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社會中,藝術發展的可能性更寬泛,帶有更大的不確定性。本文主要通過一些案例研究來探討藝術的當代性,以期尋求當代藝術發展的可能性、多樣性。
【關鍵詞】:當代藝術;解構;跨媒介
人們關于“藝術是什么,藝術包含哪些內容”的理解具有不確定性是因時代而異的。“當代藝術”,可以理解為兩個層面上的意思:一種是相對比較寬泛的解釋,泛指一個時間,指今天的藝術。另一種解釋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當代藝術”所體現的不僅有“現代性”,還有在當今社會中生活著的藝術家自身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存在于今天的環境中,面對的是“今天”,他們的作品就必然會反映當今社會的時代特征。
藝術當代性
20世紀末,隨著經濟的發展,多元格局逐步形成,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混沌了,當代藝術的本體論眾說紛紜,隨人見性。島子老先生認為“始于革命現實主義的疏離,繼承啟蒙現代性的解構,中國當代藝術始終肩負著美學批判和社會批判的雙重使命,在解構——建構的辯證運作中發展出視覺表達思想的新方法。”[1]“解構”是藝術當代性的一面灰色旗幟,解構不等于是破壞,進入21世紀的10年,當代藝術的靈魂經受社會轉型之后帶著新的責任和痛苦。如何更好地進行作品創作?如何引領時代藝術?如何完成藝術轉型?時代的進步,技術的轉換,觀念的更迭,多元價值觀和創作的自由性,使得當代藝術家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小。在抽象主義、達達主義、普普主義(波普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基礎上,當代藝術呈現多元化發展。
當代藝術強調美學意義、先鋒藝術和社會的雙重批判功能,使得藝術走出象牙塔,貼近大眾生活。當代藝術家更注重內心情感的挖掘,注重私密感受的哲學內涵,注重藝術的精神性。他們關注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從現今社會問題中尋找靈感進行創作,這就是藝術給人震撼的原因。比如說泰式廣告總能在不經意間震動人心,這是因為它總是從身邊的小人物小事件入手,傳達豐富細膩的情感。
藝術與商業
藝術自產生之際似乎就是和商業有著不可掐斷的聯系。在文藝復興時期,幾乎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受雇傭而產生的,而不是藝術家主動地去進行創作。換句話會說,藝術品是因為人的需要才被創作的。這些受雇創作的作品都是創作者依照出資者的某種意愿而完成的,他們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意義。而那些藝術作品在畫廊里展出拍賣更是與商業聯系著。當代藝術似乎很矛盾,在“反贊助、反商業、反博物館”的同時似乎又離不開商業。
在當代藝術中,藝術家個人品牌化現象不是個案而是一種群體現象,并且呈上升趨勢。當今藝術界,村上隆、米恩·赫斯特、杰夫·昆斯等人備受關注,無人不知。其作品,也借他們個人的品牌影響力在拍賣市場上鑄就了財富傳奇。如果說誰是當今“最有名氣的”日本藝術家,無疑是村上隆。村上隆與LV跨界合作的手袋讓他聲名大噪,他的一件作品能拍賣上億元。村上隆說“藝術是發揮想象力的生意”,并強烈質疑“以求為優先,是做不出好作品的”······其作品驚世駭俗,其理念聳人聽聞。就是這樣一個人走在時代前列,將藝術與商業結合。創立KaikaiKiki有限公司,同時運營著GEISAI藝術活動,投注許多心力在挖掘與培養藝術家及從事藝術家經濟。其作品比以往藝術品更商業化。
