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作品是作者心聲的流露,十九世紀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就是一個典型作品。它講述了在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后波旁王朝復辟的法國,一個出生于小資產階級家庭的平民于連,通過自身的才華和努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過程中與萊納夫人、瑪蒂爾德小姐產生愛恨糾葛的故事,揭示了19世紀法國階級斗爭不斷,反映了當時政治黑暗、教會腐敗,資產階級利欲熏心的生活畫面。本文以對比司湯達本人與其筆下的于連所處時代背景、社會經歷及愛情等方面來研究作者與其筆下人物之間的映射關系,從而更好的理解文學。
【關鍵詞】:司湯達;于連;映射
引言
素材來源于生活,好的文學作品往往都塑造一個好的主人公形象。《紅與黑》被稱為是西方版的《紅樓夢》。不同于寶黛玉三人間的青梅竹馬式愛情與封建王朝下大家族氏族生活,司湯達講述了一個小資產者的兒子于連希望躋身貴族社會過程中,與萊納夫人及瑪蒂爾德小姐產生愛戀糾葛最終成悲劇的故事,揭露了19世紀波旁王朝復辟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黑暗與無能。筆者通過司湯達與他筆下的于連個人性格、人生經歷及情感生活多角度的比較來探討作者與筆下人物的映射關系,幫助理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
一、19世紀法國現實社會背景在《紅與黑》中社會背景的映射
Nikola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為了更好說明司湯達賦予《紅與黑》的意義與內涵,筆者通過比較司湯達與于連所處社會背景來研究司湯達與于連的映照關系。
(一)19世紀工業(yè)革命下的法國
蒸汽機的大規(guī)模使用推動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促成的技術經濟進步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各種自然、科學學科逐步成形,社會科學的產生和重塑,西歐與北美工業(yè)國家從此開始變革,譬如法國。
18世紀末,新興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政權。但由于基礎薄弱,革命內部矛盾不斷。1791年大資產階級推翻了雅各賓派專政,建立了新的政權。1795年,封建王黨開始兵變,大資產階級無法鎮(zhèn)壓,只能尋求雅各賓派的幫助,平復王黨叛亂。雅各賓派借此機會重新興起,政府無力維持社會穩(wěn)定,紛爭不絕。1798年,第二次反法聯盟組成,從意大利、瑞士等四個方面開始進攻法國。這時拿破侖在大資產階級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執(zhí)政,他果斷地采取了軍事行動,打擊了侵犯法國的外國封建勢力,解除了來自國外的實力威脅。在國內采取了強制性武力鎮(zhèn)壓和內部分化兩種方法來解除威脅。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稱帝,改法蘭西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他發(fā)動了一系列戰(zhàn)爭,奠定法國在國際上的地位。1815年拿破侖下臺,波旁王朝復辟。自由民主思想、現代思想等思想開始在法國萌芽生長。
(二)《紅與黑》中的社會背景
《紅與黑》寫于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司湯達借用了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來構造于連所生活的維立葉爾城。上層階級的壓制和剝削基本杜絕了平民青年向上層階級發(fā)展改變自身的途徑,即沒有高貴的出身就沒有出頭之日。
作者把于連放在了這樣一個可以成就英雄梟雄的時代,但也限制了他的發(fā)展。盡管于連有野心和意志力,甚至卓越的才能,但卻不得不在上層階級的驅使下生活,尤其是于連對拿破侖事跡了解的深入,他內心的欲望和不甘也就愈發(fā)的蠢蠢欲動了,往上爬的野心也更強烈。
