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共生思想的起源到自然界中共生關系的分析,聯系到現階段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共生關系。闡明共生關系的存在和影響。并結合當代所處的互聯時代,進一步以網絡和人的共生關系為主線引申出所處時代中的“虛擬與現實”的共生,并猜想“虛擬與現實”的共生現象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壯大,應用領域更廣,成為今后的一種主流趨勢。
【關鍵詞】:共生;網絡;虛擬現實
一、共生思想的起源和發展
觀念的提出總非一帆風順,在1859年代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之前,歐美人一致傾向于以“個體”為中心來解釋復雜性。其中一個原因是受到亞當·斯密的個人主義哲學的影響。他在《國富論》提出:大型社會組織,比如經濟體,應該“依據自身利益或個人幸福的最大化來理解。”這種哲學感召力是雙重的:道德上,人們被解放為利己,智力上,人們開始從簡單的個人立場來解釋復雜的問題。1895年達爾文提出進化理論時就將亞當·斯密的理論移植到自然問題上,建立了自己的“適者生存”自然選擇理論。并在一個多世紀里統治著西方人的進化觀。直到19世紀末,研究者們通過研究,發現有些“獨立”物種是聯合工作的。如地衣,巨綠海葵和白蟻。從而提出超越競爭,審視合作的觀念。1910年,植物學家康斯坦丁·梅利茲柯斯基創造了新的進化術語:共生起源(symbiogenesis)即”通過兩種或多種共生生物的組合或關聯而形成的生物體起源。至此共生思想得以確立。
二、自然界存在的共生關系
(1)植物間共生關系
以大豆和玉米為例
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吸取土壤養分水分,吸收空氣中氮氣并固化成氮肥滿足玉米植物葉片生長。同時,玉米通過根毛把不需要的營養物資分泌到土壤里,滿足大豆根瘤菌的營養需求。二者相輔相成,合作共生。
(2)動物間共生關系
以小丑魚和海葵為例。
海葵有刺細胞的觸手,使小丑魚免于被掠食,而小丑魚居住在海葵的觸手之間,可使海葵免于被其他魚類食用,同時小丑魚撿食海葵身上脫落的皮屑、粘液為海葵提供清潔功能。二者互助共生發展。
(3)動植物間共生關系
以吊桶蘭與蘭花蜂為例。
吊桶蘭通過自身香味吸引蘭花蜂,利用自身奇特結構為陷阱使蘭花蜂為自己傳授花粉。同時蘭花蜂吸食吊桶蘭的花蜜喂飽自己。二者互助共存。
三、人類社會間的共生關系
(1)以民間傳說和旅游業為例
傳說賦予景點神秘色彩帶動旅游業發展。對游者而言興致的激發、知識獲取、審美愉悅。同時,旅游擴大了民間傳說的傳播空間,促進了民間傳說的整理挖掘旅游實現了民間傳說內容上的進化。二者互助互促。
(2)以“連鎖經營”為例
連鎖共之所以生產生能量,從而使經濟效益提高和經營規模擴大,是因為連鎖使其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擴張能力,取得(1+1>2)的效果,這是連鎖經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3)以網絡和人的共生關系為例
互聯時代網絡擴展了人類的實踐范圍、改變了人類交往實踐活動的性質和方式、增加了人的自由可支配時間。它日益變成我們的伴侶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整天擁抱這個科技營造的虛擬對象,與他密不可分,互相依賴共生。并在不斷延伸壯大這段共生關系,
四、虛擬和現實的共生關系
(1)“虛擬與現實”共生由所處社會環境決定
當今,我們正處在互聯網時代。一個虛擬與現實共存的時代。網絡及網絡化趨勢的不斷發展,整合了科技也連接了人類的組織、群體、文化、社會,縮短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延伸了人類發展的時空界域。它是世界范圍內的一場科技革新,將世界上各國家、各行業部門、各類不同的人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式,組成一個“虛擬社會”或“虛擬共同體”。
(2)“虛擬與現實”共生存在方式的關系
同樣以網絡和人之間的互動關系為例。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使它日益變成我們的伴侶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的社會行動也具有了“虛擬化”的特征。你不知道網絡對面的是誰,看不到他真正的表情,只能看到屏幕上一些文字和表情符號。你只能在頭腦中想象屏幕對面的情形。使生活和行為籠罩在“虛擬”中。在現實生活中同時我們也在“虛擬生存”。
(3)“虛擬和現實”共生隊伍在不斷壯大
在這個互聯時代,“虛擬”和“現實”共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在不斷增大。如“虛擬”技術在影視劇的參與,以及VR和AR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現階段機器人產業正步入繁榮期等皆表明人類對“虛擬世界”的探索還在繼續... ...
五、總結
綜上所述,“虛擬”和“現實”共生在我們當下所處得互聯時代以稱為一種常態,且在不斷發展。網絡以將我們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式——“虛擬社會”。我們正身處在網絡構成的“虛擬社會”中同時也生活在“現實社會”中。“虛擬”和“現實”在這個時代共同存在著,相互影響發展著。構成一種“共生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人類對“虛擬世界”的不斷探索。也許這種共生關系會更具發展和研究潛力。但凡是皆有利弊,同樣對“虛擬與現實共生”我們仍需要更多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黑田紀章《共生思想》
[2]張斌峰.共生思想研討會綜田慧.論網絡與人的個性發展.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胡守鈞.走向共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4]里斯本小組.競爭的極限———經濟全球化與人類的未來
[5]虛擬社會中人的自由 .徐麗敏
[6]網絡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7]搜狐科技(http://m.sohu.com/n/)
[8]IT之家(http://www.ithome.com)
[9]網易科技(http://tec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