我個人認為,今天的藝術已很難回避商業的影響。藝術與商業結合,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這拉近了藝術與公眾的距離,擴大了藝術的影響力,大眾們往往認為藝術是神秘、崇高的,商業化恰恰打破了這種神秘,使得藝術與群眾聯系,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藝術作品不再僅僅供貴族觀賞,不再是陽春白雪,不可探知其深意。當今藝術變得平民化,普通大眾亦可步入展廳去參觀藝術品,感受藝術的魅力,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如何保證藝術創作的純粹性則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和挑戰。本雅明曾在1935年出版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表達了他的觀點:今天的大眾藝術受制于經濟權利的支配和約束,已經變成“欺騙大眾的啟蒙”。他繼而強調,今天的大眾藝術存在著一種“再施魅”或“拜物教”現象。若是藝術家以金錢為目的,一味追求財富,對于自身工作有著“賺到錢便完事”的心態。那么創作出的作品便可以稱為是產品了,這就失去了藝術的那份純粹性、單純性。
跨媒介的當代藝術
“藝術形式是人們觀察世界的契機。”藝術觀念性的轉變使得當代藝術需要更好地相應的載體。科技發展,新材料的出現,藝術家不再僅僅局限于在畫布上進行創作。裝置藝術似乎更受藝術家的青睞。90年代架上藝術與動畫電子媒介結合,當代藝術從墻上從畫布上走下來,不再局限于形式和空間位置。隨便一個地方,隨便一種東西,只要你有足夠新穎的靈感都可以進行藝術創作。溫·德爾瓦似乎變成了一個農夫,飼養一批豬從中挑選優良的活豬,在活豬身上刺青,進行藝術創作。讓豬搖身一變,享受著人的待遇。等其長到一定程度再將其宰殺,小心翼翼的從它身上取下那些“撐開的畫”,拿到畫廊展覽變賣。溫·德爾瓦不像其他藝術家一樣“自生命創作藝術”,他是自藝術中創作出生命。他不僅僅局限于在畫布上進行創作,而是更多地尋找契機,尋找載體進行創作。只要有靈感,什么都是藝術品,在哪兒都可以進行創作。
跨媒介創作讓藝術家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靈感自己的作品。哪種載體更適合表達藝術家的想法、理念和情感,這需要藝術家自己去發現挖掘。隨著技術、科技、媒介和材料的新發現。藝術家可以自由去選擇創作的載體。藝術家手法更自由也更綜合。
跨界合作和團隊合作
當代藝術家不再局限于一個人的創作,而注重跨界合作和團隊合作。蘇菲·卡勒受到失去愛人的激發進行創作,用照片書寫愛情的挫敗。她接受其他人的思想,按自己感興趣的構思行動,進行創作。溫·德爾瓦和村上隆等人都有自己合作伙伴、創作團隊。他們有了新思想新靈感不再是僅僅自己一個人去創作,而是將自己的設計圖紙轉交給其他人去替自己創作。而藝術家進行跨界合作和團隊合作做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圖省事,而是希望能夠做出高品質的與自己的創意相匹配的藝術作品。他們不愿限制于自身制作能力的有限性,而是選擇更有能力制作這件藝術作品的人來完成藝術作品。整個藝術作品就像是自己口述而請人代寫一封信一樣,僅僅是執行者不一樣罷了。這些藝術家們認為自己仍然控制著藝術品的創作,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團隊合作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藝術家可以更好地創作自己的的作品,突破了藝術家自身的局限性,提高了作品的質量,節省了時間、精力,延伸了靈感的純度。
當代藝術策展人
一個好的藝術策展人對于藝術展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在現在的國際雙年展、美術院校的畢業展中雖然存在著很多影像作品,但是實際上展覽效果好的很少。往往是在一個“小黑屋子”里面放映影像作品,而由于這些作品的放映時間太長又枯燥,很少有觀眾能夠完整的看完。我覺得作為一個當代藝術策展人,關心的應該是作品、展場和觀眾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媒介的作品如何在一個共同展場中相互配合。策展人更多考慮的應是藝術品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觀眾的興趣,如何才能更好地挖掘藝術背后的意義。
當代藝術的發展備受矚目,當代藝術如何更好突破自身局限性,謀求更長遠的發展?其未來指向在哪?當代藝術家如何深入挖掘藝術的力量?這些都值得人深思。
注釋:
[1]島子:《指向未來藝術叢書》,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