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世紀后半葉,亞歐大陸上的兩大帝國--俄國和清王朝同時并存。俄國的彼得大帝進行了改革,企圖使俄國步入“現代化國家”,并影響到后世,他的一些政策甚至影響到今天的俄羅斯。而大陸另一端的中國,正處于康熙帝的統治之下,通過對二者的對比,可以得出結論:俄國通過改革,由弱而強,中國在康乾盛世的虛掩下不斷走向沒落。
【關鍵詞】:康熙帝;彼得大帝;比較研究
一、政治方面的對比
彼得大帝與康熙皇帝都是少年即位的有為之君,由于兩國政治傳統以及文化的不同,他們在政治方面的不同施政對以后兩國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政治改革方面,清代是對明朝政治制度的繼承與發展,是對明代弊政的修補,沒有太多的變化。俄國,則實行了強硬的政治措施。如面對亂黨,兩位統治者采取了不同的政治手段。
彼得大帝始終對亂黨心存恐懼,十分擔憂。在外游歷時,國內發生一場由貴族和神甫組織的、反對沙皇習俗風尚改革的叛亂。彼得及時趕回國內,使用恐怖手段懲一儆百撲滅暴亂。沙皇甚至認為應該大張旗鼓地、雷厲風行地使用成千上萬種酷刑來永遠使國民驚恐和馴服。彼得大帝以強硬的手段,給政敵以極大的精神威懾,為以后的改革之路清除了阻力。
康熙大帝亦年少即位,朝政被以鰲拜為首的輔政四大臣把持。其后鰲拜獨擅輔政大權,為所欲為,欺壓朝中大臣,隨意陷害與他有不同政見者,嚴重危害到皇權。康熙帝靜待時機,準備懲治鰲拜集團。但在懲治鰲拜集團的過程中,康熙帝采取了懷柔的政策,并沒有對其嚴加迫害,而是采取了寬大處理的方法,清朝對官員的管理似乎一直寬仁的,這對日后的清廷政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經濟方面的對比
在經濟方面,農業歷來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國家存亡的根本,百姓的生命之源。康熙帝實行了獎勵農桑,蠲免錢糧,停止圈地,更名田等政策。這些措施歸根結底還是為保護封建性質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服務的,康熙帝并沒有改變封建國家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甚至在對外貿易方面實行了海禁政策,對工商業實行了嚴格的抑制政策,這嚴重阻礙了業已萌芽的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彼得大帝面對經濟落后的俄國,積極向西歐學習,實行重商主義,對工業、商業、貿易等進行了革新。彼得利用國家強制力采取強制措施,力求在本國興辦各式各樣的生產事業。為發展本國的手工業, 他延聘外國技師和工廠主,派遣本國青年出國去西歐學習先進的手藝,并對手工業者提供各種優惠和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在對外貿易方面,彼得認為商業貿易是人的命運的最高主宰者并且保護本國商人利益,增加了貿易順差,彼得晚年俄國每年輸人的商品額約為210萬盧布,而輸出的商品額則達420萬盧布。彼得大帝的措施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
三、軍事方面的對比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康熙帝十分重視國防建設。面對邊疆隱患,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穩定西南邊疆;收復臺灣,使祖國統一;抗擊了沙俄的侵略,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中俄邊境爭端,確保了雙方的和平;康熙帝三次親征葛爾丹,統一了漠北蒙古,康熙帝的軍事戰爭奠定了后世的疆域。但是康熙帝在作戰時并沒有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制度,或對清朝的軍事制度進行根本性革新,致使清廷在后世的中西戰爭中處于下風。
俄國的彼得大帝繼承了父輩的遺志,為爭奪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與瑞典進行了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以俄國的勝利而告終,并取代了瑞典在歐洲的國際地位。此外,彼得大帝為了戰爭的順利勝利,積極向英、德等國學習,對軍隊進行了改革。彼得大帝創建了一只海軍,引進了征兵制,建立了國防工業,設立了技術學校,并派人道西方學習,從西方引進了最新的有關的武器、輪船、造船、航海、管理體制及其他對于軍事效率必不可少的知識。彼得大帝的諸多措施使俄國逐漸擺脫了落后的局面,步入歐洲強國之列。
四、思想文化方面的對比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中,對封建社會的穩定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清朝統治者在入關后十分推崇儒學,儒家思想更是成為清代的統治思想。
清代統治者為了籠絡漢族的知識分子,鼓勵和支持修復和興辦各地的書院,康熙帝更是大力提倡興辦書院,促進了清代書院的繁榮與發展。清代繼承和發展了明代的科舉制度--八股取士,不僅籠絡了廣大的漢族儒士,而且成功的消除了他們的抗清思想。康熙帝倡導學術,編撰大型圖書,促進了清代學術的發展與繁榮。康熙帝時的文學創作更是欣欣向榮,如《聊齋志異》、《長生殿》《桃花扇》等。
彼得大帝在外游歷時學習了西歐先進的思想,他開展義務教育,興辦各色學堂。彼得大帝積極創建公共圖書館,印刷翻譯了大量西歐先進的科學知識,以及世界歷史的書籍。積極出版公共報刊鼓勵科學的發展,促進地理、自然科學、機械等學科的發展。成立俄國科學院,積極引進西歐著名科學家到俄國擔任院士,促進了俄國科研與教育的發展等等。
五、兩者施政不同之因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國由弱而強,而康熙大帝之后的中國由盛而衰,這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由于地緣政治和經濟造成。歐洲在14、15世紀就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極快;在14--16世紀,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資產階級文化充斥著西歐,英國、荷蘭等地又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這些為變化西歐的近鄰俄國所吸收,為俄國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而中國則地處東亞,與西歐相隔甚遠,且俄國的遠東地區還很落后,雖然中國與西方有了一些交往,但都沒有接觸到歐洲資本主義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未能與其進行實質性接觸。
其次,歷史淵源不同。俄國的封建制度的建立,時間不過是短短的三、四百年,且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業已在歐洲興起了百余年的時間,所以俄國有可能存在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思想,這利于為俄國所接受新的資本主義思想或文化。此外,彼得大帝親自前往西歐游歷,能夠親身接觸到西歐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優勢。中國的封建制度已存在兩千余年,只有王朝的興旺更迭,并未出現根本性的變革。且中國的鄰國,也未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它們圍繞在中國的周圍,吸收的亦是中國的封建文化。中國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中國被“天朝上國”的思想深深地籠罩,表現出對外來文化的強烈的排斥性。康熙帝雖曾六下江南,考察民情,但立足點只是國內,固守“天子守國門”的思想,缺乏一種世界性的政治眼光。
第三,所處的環境不同。彼得大帝之前的俄國處于經濟落后,政治腐敗,強敵環飼的情境下,需要改革以走出困境。與此同時的大清王朝已入關幾十年,經過幾十年的統治,各種矛盾業已趨緩和,且清王朝正處于興盛的上升期,政治清明,經濟平穩,沒有出現改革的內在條件。周圍鄰國,國力較為弱小,清朝沒有外部壓力,因此對各項制度也只是略微的調整、修繕,而并非根本性質的變革,中國隨之不斷脫離世界的發展趨勢。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得出一條經驗:作為國家的統治者,要有一種大國情懷,視野開闊,不斷與時俱進,而不故步自封,為國家的發展確立正確的政治導向,這極大的關系到國家的前途與命運。
作者簡介:徐虹(1991-),女,漢族,籍貫:山東濟寧,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