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遮蓋對弱視患兒視力恢復的影響。方法 選擇3~10歲屈光參差性弱視或斜視性弱視患者100例,雙眼最佳矯正視力相差≥2行。按年齡分為學齡前組(3~5歲,22例)、低年級組(6~8歲43例)和高年級組(9~11歲37例)。初始治療僅予屈光矯正,3個月后每組內按遮蓋方式治療,分別于遮蓋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觀察弱視眼視力情況。結果 經過6個月的屈光矯正,3個年齡組的弱視眼視力均有明顯進步(學齡前組平均提高2.3行;低年級組平均提高1.6行,;高年級組平均提高1.6行。在此后的遮蓋治療過程中,弱視眼視力繼續提高,結論 在屈光矯正基礎上,采用每天部分遮蓋或傳統的全天遮蓋均可明顯提升弱視眼視力。
【關鍵詞】:弱視 遮蓋 視力恢復
弱視是視覺發育期內由于異常視覺經驗(單眼斜視、屆光參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覺剝奪)引起單眼或雙眼最佳 矯正視力下降的一種嚴重損害兒童視功能的常見病,據統計,患病率為學齡前兒童的1.3%-3.0%,一般人群的2.0%-2.5%[1]。弱視的治療方法雖多,但遮蓋療法是其中最主要的經濟有效以及沿用最久的方法,而其依從性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為提高患兒依從性,我們對院眼科門診就診的弱視患兒及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我科門診二年隨訪觀察記錄弱視兒童。選擇3~10歲屈光參差性弱視或斜視性弱視患者100例,雙眼最佳矯正視力相差≥2行。按年齡分為學齡前組(3~5歲,22例)、低年級組(6~8歲43例)和高年級組(9~11歲37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總計100例184只眼。
1.1眼科常規檢查
Snellen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查裸眼、矯正遠視力;眼位檢查;雙眼視覺功能檢查;注視性質;驗光方法:采用電腦驗光及人工客觀檢影進行準確主客觀驗光后配鏡(12歲以下者,采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涂雙眼,3/d,連用3d后初次檢影驗光,3周后復驗給方配鏡;大于等于12歲者使用復方托吡卡胺眼液散瞳驗光后次日復驗給方配鏡)1月~2月復診1次,可試鏡調整屈光度,酌情調整治療方案,復查視力、眼位、注視性質、雙眼視覺。
1.2治療
弱視配鏡原則:單純遠視給予足矯,單純近視者可按最佳矯正視力低矯配鏡;內斜合并低/中度遠視者給予足量矯正(觀察眼位至交替遮蓋不動為止),合并近視者選擇最佳視力、最低度數;外斜合并中、遠視給予最佳視力最低度數,合并近視者給予足量矯正;遮蓋療法:配戴全矯眼鏡,所謂健眼每日遮蓋(注:遮蓋要求使用眼貼將遮蓋眼全部遮蔽以抑制形覺及光覺的刺激),遮蓋量分別為:小量(2h/d)遮蓋,中量(6h/d)遮蓋,全日遮蓋;復診時間:1月~2月復診1次,可試鏡調整屈光度,酌情調整治療方案,復查視力、眼位、注視性質、雙眼視覺。每1年重新散瞳驗光。
2.結果
遮蓋量對治療效果的影響 :弱視達基本治愈后弱視眼視力的變化趨勢 在弱視治療過程中弱視眼視力呈逐漸升高趨勢,平均每次復查視力均提高0.19±0.06,全日遮蓋組在弱視治療中平均視力提高幅度較6h/d遮蓋組高,但與2h/d遮蓋組幅度相似。在階段性復查中,2h/d遮蓋組治療起始時視力高于其他兩組,在治療前、復診第1、2次時,視力提高幅度高于全日遮蓋組和6h/d遮蓋組;通過治療后,視力逐漸提高,當復診第3次~5次時,3組間提高幅度相似;當弱視眼基本達治愈時,6h/d遮蓋組平均視力提高幅度低于其他兩組;2h/d遮蓋組與全日遮蓋組提高幅度相似,對視力的療效相似。
3.討論:弱視是一種眼球發育性紊亂,并伴有斜視或高度屈光不正,糾正視力≤0.8,無器質性病變的眼病。其危害不僅在于視力低下,還在于缺乏完善的立體感[2]。因此有效治療對提高弱視患兒的生活、學習質量有積極意義。經臨床分析結果示,兒童弱視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傳統的遮蓋療法被視為最為普遍的有效治療方法[3]。
參考文獻:
[1] 胡桂芬.兒童弱視綜合療效觀察及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1,22(10):1188.
[2] 許天華.兒童弱視綜合治療的護理 [J] .護理學雜志,1997,12(2):101 102.
[3] 馬珊陵.戴鏡傳統遮蓋加精細作業法治療兒童弱視的療效觀察[J].眼視光學雜志,1999,1(4):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