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與習慣,學術上的說法是正式法律規范與非正式法律規范,這兩個概念有融合,但不容忽視的是它們的沖突。法律與逐漸形成的習慣、道德理念相沖突的表現是什么?當廣大民眾的理念與法律碰撞時如何選擇?作為基層管理者的村干部又如何作為和起到什么紐帶作用呢?作為一名為“壞人”代理的律師,又如何處理兩者的對立,進而成為一名好律師?作為一名法官,或者作為一名被人們稱之為的“好法官”,在情與法、法與理面前又該怎樣解決這樣的沖突呢?作為一個現實問題,這有必要進一步的深究。
【關鍵詞】:習慣;法律;正式法律規范;非正式法律規范
一、村民的理念與法律的碰撞
首先本案發生在農村,在這樣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小村落里,他們有幾乎共同的思想信仰,在他們看來,三喜是“十惡不赦”的,甚至法官老張的媳婦都說“虎毒不食子”,如果他們的潛意識里有法律的話,他們也一定堅定的認為法律不會保護壞人。所以在村里準備開庭的時候,村主任并主動提出擔任孫玉(玉姑娘)的訴訟代理人,主任認為有了“民心”案子就輸不了,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們明確“有理走遍天下”,在他們心中有所謂的風俗習慣,這些不需強制就自覺長期遵守的行為準則,更專業的說法是已經形成的非正式法律制度。所以,當他們看到審判的方向有任何利于三喜的轉變,即使老張是在依法審判,他們內心也是無法接受的,就好像法律是個“舶來品”,而這個“舶來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界限,當這個所謂的“舶來品”與他們的內心確信發生沖突時,直接的結果也就是他們竟然動手打了原告三喜、原告訴訟代理人王律師、甚至法官老張,他們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
二、基層管理者--村干部
我們把視野轉向村主任,他不明白老張為啥讓老慶當被告,他不明白為什么當庭審開始時他明明就在庭審現場而法官老張為什么問他是否到場,他不明白為什么法官老張在庭審時總是先讓“壞人”原告說話……可能這些問題在我們看來只是非常簡單的法定程序,但是即使就是這么簡單,村主任是無法理解的,也許是法盲,可卻管理著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并且使得村里的各項事務有條不紊的進行。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至少在當代中國農村、甚至城里的某些人,習慣于認為原告應當在道德上更具正當性,想到俗話里的“惡人先告狀”中隱含的深意也就明白了村支書的困惑。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村、農民占據全國的絕大多數的國家,村主任之類的村干部的重要作用,他們是地方性知識的載體,當初老張去老慶家送傳票被拒時立即去找到村主任尋求幫助,這是因為村主任作為這個村落中長期生活的一員,但是他的獨特的生活環境確實使他擁有許多可能令外來權力行使者向行使權力必須予以重視的具體知識,并且他在村莊中擁有某種權威。其次,村主任之類的村干部在某種程度上是愿意積極參與的,一方面是這樣可以在村民面前“露個臉”,增加他的威望,另一方面也是使村干部在今后的權力行使上更為有利。
三、“好”律師--尋求法律救濟
我們從原告三喜的律師角度出發,律師本身明白自己的定位,所以律師多次強調“情是情,法是法”要求嚴格按照法律辦事。這里涉及到的一個問題是好律師能否也是好人?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社會中人們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或者說這是具有一種普通法傳統培育的注重歷史和生活經驗的“實踐理性”。既然在這條路上我們走的比較困難,那么我們就應該換條思路,那就是“律師”,律師做“好”了也許就是“好律師”了。根據全美律師協會定的標準,好律師應當熱忱盡職地為客戶/被告人服務,只消后者提出的要求是否合法或看似合法,從這個方面來說,也許原告三喜的律師就是好律師,因為三喜的律師確實盡職的為三喜服務,并且三喜對于秀秀的撫養權理應得到法律的保護,三喜的訴求是合法的。在我國,律師應當在“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維護國家法律與社會正義”(正如習主席近來著重于對審判機關強調的“要保證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同時,應當“盡職盡責地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
四、法官老張的積極“作為”
老張作為一名法官,本應積極運用法律解決當事人糾紛,但好像老張是屬于“厭訴”主義者,從法律上來看好像是一個“不作為者”,老張雖然沒有積極運用正式法律規范解決糾紛,可是卻致力于非正式法律規范,力圖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最后受理了案件也是拗不過上面的“送法下鄉”的政策,這才在村口進行了案件審理。從這個層面來看,老張貌似不是一個法官,而是一個積極調解者,他權衡利弊,好像已經超越了法官的職責,但是作為一個基層法官,作為一個熟悉鄉土人情的法官,老張明白所謂的正式法律規范與非正式法律規范的沖突,而他要解決的就是使多方滿意的具體案件的糾紛。
法律與社會現實總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往往在基層法院中有更直接、生動、鮮明的反映和體現。中國傳統觀念就有“息事寧人”,所以對訴訟有排斥心理,即使不得已到了法庭,法官也不能全然按照法律規則辦事,因為可能需要更多的鄉村習慣等非正式法律規范。并且,基層社會律師很少,即使有律師,律師的專業素質也未必見多高,所以案件糾紛的解決更多的是靠初審法官的努力。法官的兩難境地決定了有時候必須在法律與習慣的沖突中妥協。
結論
法律與習慣、道德的討論從未停止,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風土民情多樣、文化多樣的情況下,作為依照法律程序制定和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法律規范必須與日漸形成的、雖然沒有被頒布為成為法律、但實際上已經得到普遍適用的各種非正式法律規范對于治理社會有極大地益處,目前即將出臺的《民法總則》中增加了“習慣”這一重要的法源也彰顯了立法對其的重視。這樣法治才能更加合理有效的建立,才能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也真正做到“司法為民”。
注釋:
[1]在城里呆了幾年回到家鄉的人說著一股普通話,村里人就會說這人忘了“本”,也就不愿再與這個人交流,而這個人也可能會選擇再次回歸城里生活,因為他/她發現自己已經和村民有所謂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隔閡,村民們對土生土長的本村人的“異化”都如此“苛刻”,何況外來的人、事呢!
[2].參看,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3]參看,馮象:《政法筆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參考文獻:
[1]蘇力.送法下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3-36.
[2]馮象.政法筆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33-138.
[3]梁治平.法律后面的故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74-178.
[4]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3-15.
[5]蘇力.社會轉型與中國法治[J].經濟導刊,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