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席卷全球的殿堂級音樂劇《魔法壞女巫》Wicked,是21世紀的一部新作,首演于2003年,音樂劇改編于1995年出版的《女巫前傳:西方女巫的命運與一生》,是以《綠野仙蹤》中邪惡的西方女巫為主人公,來講述自己和北方女巫以及在奧茲國里發生的神秘事情。這部作品自上演以來受到世界各大媒體以及國內的高度好評,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影響。筆者已在北京觀看了現場輝煌的場面,演員將音樂、舞蹈,以及舞美上,都讓人真真切切感覺到是視覺和聽覺的享受。本文將從劇本的內容、音樂和舞美上淺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關鍵詞】:音樂劇 壞女巫 音樂表現 美學內涵
西方音樂劇是二十世紀歐美舞臺藝術的新寵,作為二十世紀的一種都市文化,音樂劇正以其豐富深刻的人文內涵,輕松幽默、寓教于樂的表演形式,崇尚自由、舒展思想、張揚個性的美學追求在全世界范圍引起轟動和瘋狂,正在對現代人類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產生巨大且深遠的影響。
為音樂劇定義有些困難,主要是由于自它誕生以來一百年間發展迅速,其面貌形式變化很快,當理論家還來不及準確地對它作出總結、概括時,其創作實踐就又有了新探索、新變化和新形式。筆者在對諸多音樂劇定義進行了研究后,結合自己的審美體驗與研究,嘗試著對音樂劇作出這樣的定義:音樂劇,一種形成于19世紀英國和美國、20世紀繁榮于全世界的音樂戲劇樣式。音樂劇集音樂、舞蹈、戲劇于一身,表演形式靈活、多元、新穎,是一種具有很強娛樂性、高度商業化的音樂戲劇樣式。
《魔法壞女巫》自2003年上演以來,已經連續在百老匯的舞臺上上演13年,在西區上演10年,受到世界各大媒體的高度熱評。本劇主要講述了年輕的女巫艾芙芭和葛林達,兩人看似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結果到后來成為最親密的朋友,再到之后因為各自有不同的想法而走向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通過好女巫與壞女巫的這種全新的固始縣,來給我們傳達女性對于感情,以及人生的一種思考和追求。
百老匯經典音樂劇中,以兩位女性為主角,是百老匯中少有的雙女主音樂劇,我認為它是一部傳達女性主義的代表作,更是體現真善美的一部好作。看了眾多部音樂劇,這部劇作是我很期待的,看了現場之后被演員的表現力和舞美感動著、震撼著。奧茲姐妹花艾芙芭和葛林達初入校園、相互討厭、偷溜出去、參加派對、邂逅帥哥,在宿舍分享著自己的小秘密和化妝秘籍等,都是把現實生活中的點滴成功搬上舞臺,給觀眾很親切的感覺。《魔法壞女巫》憑借兩位女主之間不斷變化的感情和細膩的女性之間的友誼讓人眼前一亮。
首先,《Dear old Shiz 》通過葛林達“倒敘”,時光回到兩位女巫初遇校園時,由于艾芙芭天生一身綠皮膚,出現在下校園里,和大家都不一樣的膚色,造成了后面發生的各種奇妙事情,她們之間的矛盾沖突不僅僅是艾芙芭與他人不同,更來自于奧茲國人對于其他女性和自己不同的人存在的不信任。
其次,一首《Popular》,在演唱的時候不僅逗笑了在場的觀眾,同時也暗藏著這個“看臉的世界”的極大諷刺,葛林達要幫助艾芙芭改造形象,改造成一個最起碼不讓他人用異樣眼神去看自己朋友的人,改造成一個和自己受歡迎、不受排斥的正常人, 艾芙芭同樣也接受葛林達對自己外在的包裝,再者說,她的外表也不受她控制,我們只能控制自己的內心,不是嗎,那么這個唱段,舉重若輕的完成了對這兩位女主人公從開始的嫌棄到現在的油耗的刻畫,所以,我認為有亮點,而且很巧妙。由此我們想到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如果一個人的外表好看,那么親切度無形中就會上升。那么我們與人相處,還是要注重內心的善良,這樣感情也會長久。這句話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欣賞一個人,始于顏值,敬于才華,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終于人品”。
那么,不得不說劇中最經典的一首曲目《Defying Gravity》,當女巫見到期盼已久的翡翠城大巫師時,艾芙芭和葛林達識破了他的陰謀,可在這關鍵時刻,兩人卻做出了不同選擇,葛林達既擔憂外界的看法,又貪慕于權力,最終決定成為俘虜,與此同時,熱愛自由,善良,真誠,對動物充滿愛心的艾芙芭毅然決定離開這個地方,運用蹩腳的魔咒,在矛盾沖突發展到高潮的焦急時刻,艾芙芭第一次拿起掃帚和好朋友葛林達決絕,并唱著超越引力,隨即飛上舞臺高空,在五米高中中飆上High F,同時也是對飾演艾芙芭女聲的一種挑戰,一開始的表面外在“差異”的主題,在這里也算是到達了價值觀層面的分道揚鑣,所謂的“壞女巫”獲得自我全面覺醒的時刻,也是艾芙芭在大眾眼里就要“變壞”的時候,這樣的重合,也不免讓人生出滑稽和唏噓之感。之后艾芙芭的真善美遇到屬于自己的愛情,我覺得一切事物都是公平的,可能現在覺得不滿,可是總有其他方面來作為補充,正是自己的善良,有愛心,遇到了另一半,所以要勇于做真實的自己。
最后,對于這部劇中的舞美效果真是驚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葛林達的泡泡椅,那種“至善女郎”和被大家喜愛的效果立馬呈現,相當融洽,以及大巫師出現的時候那種壓制人的效果,和動物們被限制自由,可憐的景象,舞蹈交代的劇情,都恰到好處的制造出了戲劇沖突。
看完這部劇,我們要了解音樂劇,更要了解劇情要表達的更深層的含義,展現最真實的自己,脫離險惡的戰場,挑戰邏輯,挑戰恐懼,挑戰地心引力。
參考文獻:
[1]楊燕迪《論歌劇與音樂劇的不同美學品格:起源、音樂功能及展望》,載《歌劇藝術》1988年6期
[2]慕羽·《西方音樂劇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
[3]蔡瑭·主編《音樂劇魅影》[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4]余丹紅、張禮引編著《美國音樂劇》[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年8月
[5]黃定宇《音樂劇概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作者簡介:原婷婷,女,河南人,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導師:朱敬修,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