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合同生效對勞動關系建立發揮著一定程度的作用,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是實踐中存在建立勞動關系與簽訂勞動合同不同步、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不是很明確的情況。就勞動合同生效與勞動關系建立的相關問題而言,我國相關法律條文都有相關條文予以明確規定。勞動關系的特殊性以及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決定了勞動合同生效與勞動關系建立時常處于分離狀態。為此,有必要對勞動合同生效與勞動關系建立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關鍵詞】:勞動合同;勞動關系;用工之日
一、勞動合同如何生效
(一)勞動合同的概念與特征
關于勞動合同的概念,學界有不同的表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也有條文明確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勞動動合同作為合同的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在本質上體現的仍然是一種合同關系。但與一般的合同相比,勞動合同在主體、內容、客體上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從其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看出勞動合同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勞動合同的主體具有特定性。勞動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是用人單位,另一方當事人是勞動者。第二,勞動合同內容的特定性。勞動合同內容具有勞動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和對應性。第三,勞動客體具有單一性,即勞動行為。第四,勞動合同具有從屬性。[ 參見黃越欽:《勞動法新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頁。]這一特征主要針對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
(二)勞動合同的成立與生效
根據合同法的一般理論,合同成立與否是判斷合同是否生效的前提,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勞動合同的成立,是指訂約當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合意,勞動合同成立表明勞動合同訂立過程已經完結。所謂勞動合同的生效,是指已經成立的勞動合同在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產生一定的法律約束力。勞動合同成立與勞動合同生效既存在聯系,也具有明顯差異。聯系是勞動合同生效的前提是勞動合同成立。區別在于兩者體現的內容和構成要件不同。
(三)勞動合同生效的條件
勞動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首先,訂立勞動合同的雙方必須具備主體資格。其次,勞動合同的內容和形式必須合法,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或者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最后,勞動合同需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訂立。訂立勞動合同的雙方必須意思表示真實,任何一方采用欺詐、脅迫等手段與另一方簽訂的勞動合同是無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二、勞動關系的建立
(一)勞動關系的概念與特征
關于勞動關系的概念,學界亦有不同的表述。一般而言,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依法所確立的勞動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系。這是個別勞動關系,是狹義上的勞動關系。廣義的勞動關系包括狹義勞動關系、集體勞動關系以及社會勞動關系。勞動關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勞動關系主體的特定性。勞動關系的主體只有兩方,且雙方當事人的身份是特定的: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用人單位,勞動者與其他社會主體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不能稱之為勞動關系。第二,勞動關系內容的特定性。勞動是勞動關系的基礎,勞動關系的內容只限于勞動行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建立勞動關系的主要內容就是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與此同時,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工資作為對價。第三,產生條件的特定性。勞動者只有進入用人單位并接受用人單位的安排,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在實現勞動過程中才能與用人單位產生勞動關系,沒有勞動過程則不會形成勞動關系。
(二)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7條。]該規定主要為解決實踐中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對勞動者權益保護不利的問題。該規定確立了勞動關系建立的起算點為勞動用工之日,而非勞動合同成立之日。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但如何界定“用工之日”,勞動合同法沒有作出規定。這就使得個別用人單位鉆了法律的漏洞,其以勞動者正在培訓、沒有用工為由,拖延簽訂勞動合同甚至不簽勞動合同。用工之日是勞動合同法中一個重要的期日。用工之日關系到勞動關系是否成立,而勞動關系的認定又關系到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一系列的權利義務。實踐中關于用工之日的規定尚有不明確之處。在現實生活中,勞動用工的發生除了根據已經訂立的書面勞動合同之外,更多的則是依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口頭約定而發生,也就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經過了要約和承諾兩個步驟,最后達成意思表示一致,雙方訂立了勞動合同,并根據已經成立的勞動合同發生了勞動用工。一般情況下,勞動用工的發生本身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只有在勞動者有參加勞動的意愿并且經過用人單位同意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用工,進而建立勞動關系。也就是說,勞動合同是勞動關系建立的依據。
三、勞動合同生效與勞動關系建立之間的關系
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實際用工時間與簽訂勞動合同不同步的現象。實際用工時間既可能在勞動合同訂立時間之前,也可能在勞動合同訂立時間之后。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盡管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勞動關系建立的時間作出了明確規定,但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使得了勞動合同訂立與勞動關系建立時常處于分離狀態,這樣不利于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護。立法者一方面規定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另一方面又將勞動合同作為規范勞動關系的法律手段。有些情況下,勞動合同有效成立,但實際用工卻沒有產生,這會導致有效的勞動合同得不到法律保護,使得勞動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僅具有證據效力,規范效力減弱。由此可見,勞動合同應當具有的法律效力在勞動合同法上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結束語
我國現行立法及司法實踐證明,勞動合同生效與勞動關系建立并沒有根本的聯系。勞動合同簽訂以后,若一方反悔沒有實際用工,即使勞動合同依法簽訂也不產生勞動法上的效力。以用工之日為勞動關系建立的標志,使得勞動合同的價值和作用被架空了。因此,將勞動合同生效與勞動關系建立相統一,使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從勞動合同的生效之日起建立,并且雙方約定合同生效的最晚時間不得晚于實際用工之日,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勞動合同的價值和作用,維護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萬里鵬.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2]沈建峰.論勞動合同在勞動關系協調中的地位[J].法學,2016,(09):82-92.
[3]王永.真抓實干 勞動關系譜寫和諧樂章[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7-01-07(001).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李倩倩,南昌大學法學院,憲法法理方向,1996.1,甘肅臨洮人。
第二作者:袁翠萍,南昌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江西贛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