港》 [M]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5]李超杰著.《哲學的精神》[M] 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2010
[6]林毓生著.《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 1994
[7]宋元人注.《四書五經》[M] 中國書店出版社 2011
作者簡介:邵友偉(1991-),男,漢族,山東濱州人,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從事哲學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