由此,《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整個真實歷史的縮影,經歷資產階級革命的洗禮但卻依舊被腐朽的封建資產階級所統(tǒng)治。這種環(huán)境帶來了自由民主思想、現代思想等思想的萌芽,給予了有志青年新的希望,為后來整個歐洲社會轉變奠定了基礎。
二、司湯達的人生經歷在于連人生經歷的映射
(一)司湯達人生經歷
1783年出生于法國東南部律師家庭的司湯達,年幼時失去了母親,而他的父親是小資產階級,信奉宗教,思想保守、貪婪吝嗇,這使他幼時生活充滿了痛苦和折磨。父親工作忙碌加上無人照看的他被寄養(yǎng)在一個神父那里,這個神父脾氣暴躁專橫,他經常受到虐待。但童年時期外祖父的耳濡目染以及少年時期雅各賓派老師的教導,司湯達形成了閱讀名著的習慣,對文學和啟蒙思想產生樂趣。16歲時由于學習成績優(yōu)異被巴黎綜合工程學院錄取。他來到巴黎后,不安心做一名普通的學生,受到巴黎革命情勢所激勵,加入了拿破侖帶領的軍隊,參加了馬倫哥戰(zhàn)役。直至波旁王朝復辟,革命派飽受打擊,他遠離法國定居米蘭。1842年3月,司湯達病逝。
(二)于連的人生經歷
司湯達將他自己的人生經歷完整的呈現在于連身上。于連自幼聰慧,熱愛讀書,過早地失去母親,沒有姐妹,只有父親和兩個哥哥,甚至與兩個五大三粗的哥哥長得極不相似。正是因為于連喜愛閱讀書籍,他受到法國英雄主義和啟蒙思想的影響,覺醒了資產階級思想,萌生出向上層階級奮斗的欲望。但他的出身決定了他能接觸到的社會階層,在他遇到一位老軍醫(yī)和彼拉爾神父時更加使他堅信自己會像拿破侖一樣成功,他開始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奮斗,但這并不被他的父親所能理解和接受。由于刻苦和過目不忘的記性被聘為市長的家庭教師。但即便是這樣自卑感仍存在他的內心,因此他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更加體面,逐漸成為他所擯棄的那類人——隱藏著自己的真實面目極具野心。在這期間因為萊納夫人的安排,他被聘當上了皇帝儀仗隊隊員。迎駕時,于連作為陪祭教士參加瞻拜圣骸典禮,他開始對年輕的安倍主教產生了崇敬,于是暗下決心“寧愿受宗教的制裁,也要達到令人羨慕的境界”。所以于連開始進入貝尚松神學院學習神學,但不久之后學院內部發(fā)生爭斗,又去阿納穆爾侯爵府工作。
于連的身份一步步地向上轉變,并不代表著他真正的邁入了上層階級。當他沉浸在對自己未來的無限憧憬中時得知萊納夫人給阿納穆爾侯爵的一封信,會破壞了他全部的未來,他內心憤懣覺得萊納夫人背叛了他,最終殺害萊納夫人被法院判處死刑。當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又重新回歸成為那個內心充滿理想主義和反抗精神的平民于連。盛紅梅在《〈紅與黑〉中于連形象再認識》一文中指出于連性格的多元復合性: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虛偽與正直并存。他是一個“叛逆的平民的悲涼角色”。
于連是一個有著努力奮斗的野心、被外界激起的強烈自尊和反抗但也有與生具來的奴性自卑的人,這些性情特點無處不在,尤其顯現在他對愛情的強烈反抗上,而司湯達對于連死前的心理活動刻畫則是他兩種性格沖突爭斗的頂點。于連的父親貪婪圖財,他在自己力所能及時幫助父親得到管理貧民收容所的權力。但沒想到在于連入獄被判死刑時,他的父親依舊向他索取贍養(yǎng)費。這也算是對于連一生的一種諷刺。
總之,司湯達是將自己的人生映射于于連的人生里,他的童年、性格及人生起伏都在于連身上體現,通過細膩的寫法和自白式的獨白描寫將于連這個生活在法國大革命失敗時期擁有向上的野心和奴性自卑的典型人物展現于我們面前,同時也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社會環(huán)境向我們鋪展開來。
三、司湯達的愛情在于連愛情的映射
司湯達將愛情分為激情之愛、虛榮之愛、肉體之愛和情趣之愛。對于司湯達來講,他有兩段難以忘懷的愛情,梅蒂爾達夫人完美呈現了他的內心中所幻想戀人形象,她的優(yōu)雅高貴深深地觸動了司湯達的內心,司湯達稱他與梅蒂爾達夫人的愛情為激情之愛;吉娜的美貌讓他驚艷,但他卻說這段愛情是一種虛榮之愛。對于于連來講萊納夫人與他的愛情是激情之愛;瑪蒂爾德對他則是虛榮之愛。
(一)激情之愛
從內心深處萌發(fā)的愛情被司湯達稱為激情之愛。
1.司湯達與梅蒂爾達夫人
司湯達尤為懷念母親,在外公的教導下司湯達養(yǎng)成了閱讀書籍的習慣和對啟蒙思想的興趣。他最崇敬盧梭,盧梭的切身經歷和認知到偉人在書中描寫了對愛情的狂熱使得司湯達的戀母情節(jié)越來越重。
