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小時代》是由郭敬明導演執導的一部影片,此影片的票房成為一個神話,這樣一個由作家轉型做導演的人,贏得了比普通導演更多的喝彩,喝彩的同時,也就有更多的質疑聲,本文就電影《小時代》做一個傳播學的解析,運用文獻分析法分析其在整個研究領域的內容,旨在講述《小時代》這部影片其在傳播內容、受眾上的成功,通過這些方面的研究給其他電影帶來一些商業化成功的建議。
【關鍵詞】:傳播內容;受眾;《小時代》
2013年,由郭敬明導演的電影《小時代》在熒幕上播出,一經播出就贏得了巨大的反響,不論是票房還是影迷,對此的評論如潮。《小時代》電影是根據郭敬明的同名連載小說改編而來,其本身在小說上就贏得了廣泛而固定的收視群體,而且電影的發行是進行了大幅度的調研和決策的,其根據大數據的分析,精確的定位其目標受眾,并深入了解其受眾的喜好,根據對這些細節的分析,其拍出了深入年輕人口味的電影,并使其在票房上收獲了巨大成果。成為電影營銷的一個成功案例,并為很多電影提供了成功的參考。在其電影不斷發展的同時,學術界對于電影《小時代》的研究也逐漸增多了,通過對于與《小時代》電影相關的論文的分析,發現現在的學術界主要集中于其電影的商業化研究,以及營銷策略的研究,還有就是就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的消費主義與互文性的研究,正是對于這些文獻的研究,使得我確定了本論文的選題,打算就其敘事模式和受眾做一個分析。
一、《小時代》敘事模式分析
傳播學的受眾社會分類論認為,受眾可以根據年齡、性別、種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以及經濟收入等人口學意義上的相似而組成不同的社會群體。這些因人口學因素相同或相似而結成的群體,又有著相似的性格和心理結構。所以《小時代》這部電影的有著一群具有相似心里的粉絲,因為其小說的敘事內容使得一部分的人成為了其受眾。
《小時代》其將故事的背景設置在一個充滿浮華和奢侈的上海,《小時代》其表現的內容正好戳中向往奢靡生活人的內心,滿足了這些青少年對于情感的發泄,使其在讀者與觀眾中,受到更多的喜愛。例如,《小時代》 第一部開始就通過三個部分全面細致展示了現代上海的風貌:老式弄堂里有女人頂著睡了一夜的蓬亂鬈發端著馬桶走向公共廁所,她們的眼神里是長年累月累積下來的怨恨和不甘。而濟南路八號巴卡拉公寓的樓下,停滿了一排豪華的轎車,等待著接送里面的貴婦,她們花了三個小時打扮自己,只為了出門喝一個下午茶。
《小時代》其對于經典主題的把握,正好戳中了讀者的內心,“逃脫”是青春小說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之一,而小說和電影也正戳中讀者和影迷對于逃脫的需要,現在的年輕人,因為充斥在各種各樣的壓力中,其面對壓力的表現多表現為逃避,以為逃離一個環境和一個事件,所有的問題都會得以解決,也正是這種對于年輕人內心的把握,讓其對于電影的營銷有了更加確定的成功條件。
《小時代》系列影片為我們提供了“90 后”群體觀察社會的視角,它將作者個體成長和身份轉變的歷程,與片中人物逐漸融入社會的過程合為一體。從林蕭到顧里的女主角轉變,從校園到職場的場景變化,也暗含作者觀察世界視角的轉變。由于角色的成長和敘事的需要,電影保留了小說中憂傷細膩的青春筆觸和真摯淳樸的少女情懷,在諸多關于事業、愛情的故事背后,在一次次沖突和調侃之余,電影總是能回到追憶友情、懷念青春的第一人稱敘事。這種視角對應角色的成長在林蕭身上尤為明顯,她對未來充滿憧憬,從青澀的校園走向社會,平凡、善妒而又自卑的復雜心理,代表著當下青少年群體的共有狀態。
《小時代》電影發行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其有著很好的故事,其故事的生命又源于其故事所發生的地點、其主體的選擇,這些根據大數據選擇的內容,使得其擁有了巨大的粉絲團體,粉絲實實在在的成為了其電影的受眾,而正是成功的受眾的選擇,使得其電影的票房成了營銷的一個范例。
二、《小時代》受眾分析
