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其內部的會計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由于我國各部門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不到位,從而引發一系列會計造假的問題,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市場的發展。本文主要基于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管進行研究,通過對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現狀及問題的分析,提出針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相關措施,旨在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從而保證我國上市公司規范、有效地運行。
【關鍵詞】:會計監管;上市公司政府監管;內部監管
一.會計監管的相關概述
我國關于會計監督的研究興起時間還不是很長,早期只是認為會計具有監督、管制、控制的職能。至20世紀80年代初,經濟學家認為會計不僅僅是監督,它更是一種管理活動。然而對會計監管展開比較系統的理論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開始,“會計監管”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會計學術概念。從開始對會計監管的系統研究至今,時間還不是很長,因而關于會計監管的具體含義還存在分歧。
根據分析國內學者對會計監管的定義,我認為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定義為:政府、社會公眾、中介機構及上市公司的利益相關者采用一定的手段對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從而達到會計工作的有效實施,進而保護市場中相關各方的利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
二.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現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企業的改制、重組成為改革的重要內容,使會計監管的對象和內容日益復雜,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對象逐步發展成為經濟活動中具體的承受者。對會計監管人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監管人員做出正確的結論的難度就越大,監管風險不可避免。
三.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
1上市公司會計監管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一般通過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和監察三個環節進行會計監管,在法律法規執行環節,主要由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來執行,但在國家與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時,會計人員會首先考慮自己企業的利益,利用法律法規中的漏洞,甚至采用各種非法手段來維護企業利益,實際工作中,面對企業管理當局違法或違規行為,如知情不報,就違反會計法。企業內部制定的法規不健全,會計監管職能就難以發揮其作用,一方面缺乏各種監管制度,甚至連內部監管機構或人員也不設置;制定的機制不落實、不執行、不考核,形同虛設;另一方面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作業人員技術要求較高,相關的會計監管制度難以落實,違紀違規行為更易發生,會計監管難度增加。
2會計人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職業道德觀念有待加強,會計人員監督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不學法、守法、執法,不能分析、理解,領會法律的內涵,有意無意造假。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風險意識,職業判斷能力弱,往往根據領導的意思辦事,沒有根據事實辦事。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業務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在會計電算化日趨普及的形式下,會計人員應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并按照相關法律持證上崗,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3公允價值在會計監管中的運用有一定難度。當前中國的資本市場尚未進入公允價值所需要的完善階段,市場容量使得公允價值難以確定性;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發展尚未全面,使交易的費用預算存在著很大的困難,造成了運算結果的不穩定;企業彼此間的交易存在了不規范的現象,若交易行為缺乏公平性就不能進行關聯方交易,這充分體現了會計信息無法取得公允價值。公允價值使用的土壤、環境達不到理想狀態,直接導致了公允價值運用于現實社會存在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公允價值預算的二級市場發展不成熟,這些都給公允價值的準確預算和對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管帶來困難。
4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具體監管技術有待創新。企業的會計監管是伴隨著會計的產生而產生的。并且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其發展的內容也不斷在增加。目前會計監管法律約束機制不全,使得會計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監督職能,導致企業會計監管不力;企業單位負責人的約束機制不全,阻礙了會計的有效監督。
四.完善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相關措施
1健全上市公司會計監管的法律體制。要完善我國的會計規范體系,就要逐步樹立起《會計法》的中心地位,并以《會計法》實施細則、《會計信息質量監督檢查辦法》等法律法規為補充,同時重點加強會計制度的建設,特別是權威的《會計準則》的制定。其次在會計監管方面,應統一各相關部門制定法律法規的口徑,同時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劃分各監管部門的權限、監管范圍、監管對象和監管責任,以避免出現監管交叉或遺漏的現象。第三,應進一步明確上市公司編造虛假財務報告時應負的民事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及會計事務所對虛假財務報告出具虛假審計報告時應負的民事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加強法律的威懾力;最后應加快建立起民事賠償機制,提高計造假成本。
2加強會計監管主體建設。首先,要加強政府監管部門之間的協作,建立起協調型的管理體制。一個合理、有效的監管組織結構應滿足以下要求:首先,從組織結構上來說,它的縱橫布局要合理,縱向結構指上下層次關系的有序構成和層級化,橫向結構即同級監管部門之間平衡分工的構成形式;其次,在平衡分工的基礎上,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合作;第三,各監管部門的職責范圍和職責權限要清晰明確。
3加強公允價值運用的監管。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給企業會計處理以更多的選擇權,容易成為企業操縱利潤的另一個工具,作為政府部門應采取相關措施加強對其的監管,完善其運用環境,從而促進企業合理運用公允價值,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第一要建立公允價值會計信息數據庫或專門網站;第二要完善資產評估制度;第三加強市場環境的培育;第四建立和執行嚴格的懲戒賠償制度。
4改良具體的監管技術。根據信號發送理論,會計報表實質上體現了管理當局進行估計判斷和會計政策選擇的偏好。新準則實施后,管理當局對會計計量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因而在會計報表上也就更能體現管理當局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因而現階段會計監管的重點之一就是根據會計報表所發送的信號,關注企業在實施新準則后的新行為。第一關注企業是否存在“巨額沖銷”的行為;第二關注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完整性;第三更加重視注冊會計師審計報告的作用。
五結論
綜上所述,上市公司會計監管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從經濟體制到社會制度,從法律規范到倫理道德等,由于我國會計監管的發展起步較晚,理論研究還不夠豐富,現已出臺的規范、指引多借鑒國外經驗,而且就人的生存環境來說,我國的資本主義市場還不夠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監督機構沒有完全確立,作為獨立第三方的注冊會計師素質有待提高,這些種種原因導致最初實施會計監管可能會困難重重。因此,我國應盡快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會計監管準則的同時,還應注重其他方面的建設,以使會計監管真正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康莉.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問題探討.江西財經大學,2009,(10).
[2]張嬈.構建我國會計監管體系的初步探討.北方經貿,2010,(11).
[3]沈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規范問題研究.蘭州大學學報,2010,(11).
[4]胡燕.企業會計準則的新理念及其對會計監管的影響.會計之友,2011,(10).
[5]黃世忠,杜興強,張勝芳.市場、政府與會計監管.會計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