1821年司湯達初次見到梅蒂爾達夫人是在一次革命者的聚會上,在那一瞬間他覺得自己內心中期待已久的女性形象得到了完美呈現。越深入接觸,司湯達對梅蒂爾達夫人的迷戀就越深。但梅蒂爾達夫人行事光明磊落,堅持著倫理的底線,始終注意與他交往的距離,使得司湯達對她的崇拜愈加猛烈。司湯達對她愛的無法自拔,他無法抵御她對自己帶來的影響,沉浸在她的無限魅力中。當司湯達向她表達自己內心時,一時激動抓住了她的手并吻了一下,這使梅蒂爾達對他產生厭惡,極其冷淡地請他離開,司湯達因此陷入極大痛苦之中。
2.于連與萊納夫人
于連因為精通拉丁文被市長聘為家庭教師,在此期間他認為萊納夫人看不起他,于是開始誘惑萊納夫人,他想著“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發(fā)了財,有人恥笑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知道,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萊納夫人善良天真,她全部的身心都放在自己的孩子上,但于連打破了這種平和的日子,一向不善打扮的她開始時髦起來,性格也開朗了不少,甚至去偽造自己丈夫的指令讓于連當上皇帝儀仗隊隊員,使他可以在公眾面前大出風頭,這次活動于連對年輕的安倍主教產生了崇拜,安倍教主年紀輕輕就有所成就,他也可以。于是于連離開了維立葉爾城和萊納夫人進入貝尚松神學院學習。
隨著時間的推移于連對萊納夫人產生了不同于初衷的感情,雖然于連的內心依舊充滿著不甘平凡的野心和欲望,但萊納夫人在他內心深處留下了很深的痕跡。這在于連迷失自我、瀕臨死亡的時刻讓他找回了自我,使他又成為那個內心樸實的青年。
3.萊納夫人與梅蒂爾達夫人二者形象分析
萊納夫人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女人,她所具有完美的女性形象同時也是梅蒂爾達夫人在司湯達心中的形象。梅蒂爾達夫人是一位外表漂亮、性格堅強且富有的女性,但她的感情卻十分不幸,她嫁給了一位性格粗鄙不講信義大她20歲的伯爵。這位伯爵也被寫進文中——即萊納夫人的丈夫萊納市長,一個表面上有著紳士風度但實際上見利忘義的人。
可見司湯達對梅蒂爾達夫人的愛戀至深,多年以后仍將她記得如此清楚 ,但因為介于世俗與倫理梅蒂爾達夫人始終未和司湯達在一起。作者便將自己與梅蒂爾達伯爵夫人化作于連和萊納夫人,用自己的筆描繪出一段幸福美麗的日子。
(二)虛榮之愛
雙方為了利益而產生的愛情司湯達稱為虛榮之愛。
1.司湯達與吉娜
司湯達的第二段愛情是與一個米蘭人吉娜,她有著令人驚艷的美貌,特別是一雙黑色眼睛。司湯達第一次見到她就被她的外表吸引,但身份地位差距過大,吉娜并未注意到他。司湯達再次回到意大利時已是帝國統(tǒng)治集團的一名高級官員,這時吉娜被他的身份所傾倒,對他產生了迷戀。司湯達也為了吉娜修改了自己的工作日程。但不久后因政權更迭,司湯達一無所有的來到了意大利,吉娜發(fā)現他失去工作、地位及財產,便幾番找尋理由拒絕與他見面,幾經曲折后兩人以分手告終。分手后,吉娜覺得很不適應,百般努力想讓司湯達重新回到她身邊,但司湯達始終沒有原諒她。
2.于連與瑪蒂爾德
瑪蒂爾德是阿納穆爾侯爵的女兒,高傲美麗且地位顯赫,但也不想被束縛在傳統(tǒng)里,希望有一場不平凡的戀愛。這時出身低微的于連出現在她面前,與生俱來的高貴使她又不甘心輕易地和于連在一起,于是她對于連的態(tài)度總是曖昧無常。司湯達在塑造于連時給予他俊美的外表來蠱惑瑪蒂爾德,還賦予了于連聰明才智,使其從侯爵秘書中脫穎而出,至此瑪蒂爾德才表明了自己真正的內心。當他被派往外地管理侯爵房產,瑪蒂爾德為了挽留于連寫了一封信來表達內心的愛戀,這使于連克制不住自己內心,推遲了行期與瑪蒂爾德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3.吉娜與瑪蒂爾德形象分析
通過對瑪蒂爾德與于連相知相戀和吉娜與司湯達的相知相戀過程分析,不難得出于連的這段愛情經歷與司湯達自己本人的經歷如出一轍。這也是司湯達在于連人生中的映射。
(三)激情之愛與虛榮之愛對比分析
對于司湯達本人來講梅蒂爾達夫人的出現不僅滿足了他內心幻想的戀人美好形象還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他缺失的母愛,他對于梅蒂爾達夫人所產生的愛情來自于內心的渴望;《紅與黑》中一開始于連與萊納夫人并非是純粹的激情之愛,而是在每天的相處中于連將萊納夫人放在了心上,他們的愛情才開始逐步轉變?yōu)檎嬲膼矍椤K緶_與于連對于梅蒂爾達夫人與萊納夫人的愛都來自于他們內心深處,而梅蒂爾達夫人和萊納夫人對早年都失去母親的司湯達和于連來說有著母親的感覺。
