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史學,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是以政治史為中心的。在西方,經濟社會史作為史學的一個新分支已經逐漸成熟,并且也有了一些成就。在我國,這個新分支正在興起,尚且處在初期階段。但是作為一門學科,不管多新的學科,都必有它的淵源。在西方,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史,社會史早就存在了。把經濟和社會聯系在一起作綜合的研究,西方史學界一般認為可追溯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1893年,維也納的學者們創辦了《社會經濟史季刊》。1929年,呂西安·費弗爾和馬克·布洛赫創辦了《經濟與社會史年鑒》。在創刊號的《致讀者》中,明確提出了要打破史學研究的專業局限和學科局限。在中國,傳統史學雖然也是以政治史為中心,但古代一些卓越的史學家相當重視經濟和社會因素在歷史上的作用,這在其他國家的詩學史上是很罕見的。司馬遷寫的《史記》,在八書中有《平準書》,在列傳中有《貨殖列傳》。他試圖用經濟現象說明社會問題和社會意識問題,并把經濟發展狀況同政治上的治亂興衰聯系起來,具有卓遠的眼光和見識。
首先,先看經濟社會史在西方的一些發現狀況或者說是在西方社會的一些研究現狀。第一篇是由龍秀清編譯的《西方學者眼中的經濟—社會史》文章中提到由于“經濟—社會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關于其定義與研究范疇,還存在某些模糊性,不過,大家都公認它是一種宏觀把握經濟與社會變遷的方法。2001年,英國學術界召開了經濟史學會成立75周年大會,一百多名經濟史學家與會,對經濟史表達了理解。會后出版了《充滿活力的經濟—社會史》論文集,對經濟史學科存在的問題,發展前景及經濟—社會史的研究方法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第二篇是由徐家玲編譯的《西歐中世紀社會經濟史研究狀況》主要內容是,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歐洲學者們對于經濟史,特別是中世紀經濟史的關注。1927年,《進歷史評論》雜志在英國創刊,當時的劍橋大學經濟師教授邁克爾·波斯坦擔任了該刊的主編(1933-1958);同時法國年鑒學派的馬克·布洛赫和呂安·費弗爾在1929年創辦了《經濟與社會史年鑒》,這些舉動是中世紀經濟史研究的新階段的標志。二戰以后,隨著人們對經濟史研究的興趣增長,對中世紀經濟史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起色。這種新的社會史研究擺脫了傳統的對中世紀社會從制度和法治的角度劃分階級法制群體層次的研究模式,而更趨向于全球史的觀點。因此只有當歷史學家開始認識到,促使各社會科學學科在歷史研究中實現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必須依賴于歷史學家自己,他必須講這些相鄰學科的研究方法變成自己的有用的工具時,才能完成這一使命。下面這一系列的文章是以經濟社會史的角度,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來表現西方社會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況。由趙君編譯的《性別,圣事和儀式: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英國的婚姻及其意義》的主要內容:婚姻是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女性而言,婚姻給她們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也對她們的衣著和社會行為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根據婚姻狀況人們各自的不同得意區分,在宗教背景下尤為如此。宗教改革引起的最重要的變化是把整個圣事婚禮儀式移到教堂內部舉行。它的意義并不僅限于空間位置的變換,它也影響到婚禮儀式的實際內容,終止了將經濟上的考慮與宗教上的圣潔融合在一起的婚禮儀式。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婚姻儀式變化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婚禮儀式完全歸屬于宗教范疇,以免被世人的物質利益所玷污。還有一些文章是從生活水準、福利國家和階級結構來分析的。比如孫立田編譯的《生活水準與工業化》、徐濱編譯的《英國福利國家的起源與特征》、李朝瑋編譯的《英國階級結構中的勞工貴族》等等。
以上是經濟-社會在西方的一些研究現狀,當代在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在這個研究領域有可喜的成就,下面就一些學者的文章做一個概述。首先是楊國楨的《吸收與互動:西方經社會史學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作者從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科的發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經濟史學進入了最好的發展時期,以1982年《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創刊為標志,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在中國歷史學界和經濟史界占有了應有的位置。同時在國際學術界“科技整合”成為了不可阻擋的潮流,歷史學和其他人文科學學科的邊界更為模糊,在互相滲透、融合中產生了許多新興學科生長點。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的新動向,就是反映了分化與充重組的新格局,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作者認為無論偏重于經濟史或社會史、文化史還是歷史人類學,只要堅持經濟史和社會史相結合的方法,就是對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的發展。侯建新在《經濟-社會史:整體的和民眾的歷史》一文中對經濟-社會史在西方的發展脈絡、發展現狀和基本特征做出了概要性的述評,推動和開拓了國內的歷史學研究領域。文章分三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經濟-社會史”的歷史從起源到普及再到成熟逐一進行了概述;第二部分經濟-社會史的主要特征,作者概括為三個方面,分別是經濟與社會互動的歷史,整體的歷史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歷史;第三部分是西方經濟-社會史的發展現狀及展望。徐浩在《英國經濟-社會是研究:理論與實際》一文中從什么是經濟-社會史和為什么要研究經濟-社會史和當代的英國經濟-社會史研究成果的考量,分析了眾多學者的文學作品和新近出版的新成果,作者認為對經濟-社會史的研究仍然方興未艾。李根蟠的《中國經濟史學形成和發展三題》的第一部分是關于中國古代經濟史記述的傳統,認為中國不但很早就出現了經濟史的記述,而且形成了延綿不斷的傳統,稱之為中國的傳統經濟史學。但傳統經濟史學并非現代意義的經濟史學。第二部分是討論陶希圣與《食貨》半月刊,希望政治和學術區分開來。不能全盤否定《食貨》的重要貢獻。第三部分是中國經濟史學的“社會經濟史”的傳統。最后,作者認為所謂社會經濟史的研究取向是要把經濟作為整個社會的基礎來研究,既著力把握決定社會面貌的社會經濟形態和社會經濟機構,又全面反映社會經濟生活的豐富內容,而不應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在經濟史研究中運用社會史的方法,更不是把經濟史引向脫離社會形態、社會結構研究的方向。馮爾康《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一文中是以18以來的三百年作為研究時段。這三百年間的家族組織形式有兩個路線:一條是純血緣群體的路線,一條是同姓社團的路徑。三百年來隨著社會的變化,家族觀念也在不斷的更新,主要是圍繞著傳統血緣宗法原則與近現代民主平等理念展開的。最后是家族與國家關系轉入新階段和家族的變化與社會的變革。錢乘旦《不平衡發展:20世紀與現代化》文中提到20世紀開始的時候世界上正有兩場戰爭,一場是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一場是英國人征服了荷蘭人的后裔。兩場戰爭說明工業文明沖向全球,任何人都阻擋不了,而歐美在這一時期正歌舞升平,這里是資本主義核心區,也是現代化的策源地。當世界其他地區還在為要不要接受現代化痛苦的抉擇時,修唄每一基本完成了現代化。劉景華《對西歐資本主義過渡某些問題的再思考》作者認為西歐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經濟轉型應該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而討論經濟的轉型最核心的問題是資本主義起源問題。或者說是生產方式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問題。以上是部分作者的作品,還有一些論述中世紀歐洲的經濟與社會的某個層面的作品。例如:王亞平的《試論中世紀晚期德意志經濟社會的特點》、劉城《中世紀天主教信仰的儀式化》、俞金堯《中世紀教會婚姻法中的同意原則》、趙文洪《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社會等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