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筆記文獻數字化的主要成就做了總結并分析其現狀,在對其現狀提出了三點思考后,認為加強對筆記文獻數字化的重視,是當前的重中之重。而且筆記文獻數字化的開發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堅持不懈地投入努力。
【關鍵詞】:筆記文獻;數字化;現狀;思考
1.筆記文獻的基本概況
筆記是歷來較少受到關注的一種特殊的文體和文學現象。但筆記文獻就整體而言,材料真實, 內容豐富,信息含量大。而且與別種文獻相比有不可替代的獨到之處。所以其價值之高已愈來愈為學者們所認知,對它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樣化。
對于筆記的整理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叢書系列的分別有:1983年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刻印出版了《歷代筆記小說大觀》;199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周光培輯成的《歷代筆記小說集成》,其中《宋代筆記小說》收錄宋代筆記共188種;還有中華書局陸續出版的系列叢書《歷代筆記史料叢刊》;上海古籍于1999年到2005年分批出版的《歷代筆記小說大觀》;2003年由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所整理, 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全宋筆記》,計劃出版囊括全部宋代筆記500部。單部筆記文獻出版整理成績最引人注目的是伊永文耗時20年做的《東京夢華錄箋注》。該書吸引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通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筆記小說已經越來越被重視。
2.筆記文獻數字化的主要成就
我國古籍數字化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成績斐然。許多大型古籍全文數據庫紛紛建立;大型特色數據庫開始出現;古籍數字化與國際合作也不斷增多。相應地,原先處于較為冷門的筆記體文獻除了對其整理、點校、評價不斷增加外,筆記文獻數字化也有了一些成果。主要成果有:
2.1 河南大學的宋人筆記檢索系統。
2.2 《中國歷代筆記》。《中國歷代筆記》(UZT-4)是一個專收中國歷代筆記的大型全文古籍數據庫,由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擔任總顧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專家、教授分任各卷主編,歷時數年,網羅放逸,博采旁搜,力求真實全面的表現出中國古代筆記的洋洋大觀。分為漢魏晉南北朝、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等五卷,共收入從兩漢到清末筆記1150種、5300卷,總數約1.5億字。
2.3歷代筆記匯篡。歷代筆記匯篡是由北京大學教授劉俊文總篡,北京愛如生公司研制,經過全新編篡的匯輯歷代筆記類著作的大型全文檢索版數字叢書。歷代筆記匯篡廣搜博采,收錄魏晉以來直至民國各類筆記多達千種萬卷,現存歷代筆記網羅殆盡。
2.4 國學寶典。國學寶典是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編制的一套以古籍文獻為主要內容, 面向文史專業研究人員的全文檢索數據庫。在這里,筆記雖然不是獨立的檢索系統,但卻作為專題存在。它按照四庫分類法,將筆記列為子部文獻,共分成隋以前筆記、隋唐筆記、宋元筆記、明代筆記、清代筆記和民國筆記六部分。
2.5“中華經典古籍庫”微信版 。中華書局推出了“中華經典古籍庫”微信版,共收錄8698種整理古籍本,涵蓋了經、史、子、集各部。而且還在陸續擴充中。其中也含有相當比重的筆記史料,主要收錄在史部的雜史類和子部中。目前子部所收,多為明清史料筆記,即中華書局曾經出版的的《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明清部分)。雖然沒有形成一個筆記史料專題,但它把中華書局曾經系統點校過的史料,數字化入庫,不管是對研究者還是普通大眾,都有很大意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大型的古籍數據庫含有相關的筆記文獻。比如,中國基本古籍庫,由北大劉俊文先生主持,從傳世的十多萬種古籍中,精選上自先秦下至民國的一萬余種典籍, 分哲科、史地、藝文、綜合4 個子庫、20 個大類, 100 個細目。其中筆記文獻分散于史地庫所屬的歷史類中的雜錄瑣聞目、藝文庫所屬的文學類里的小說話本目和綜合庫所屬的其他類中的類書雜篡目。雖然比較分散,但是這三大類中也收錄了相當數量的筆記文獻。還有《四庫全書》電子版和《四部叢刊》電子版,筆記文獻在其中按照四庫分類法,散件于史部和子部的“雜史”、“雜屬”等列。因此不再詳細闡述。
