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要想對受教育者產生積極的影響,就必須依據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特點進行教育活動。所以,理清影響舞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因素,是作為一個舞蹈教育者重要的任務。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來展開影響舞蹈學生身心發展的因素。
【關鍵詞】:身心發展;生物因素;環境因素;教育因素
一、什么是舞蹈學生的身心發展
舞蹈學生的身心發展,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一個舞蹈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從舞蹈學生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發展的過程。由于舞蹈學生通常在很小的時候就進入專業舞蹈學校進行專業學習,在接受嚴格的舞蹈訓練的同時生理和心理隨之變化。由于舞蹈專業的特殊性,舞蹈學生的身心發展與普通學校學生形成差異,但是還是存在一般共性。
舞蹈學生的生理發展,指的是學生身體各器官、各系統的發育。比如四肢的比例、高矮胖瘦和體制。一般來說,由于舞蹈學生經過嚴厲的舞蹈訓練,舞蹈學生在身體發育上與普通學生有著很大的差異。舞蹈學生的身體發育向著專業要求發展,而普通學生則是正常發展。比如,舞蹈學生身體的柔韌度是要達到專業要求的,而普通學生則是跟隨身體自由發展。舞蹈學生的身材一般是手臂、腿長,身材偏瘦。舞蹈學生的心理發展,指的是學生的認知能力。這種能力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情感和性格等。由于舞蹈是表達情感的藝術,舞蹈學生在長期的舞蹈訓練中情感和性格上與普通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思想要比較成熟一些。舞蹈是運用肢體語言作為表達方式,所以舞蹈學生的記憶力、感知和動作思維方面有更突出的能力。
然而在身心發展的過程中,舞蹈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會出現不平衡的情況。而這種不平衡主要體現在體力在高度發展的過程中,智力與體力發展不平衡,從而會導致專業能力與文化能力不平衡,出現“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現象。
而造成這些差異與舞蹈學生的先天遺傳、后天的環境以及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把這些影響舞蹈學生身心發展的因素分為三個方面:生物因素、環境因素和教育因素。
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指的是先天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主要是指生來就有的生理特點,如感官、肌肉形態、神經系統等等。人的發展與一切生物體一樣,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的,這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物質基礎。對于舞蹈學生來說,這個先天的遺傳因素對他們的影響要比其他的人大。因為身體是他們的工具,他們必須依靠身體的去進行舞蹈藝術。一個孩子的身高、體型都與父母密切相關,所以舞蹈學生的身材體型主要靠先天。不僅僅是身材,彈跳能力、髖關節的寬度以及韌帶的柔韌度,都與舞蹈學生的先天遺傳相關聯。子女與父母之間存在著血緣關系,所以他們的骨骼、面容、性情都會產生遺傳的效應。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血緣關系越近其關聯系數越大,也就是由遺傳引起的相似度越大,這能證明遺傳對人體智力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舞蹈是動態的身體藝術,不僅僅是擺擺造型,還需要空間的流動。動態的流動需要舞蹈演員的肌肉的爆發力來完成流動的空間,肌肉的爆發力是在于肌肉收縮力量的大小,這又取決于肌肉的紅肌和白肌的比例。白肌比例大先天彈跳能力強,紅肌比例大先天彈跳能力弱。雖然肌肉可以通過后天得到訓練,但是后天的訓練只能是肌肉纖維變粗,而無法增加肌肉纖維的數量。肌肉纖維變粗能夠增強個人彈跳力,但是大腿肌肉變粗又會導致缺少美感。先天的遺傳除了會影響肌肉能力以外,還會影響舞蹈學生身體的柔韌度。舞蹈演員髖關節的外旋幅度,會直接影響到舞姿的美感和能否完成高難度動作。
三、環境因素
環境指的是人生活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人一出生并投入到了客觀的自然環境中來,而社會環境指的是包括家庭、學校等一切他能存在的地方。對于舞蹈學生來說,一個出生在舞蹈世家的孩子要比一般的孩子易開發出其自身的舞蹈潛能。因為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他的先天的動作思維會得到長足的發展,這是一種直接的客觀影響。相反,沒有這種直接的客觀影響,也可以依靠主觀地去發展間接的客觀影響,比如電視、網絡、大型文藝匯演等等。當下的社會信息渠道暢通,信息量大,藝術與生活交融。從小學到大學,有學習組織的文藝活動,有學校組織的藝術選修課等等。學習舞蹈的機會無處不在,這為開發眾多孩子的舞蹈潛能提供了機會。
舞蹈學生對于所處的環境具有依附性,他形成的觀念、個性和意志反映了他生活環境的作用。當然,反過來舞蹈學生也能通過個人影響對環境產生積極性。比如一個具有舞蹈天賦的學生,在學校里組織同學編排舞蹈,用他的個性和藝術觀去影響同學和老師,這就是他創造舞蹈環境的一個過程。
四、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指的是家庭或者學校的教育。環境的影響大多都是帶有一種自發性地,是一種盲目的、無組織的狀態,對于專業來說成功得可能性極小,環境的因素只能作為一個動機,要想繼續發展必須依據教育。沒有一個舞蹈家是僅靠自發的環境成才的,而是必須在成年教師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引導下才能實現在舞蹈教育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教育因素中也包括了家庭教育,家庭可以實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但是最有效的教育還是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在舞蹈訓練中能改變正常人的體態習慣,達到肢體運用自如,既有柔韌性又有力量,這些都需要學校專業老師的引導和開發。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還是一種強制性的,所以需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由于舞蹈藝術有很強的集體性,在跳集體舞時要求學生們養成集體意識,并掌握集體行動的技巧。集體意識的訓練是要通過長期訓練培養的,所以學校在這方面又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訓練的艱苦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辛苦,還需要學生有足夠的耐力。身體的軟度和力度不是一日就可成,需要不斷地磨練,經歷反反復復的好到不好再到好的過程。而這種非智力因素僅靠單個人的訓練是難以堅持的,必須通過集體之間的競爭和鼓勵養成。再就是舞蹈是一種藝術,在充滿藝術感的校園里對于舞蹈學生的氣質、感覺和習慣是其他環境都不可替代的。最后,學校中有著專業的舞蹈教師和文化課教師,他們能根據不同階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五、總結
舞蹈教師在舞蹈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依據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特點進行教育活動。并且從生物因素、環境因素和教育因素三方面,針對性地進行舞蹈教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制定教學計劃。
參考文獻:
[1]王國兵,《文化視野與舞蹈高等教育研究》,上海音樂出版社
[2]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
[3]呂藝生,《舞蹈教育學》,上海音樂出版社
作者簡介:龔蘭(1992-),女,湖南師范大學15級音樂與舞蹈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