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小班化課堂教學策略的過程中,主要探討具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主體活動為基礎的體現綜合性、可操作性、靈活性、創造性等原則和策略。加大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啟動了學生的思維,它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小班化教育朝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考慮到學生的難點,及時的指點,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
1、課始,課題入手, 開端引趣
上課一開始以趣導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導入,開始設疑,把課堂教學當作是一項探索活動,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欲望。如:我在上《狐假虎威》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你們見過老虎嗎?它的脾氣怎么樣?“假如一只狐貍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誰怕誰?誰吃掉誰呢?”不用問,當然狐貍怕老虎,老虎吃掉狐貍。“但是老師今天要講的故事卻是老虎聽從狐貍的話,他非但不敢吃狐貍,反而覺得狐貍威風凜凜。你們說怪不怪?想知道是為什么嗎?請打開課本《狐假虎威》。此時,教師的提問激起了學生思維內部的矛盾,一種“求知若渴”,急于揭開謎底的濃烈學習興趣油然而生。
2、課中,巧妙切入,喚醒情趣
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語文教學要主次分明,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教師必須做到“任他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抓住課文的重點,牽動一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課末,學以致用,發展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易受新鮮事物的影響,極不穩定,具體表現是易于激發,但難以持久。因此,我堅持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教學后安排學生把所學知識及時的、經常地用于實際,使學生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深化所學知識,并進一步發展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走向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