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造型是工筆人物畫的基礎,有了良好的基礎才能創作出完美的作品。造型自成一套獨立的藝術語言,包括了以“意”造型、以“線”造型和以“色”造型。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線條;造型;色彩
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國畫源遠流長,國畫大致分為山水、花鳥、人物三大方面。人物畫是發展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畫種之一,分為工筆人物畫和寫意人物畫,而工筆人物畫又是最先趨于成熟的。從工筆人物畫中看造型藝術,可大致歸為以“意”造型、以“線”造型和以“色”造型。
以“意”造型就是意向造型,它既不是純客觀的模仿描繪,也不是純主觀的抽象表達。與具象造型、抽象造型不同,它注重的是“以形寫神”,“形”就是外形,“神”就是神韻。如果說“形”是外殼的話,那么“神”就是靈魂。意向造型中畫家不受客觀物象的限制,更注重的是通過對自然事物、對生活、對物象的觀察體驗后,升華成一種情感后產生的一種藝術形象。所以中國畫主張“意在筆先”、“以意運筆”。
有人說寫意畫才主張意向造型,其實不然,工筆人物畫也主張通過嚴謹細膩的畫法抒發表達寫意的心境,畫面最終的氣韻是否生動和畫者是否在三礬九染當中去全心的追求形神兼備的意象精神是息息相關的。工筆人物畫從它形成開始就不只是單純的以記錄客觀物象和描繪生產生活為目的,而是通過畫家心中情感所猶然而生的“意”來完成對現實生活中“象”的描繪。工筆人物畫注重的是意象的內在精神的表現,以物生情,以情生意,以意生象,把握主客體的巧妙融合,強化形象的“傳神”功能,達到出神入化的意象境界。
以“意”造型的真諦在于意的似和神的似,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遷想妙得”。藝術源于生活,畫家應到生活中去體驗人生、感悟藝術。“意”的含義深奧而廣泛,畫家應對此具有獨到的認識,從而使自己的情感化“意”。所謂“畫如其人”,“一切美的都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④。 一副畫多么的豪放、自然、含蓄、壯觀等,無不是畫家本身情感的寄托,通過自己的情感和想象的融合,使畫面更有意境之美。所以,畫家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豐富自己的內涵,凈化自己的心靈,才能創作出有涵養、有意境的作品。
線描是中國繪畫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不論是人物畫、山水畫還是花鳥畫都具有各自的表現手法和造型手段,但是卻有著共同點就是以“線”造型。謝赫“六法”中提到的“骨法用筆”,《潘天壽語錄》中提到的“蓋吾國繪畫,以線為基礎”,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上說“無線者非畫也”⑤等都體現了國畫中線的重要性。
以“線”造型就是用書法行筆的方法,中鋒用筆勾勒墨線來塑造藝術形象。中國線描藝術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人們總結出了描繪物象的“十八描”法,這“十八描”包括了全方面的線條表現手法及應用,有“鐵線描”、“高古游絲描”、“蘭葉描”、“柳葉描”、“折蘆描”、“減筆描”等。
縱觀中國繪畫史,線描藝術貫穿其中,唐代是線描發展的高峰期,在這一時期涌現了很多著名的人物畫大家,他們在藝術實踐中,賦予了每一根線條情感和生命。例如,以“畫圣”著稱的吳道子而言,他那“吳帶當風”的線條風格成為了傳統線描藝術中的重要典范,他的運筆飛揚流動,充滿迎風飄舉的感覺,用如莼菜條的筆法表現衣紋,流暢而又有頓挫,賦予了線條極強的節奏感和表現力。《歷代名畫記》稱他筆下的人物“虬須云鬢,數尺飛動,筆根出毛,力腱有余”。除吳道子還有顧愷之、閻立本等他們對線描的表現和運用都各具特色,為現代工筆人物畫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線條以不一樣的形式展現出來,卻都有極高的藝術美感,更說明了線描是工筆人物畫的基本語言。若是把線和造型完美的結合起來就更加直接的體現出了作品的靈動。
線作為工筆人物畫的造型語言之一,其敏銳直接的表現出客觀物象的能力是其他造型方法所無法比擬的。工筆人物畫中的線分為主線和次線,兩者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主線是附之于造型上的,如果主線都沒在結構上,而是飄著的,就沒有達到線和造型的結合。次線是附之于主線上的,用來表現一些衣紋等。在工筆人物畫中,以“線”造型要做到概括提煉,畫出精華,刪除多余,不管是主線還是次線都要學會在復雜的形體中分辨出主要的線來概括,更要掌握在線里面分出主次和空間關系,運用疏密、虛實對比,使靜止的線條被賦予生命,一幅畫中的線就猶如音樂中的節拍一樣,流暢飄逸、松弛緊張的節奏會令人產生豐富的視覺韻律,所以要把握好整幅畫用線的節奏感。這樣才能達到工筆人物畫以“線”造型的標準。工筆人物畫中線的頓挫轉折、粗細長短、輕重緩急等都影響著整幅作品最終的氣韻是否生動,所以說工筆人物畫中線條的表現是至關重要的。
在注意到了對比和節奏后還要考慮用哪種表現手法來傳達感受,這就需要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個人意趣來寄予每一根線條內涵。
以“線”造型還可巧妙的利用夸張的手法,如形象的夸張、表情的夸張等,使形象由客觀真實變為藝術真實,令形象特點更加個性鮮明。這種夸張的手法也不能隨心所欲,要在基礎的造型之上對物象進行合理的夸張,這樣才能增強視覺記憶和藝術感染力,令畫面更加生動形象。
中國畫的著色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史前時代彩陶上顏色的表現就有了象征性的意義,隨后不管是帛畫還是壁畫等都在用色上擁有獨特的表現性。國畫的色彩和西方油畫不同,前者旨在“隨類賦彩”,減弱或者干脆排除環境色、光源色等客觀色彩的因素,畫家不拘泥于眼睛看到的顏色,而是更傾向于主觀處理,對顏色進行概括、提煉、升華,把復雜的顏色進行提煉概括,把單調的顏色進行趣味性表現,具有意向的特點。
著色在工筆畫中分為淡彩和重彩兩種風格。淡彩呈現的是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而重彩就表現了渾厚斑斕的特色。淡彩具有單純而豐富、平涂而不單調的特色,唐代的壁畫展現給我們的就是它的著色雖然是用原色平涂的,但是卻很有裝飾性,也不枯燥乏味。工筆的著色還巧妙的運用色彩的對比和調和的結果,使畫面產生美感。
著色雖然在工筆人物畫創作中只是一個分支,但是在整個過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著色講究“三礬九染”,就是通過多次的渲染來達到效果,不管是渲染,統染還是罩染都不能著急,要一遍一遍的著色,這樣畫面才能夠沉穩不浮躁。
在工筆人物畫中如果說線是骨的話,那么色就是肉。不僅線要表現的好,而且整體色調還要和諧統一,這樣一幅畫才算完整。
參考文獻:
⑴ 唐勇力編《厚德載物》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⑵ 劉臨編《取精用弘》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年6月第1版
⑶ 賀西林、趙力編《中國美術史簡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第2版
⑷ 徐建融編《從古典到現代》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⑸ 邵琦、孫海燕編《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
作者簡介:任南南,女,漢族,出生于河北省,就讀于西南民族大學,專業為中國畫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