吉娜與司湯達的愛戀開始與結束都與他的社會地位的轉變有關,司湯達認定吉娜虛榮和自私,她愛的僅僅是權力;于連與瑪蒂爾德小姐雙方互相都是為了達到自己內心的某種目的而產生的愛戀,也就是司湯達所認為的虛榮之愛,在這場愛戀中于連內心幾乎被自己的事業(yè)全部占據,他希望通過瑪蒂爾德得到更好的社會地位。
綜上,司湯達在于連的愛情中融入了自己的身影。
四、司湯達悲劇結局在于連悲劇結局中的映射
司湯達晚年郁郁不得與青年時期的年少得志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從某種意味上而言司湯達的人生也是一種悲劇性的結局。
于連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放棄了上訴和懺悔,重新回歸成為那個內心充滿理想主義和反抗精神的平民于連。
沒有喜聞樂見的大團圓,悲劇性的結尾揭露了于連的死并非為愛情而死,而是表達了司湯達對這個封建社會殘酷現實的揭示與抗爭。表明了于連在經歷過一切之后最終明白了封建上層的丑惡與自私,他的幡然悔悟使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壓抑,唯有選擇死亡才可以幫他解決。
賀小梅在《理想我與真實我的撞擊——〈紅與黑〉中于連形象的精神分析》中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于連悲劇的成因及其背后的心理動力機制,認為其精神內部有兩個因素:一為害羞卑怯,這是于連作為一個受歧視的木匠兒子的真實本性;二、為野心勃勃過于自尊的于連。導致真實的他與理想中的自己有著極大的反差。于連短暫的一生雖然看似平坦但卻暗藏著無限的深淵,這深淵里有司湯達對社會的不平。司湯達自從拿破侖倒臺后內心郁郁不平充滿憤懣,他將這憤懣以文字的方式在于連身上抒發(fā)出來,因此說司湯達是于連,于連是另一個司湯達。
結論
作者與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有著極大的關系,因此認為司湯達是于連,于連是另一個司湯達。
綜上,通過社會背景、個人成長背景、性格和社會經歷及愛情經歷五個方面來對比司湯達與于連,我們可以得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基礎來源于作者個人的社會經歷。因此在開始閱讀一部文學作品時對于作者本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本人的切身經歷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對這部作品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鄭素杰 .司湯達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紅與黑》中的投射[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103-105.
[2]吳志榮.比較法在歷史學習中的運用[J].中學政史地:初中適用.2012.
[3]何麗野.對1995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編譯的幾處商榷[J].南京社會科學. 2010(07):79-85.
[4]馬海艷.《紅與黑》在中國[D].北京師范大學,
[5]冀慧穎.于連的悲劇人生——《紅與黑》中的于連形象[J].美與時代(上半月). 2008(02):120-123.
[6]李林靜.司湯達筆下的16世紀意大利形象[A].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C].2013(05).
[7]潘巍巍,張軍麗.司湯達的俄狄浦斯情結在其作品《紅與黑》中的映射.時代文學(下半月). 2012(01):149-150.
[8]賀曉梅.理想我與真實我的撞擊――《紅與黑》中于連悲劇形象的精神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1).
[9]江飛 .于連的“幸福”花園[J].中學生閱讀(高中版).2007(0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