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是對《詩經》真情流露、毫不作假的高度贊美。這是對《詩經》的高度概括,是理解《詩經》的關鍵。本文以“思無邪”為線索,從《詩經》中的愛情婚姻詩,戰爭徭役及自然崇拜詩中探討《詩經》的無限魅力。
【關鍵詞】:《詩經》;“思無邪”;孔子;愛情婚姻;戰爭;自然崇拜
一、那些年,我們的愛情婚姻
《詩經》中的婚姻愛情詩給我們展示的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這一時期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環境以及婚姻制度和婚戀生活的狀況,從側面映射出該時代的婚俗文化等,從各方面給我們顯現了周代先民的情愛觀、婚姻觀、家庭生活觀以及審美觀。這些透視著深刻文化意蘊的社會觀念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我們真實、全面地了解周代先民的情感、思想以及精神。
(一)《詩經》中的愛情詩
《詩經》中的愛情詩向來為人稱道,雖然它是兩千多年以前的詩作,但仍不乏激情與浪漫之情調。
記得柏拉圖曾說過,人原先是一個整體,最后強行分開才有了男女,所以異性相吸,他們想千方百計地合二為一。這話很浪漫,但它同時也凸顯出了愛情的可貴及重要作用。
那一篇篇大膽、自由、爛漫、清新、純凈的愛情告白,是屬于《詩經》的,也屬于那個時代的追求真摯純真愛情的每一個人。
1.邂逅相遇的愛情
愛情,始于相遇。《鄭風·野有蔓草》敘寫的就是男女二人邂逅相遇的故事: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朱熹《詩集傳》云:“男女相遇于野田草露之間,故賦其所在以起興。言野有蔓草,則零露漙矣。有美一人,則清揚婉矣。邂逅相遇,則得以適我愿矣。”
2. 悅慕、愛戀的愛情
相遇之后,心中難免生發愛慕之情。《詩經》中抒寫男女愛戀、喜歡的詩篇很多,如首篇《關雎》寫出了男子對女子的愛慕: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序》云:“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
3.以物定情
爰采葑矣?沬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這明顯是一首抒寫與情人幽期密約的詩,而且交代了每一個地方,即與他相約在桑中,又邀他會面于上宮,還在淇水岸邊把他送。《陳風·東門之楊》亦云: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昏以為期,明星晢晢。該詩敘寫的是男女相約幽會但久候不至的詩,詩中點明了約會的時間與地點,分別是黃昏后的東門的白楊樹下。由于啟明星之“煌煌”,使整首詩的基調不再是約會于黃昏的喜悅,而是整夜都等不來情人的焦急與惆悵了。
4.相思之戀
有了愛情,便有了愛慕;有了愛慕,便有了相思。在沒有結婚之前,男女雙方是不可能時時都在一起的,因此,才有了那些膾炙人口表現相思之苦的詩篇。具體表現在:《王風·采葛》寫道: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集傳》云:“蓋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詩中主人公是何等地思念心中之人,以至于一天不見就好像隔了“三月”、“三秋”、“三年”的感覺,這樣極度夸張的言辭深深道出了主人公綿綿的相思之苦,表達了熱戀中男女不得見面而度日如年的心境,情真意切。
(二)《詩經》中的婚姻詩
從邂逅相遇的一見傾心,到努力不懈的奮力追求,再到兩情相悅的攜手相約以及綿綿不盡的相戀相思,經過很多次的輾轉反側、悲歡離合,戀人們終于有情人終成眷屬,步入婚姻的殿堂。《詩經》婚姻詩中還有一類特殊的詩歌,它較為全面地記敘了婚后婦女的不幸生活,這類詩通常被稱為棄婦詩。
1.慶新婚
結婚是人生大事,那么婚禮也是人生大禮。《禮記·昏義》云:“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詩經》時代,婚禮是非常隆重的;《詩經》中的很多詩篇就是著重渲染這種婚禮場面的。《豳風·東山》第四章云: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倉庚于飛,熠耀其羽。之子于歸,皇駁其馬。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2.家庭婚后生活
婚后的家庭生活有溫馨和諧的,當然也會伴隨生活中的一些磕磕碰碰,還有敘寫婚后離別、夫妻之間無盡的思念,這一首首風格各異的詩篇,勾畫了一幅幅不同夫妻間婚后不同的生活畫面,分別敘述著各自的悲歡離合。
二、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一)思婦眼中的戰爭
《小雅·出車》中的第五章也是以“思婦”的視角來展開描寫的戰爭詩。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降。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這一章四句詩的大意是草蟲在喓喓叫,蚱蜢在跳跳躍躍,沒有見到君子,讓我憂慮難安,終于見到了君子,我的心里就放松了。威儀莊嚴的南仲,正在討伐西方的戎敵。筆者認為,這四句詩是以南仲將軍的妻子的口吻來寫的,將軍的妻子看到草蟲在歡快地鳴叫、蚱蜢在自在地跳躍,她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丈夫,擔心丈夫的安危,恨不得丈夫馬上就安然地出現在自己的面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一句又顯現出將軍妻子的理性思考,丈夫要保家衛國、“抗御玁狁”,“赫赫南仲”四字又表現出將軍的妻子為丈夫的保家衛國感到自豪。
(二)將軍眼中的戰爭
《小雅·出車》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以將軍的視角來展開描寫的戰爭詩。 我出我車,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召彼仆夫,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我出我車,于彼郊矣。設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 憂心悄悄,仆夫況瘁。此詩寫的是西周大將南仲帶兵抗御玁狁的事,全詩共六章。這首詩的第一章寫道:推出戰車并把馬兒套上,駕到遠郊的養馬場,有人從天子那里來,派我出征到遠方啊。喚來我的馬夫,讓他駕起車,趕快送我到邊防,“國王政事多外患,這事趕快啊。”詩的第一章為南仲將軍的口吻,寫將軍接到天子的命令,天子讓將軍奔赴前線、保家衛國。將軍接到命令后便即刻喚來自己的馬夫,讓他駕起馬車,趕快送自己到邊防,寥寥幾句,將當時國家多難、軍情緊急的緊張氛圍全盤托出,真是扣人心弦。
(三)士兵眼中的戰爭
《詩經》的以士兵視角來展開描寫的屬于戰爭類別的詩歌有《秦風·無衣》、《小雅·采薇》、《小雅·出車》第三章以及第四章、《小雅·六月》、《小雅·采芑》。 其中《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總結:關于“思無邪”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強調藝術的特殊性,也要看如何理解藝術,實際上仍是時代社會的一種聲音,只是比古代更加復雜,環節更加曲折豐富而已。古代的詩歌,大都具有鮮明的社會政治意義,這種意義,也正是孔子篩選詩作的標準。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無邪”是他的遴選尺度。
通過文本的搜集,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改譯的想法。因為學識有限,文中不足之處,尚望老師不吝指正。
參考文獻:
[1]王洲明.關于新世紀《詩經》研究的幾點想法[J].詩經研究叢刊. 2006(01).
[2]廖群.談談《詩經》研究多維視角的拓展與交匯[J].詩經研究叢刊. 2006(01).
[3]張亞欣.夏傳才《詩經》研究綜論[J].詩經研究叢刊. 2006(02).
[4]劉生良,譚曜岐.兩年來中國大陸《詩經》研究論文綜述[J].詩經研究叢刊. 2007(01).
[5]張應斌.華鍾彥的《詩經》研究及其學術精神[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0(01).
[6]王崢,劉海燕.簡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詩經》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9(07).
[7]白憲娟.20世紀二三十年代《詩經》研究新方法論[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作者簡介:陳霞(1996—),女,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