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是站在受眾的立場上,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同傳統的訊息如何作用受眾的思路不同,它強調受眾的能動性,突出受眾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受眾通過對媒介的積極使用,從而制約著媒介傳播的過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個人的需求和愿望。《小時代》電影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其創作的內容滿足受眾的需求。
大數據分析,《小時代》的主要受眾是女性粉絲,而且主要是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的平均年齡一般都在20歲左右。這些年輕人是這個時代文化消費的主要人群,他們對于自己的觀影要求區別于社會上的成人,不是為了孩子而去選擇動畫,而是想特立獨行的想選擇屬于自己的世界,正是這些年輕人的思想極大的影響了中國的電影產業,使得電影上出現了各種形式的粉絲電影。
《小時代》的受眾是年輕的女性,對于奢侈的生活,對于唯美的愛情是充滿著向往和憧憬著,他們期盼著自己也可以有同樣大的衣帽間,一群怎么也不會分開的好朋友,努力相愛并不斷努力發展的男朋友,當然男友的帥氣和家世也是如此的讓人羨慕,看了這些內容的青年女生,想必是臉紅心跳的,因為這樣的條件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小時代》對于受眾的分析使得整個電影正中了女孩子們的下懷。
陸家嘴、徐家匯、人民廣場、南京西路、吳江路……在 《小時代》 系列電影的開篇,均是以高樓林立、光彩奪目的城市,炫麗夸張的都市生活,來描摹上海的無限榮耀,滿足人們對“魔幻都市”的期待?!缎r代》的故事也是以消費時代的上海為背景,將顧里、宮洺等人物定位于“90 后”消費群體,塑造成文化消費符號。這些符號折射了上海作為一個現代大都會的魔幻色彩,也恰好對應了消費主義在中國出現和生長的歷史。距離產生美,《小時代》系列影片之所以深受二三線城市青少年群體的歡迎,因為他們希望看到的,是自己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是一種可以觀看和觸摸的現實圖景。他們從影片中得到的是關于上海的精英階層、中產階級成長和奮斗的都市生活體驗,它是 關 于消費的,它本身也是一種消費或文化符號消費?!缎r代》電影著意強調上海的諸多對比,“美好”與“苦澀”的沖突感貫穿著電影的始終,逝去青春的憂傷和無奈依然是影片的主情感基調。強烈的沖突和對比,也使得觀眾對影片所呈現的消費主義色彩多了一絲理性的思考,逐漸找回對當下生活的滿足感。
正是其對于受眾的認真分析,使其電影的發行方向正對其設想的受眾。
結語:電影《小時代》在票房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與其對于傳播學的深入使用有著巨大的關系,其對于傳播內容的分析,使其有著很好的故事架構,吸引著觀眾,而其對于受眾的分析,使其有著很好的票房,《小時代》雖然是一個商業電影,但其傳播的內容卻對青少年有著不好的影響,所以注重商業與藝術的結合,更加要注重整個藝術作品對于社會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郭敬明.小時代1.0折紙時代[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10(1),4.
[2]徐學.當代臺灣散文中的生命體驗[J].臺灣研究集刊.1995(1),32.
[3]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3),202.
[4]陳夏陽.“小時代”的入口[D].華東師范大學,2012.
[5]陳昕.救贖與消費——當代中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7.
[6] 林繼福、王丹.解釋民俗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05.
作者簡介:魏魯寧(1993—),女,漢族,山東德州人,藝術學碩士,單位:聊城大學傳媒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