目前關于筆記文獻的成果主要有全文數據庫和專題數據庫。“這些數據庫的產品形式有軟磁盤、光盤、聯機服務和文本式等, 并以開通網絡服務為導向, 借助已接通因特網的《中國科技網(CS TNET)》、《中國教育網(CER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中國圖書館信息網(C LINE T)》等實現網絡查詢和資源共享。”[1]總之,古籍數字化正蓬勃發展,而屬于其中的筆記文獻數據庫的建設也還有許多進步和完善的空間,值得我們思考。
3.對于筆記文獻數字化的思考
3.1缺乏統一規劃,對筆記重視不夠
大陸古籍數字化進程中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統一規劃, 項目集中在一些大型叢書或現成的匯編之上, 重復建設。[2]比如《四庫全書》系統,除了香港迪志文化公司與上海人民出版社這一版本外,還有武漢大學出版社和湖南音像出版社等不同的版本。但是關于筆記的相關數字化產品,產量并不算高,一些價值較高的筆記亦然未被大眾所重視。而像《十三經》或《二十四史》等知名度高的作品,其相關的數字化產品卻層出不窮。比如說中國廣澳開發集團的百衲本《二十四史》電子版光;哈爾濱師范大學《史記》全文檢索系統;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系列電子作品《十三經》、《諸子集成》、《先秦魏晉南北朝詩》、《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詩》、《全唐文》;北京大學的《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等等。因此應統一規劃,避免資源的重復使用,造成浪費。對一些有價值但需要化費較大力氣開發的筆記文獻項目加大力度。
3.2 筆記文獻數字化開發不平衡
筆記文獻內容豐富,越來越被大眾重視。但是在筆記文獻的開發上,也有著重重矛盾。主要是開發的不均衡,以宋代筆記為例,陸游《老學庵筆記》、蘇軾的《東坡志林》等知名度較高的筆記史料得到充分開發,不僅被中華書局、上海古籍等知名出版社點校,而且在專題數據庫、大型古籍數據庫中都有體現,甚至是在手機軟件和相關網站上亦能查閱相關其內容。而趙令畤《候鯖錄 墨客揮犀 續墨客揮犀》、黃朝英的《靖康緗素雜記》等筆記則無人問津,除了古籍數據庫能夠查閱,連電子本都不好搜尋。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筆記文獻開發的不均衡性。
3.3 筆記文獻數字化開發理念上存在誤區
不同于《二十四史》、《全唐詩》、《全宋詞》等,筆記文獻即沒有前者的“正統性”,也沒有后者的“普及性”。所以在開發過程中,多被人忽視。再加上,筆記一直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筆記從古代時,就多被收錄進“雜史”、“雜學”、“雜論”、“雜錄”、“雜考”、“雜纂”等一系列旁枝末節中。沒有“筆記”這一專題。“可以說筆記文獻在各種圖書目錄及分類法中從來沒有名正言順過, 從來沒有得到過完整、全面、恰當地反映。”[3]至今,筆記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在筆記文獻數字化的開發上,仍然能看出問題所在。以中國基本古籍庫為例,古籍庫沒有設筆記專題,而是分散到小說話本、類書雜篡和雜錄瑣聞三個目內。這種分類,完全遵循四庫分類法,可見其地位并沒有提高。現在雖已經有了專題的筆記文獻數據庫,但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不及大型的古籍數據庫。這與開發者的理念有很大的關聯。時至今日,筆記依然不能被充分的認識和客觀地對待,究其原因,恐怕與一直以來的封建傳統文化觀念有關。
對于古籍進行數字化開發,既是為了保護古籍,也是為了更好的使用古籍。筆記文獻的數字化亦然。在筆記文獻數字化后,使得許多湮沒在歷史中的,含有相當價值的筆記為大眾所知,既擴大了它的受眾面,又賦予了更高的地位和價值。而這個開發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筆記文獻數字化的工作還需要進行長久地、不懈地努力。
注釋:
[1]嚴躍英.論專題數據庫建設[J].圖書館論壇.2001(4)
[2] 吳家駒.中文古籍數字化的進展與主要成果評述[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3)
[3] 馬月華.筆記文獻的史料價值及筆記文獻信息的開發[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