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繕是一門修復的技藝,通過對這一技藝進行應用,能夠將物體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進行還原,同時經過設計再造,能夠使修復趣味性得以強化,重放殘缺藝術的光彩。基于此,本文論述了髹金繕物在修復創作中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髹金繕物;修復創作;藝術價值
金繕屬于民間的工藝,而中國非物質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組成即民間工藝,它是一種最原始的技藝。同時,也是社會經濟模式之下的產物,其能夠充分地將社會大眾的實際需求體現出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出現了各個門類的手工藝。但無法否認,作為傳統手工藝,髹金繕物有很大的存在價值。
一、功能性
(一)精神文化的需求
這些年,對舊物進行收藏也是一種新式的投資。而收藏者的收藏眼光也不再受到完好古玩的局限,其也會關注一些被修復過的破損器物以及稍有瑕疵的器物,因此這類器物的價格也有明顯的優勢。通過對這類破損但有藝術價值的物件進行修復,除了能夠將器物最初樣貌進行還原,同時還可體現器物的價值。一般在修繕的過程中,都會使用無害無毒的材料,有穩定的物理性能。在修復后,也能夠繼續使用。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不僅讓簡樸以及惜物的理念得以回歸,還讓一種工藝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任何一件需髹復的器物都有不同的破損裂痕,通過髹復器物,可以使其變成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而這個過程含有的修補文化非常濃厚,能夠將人們的惜物之情折射出來。從根本上來講,髹復就是對一顆惜物之心進行修復以及彌補。因此不管是藝術作品還是珍貴文物,只有懷有一顆惜物之心,那么這項工藝過程,都會最大程度的對器物的自身價值進行還原。在民間的髹復工藝中,可以說,金繕具象地表現了惜物之心,也可以說它抽象的表達了藝術創作,但不管是抽象,或是具象,再創造的作品都是本真的且藝術形式是極其濃厚的[1]。
(二)物質文化的需求
在設計金繕髹復時,不管是材質還是肌理,都要遵照器物的最初樣貌來還原髹復,同時應突出統一和諧的效果。從某種角度來講,對中國藝術發展產生最重要影響的是道家思想文化,即適用之美,而并非是儒家思想。站在文化角度來看,實用性是器物最應重視的價值,其次才是內涵裝飾,而金繕的工藝除了能夠完美在修復中體現實用性,并且還能夠體現裝飾性。可以說,金繕結合了人文素養以及藝術創作,其在二次創作中,將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出來[2]。
(三)對文化需求進行傳承
金繕這門手藝,不僅能使器物自身壽命得以延長。與此同時,其還能對文化需求進行傳承。另外,其能夠對作品本身的歷史藝術價值進行還原,并在此基礎上,在現代生活中融合現代審美,將原來的獨有價值保留。在作品中,讓技藝不斷發展以及延續[3]。
每一個金繕髹復的過程,都是按照材質和缺損程度以及器物的特質進行修讀,可以說,有很強的針對性以及個性化,怎樣在不掩蓋器物最初韻味的前提下,借助髹繕將一種審美意象創作出來,這是需要很多人需要去探究以及研究的。
二、審美性
(一)美學內涵
金繕自身的美學思想同侘寂美學相符,它除了是一種思想觀,其還是一種世界觀。它還可是不刻意的簡約的生活方式,重視在不完美中,使用美的眼睛找到美,不是試圖的掩蓋缺陷,而是坦然接受不完美,在浮躁世界中,追求美。
侘寂美學是對殘缺本體進行描繪,不恒定的和不久遠的都包括在其中,而這些東西都是可意會不可言傳。在質樸的美當中融入簡潔安靜即侘,而時間的光澤即寂,一切被稱作寂的事物必然要面對老去,即便其是優雅和莊嚴的。而讓人們用完美的方式來接納不完美事物即金繕的態度。雖然在點綴裝飾的時候,會對少許純金的材料,但它不會受到物理屬性修復的局限。而是,使用美學理論對金繕美的真正含義進行詮釋,將破碎拾起,將傷痛撫平。在生活中給予我們方向,讓我們溫柔對待一切不美好的事物,這就是金繕更為重要的意義[4]。
(二)裝飾內涵
從實質上來講,將大漆當做媒介,粘合重塑破損起舞,再同使用金銀對表面紋路進行裝飾的技藝即金繕,其具有風中國傳統歷史和文化是非常深厚的。應確保不對器物的原始裝飾性以及創造性進行破壞,才能夠讓金繕成形,才能將生命活力賦予作品。很重要的一點是,金繕不僅僅是為了修繕,更重要的是讓修繕器物有著更為濃烈的裝飾性。在實用性得以保障的前提下,讓修繕后的器物更具有觀賞性。
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的髹復技藝,金繕的目的是對器物原貌進行恢復,使殘缺感得以淡化。不管對什么手段或材料進行選用,雖然不能夠器物最初的完整度,但金繕無可置疑是一種創作的態度。一般情況下,金繕的器物有一定歷史價值以及文化底蘊,在髹補時,選用金為材料,也是為了對器物殘缺所引起的缺憾進行彌補。站在色彩角度來講,最為百搭的色彩即金色,其不會有突兀的效果產生,反而,起到的非常不錯的裝飾作用。
結束語
髹金繕物除了是種民間絕活,其還寄托著民族精神,它的存在代表著文化的存在,其蘊含的歷史意義非常深厚。通過應用金繕技藝,能夠復原破損器物,使其成為一種意識形態,而這樣的意識形態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它可讓破碎器物再次擁有生命力,并以一種豐富的藝術形式呈現出來。可以說,對器物的設計有諸多啟示。
參考文獻:
[1]周志和.靈動秋之舞曲,一壺成熟魅力——淺析紫砂壺“秋舞”之創作[J].江蘇陶瓷,2015,48(1):63.
[2]余人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淺論“安然壺”的創作靈感及文化內涵[J].江蘇陶瓷,2016,49(3):65,67.
[3]查元康.如意文化感,鼓韻慶豐收——紫砂壺“鼓韻”創作談[J].江蘇陶瓷,2016,49(1):54-55.
[4]鮑夢雅,張昊,歐陽鵬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作的若干思考——以獲獎電視紀錄片《郝氏泥塑》為例[J].科技資訊,2015,13(5):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