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畫是造型藝術之一,通過對不同材料的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種藝術畫種。“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版畫中“線”占據著重要的作用,不論是點、線或面,都是創作者利用不同的創作工具所留下的痕跡。
【關鍵詞】:線;痕跡;創作
一、線在版畫中的作用
版畫是造型藝術之一。在各種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過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種繪畫,由于版材受墨部位、版材性質與制版印刷方法等的不同,版畫可分為,平版、凹版、凸版和漏版等版種。
丟勒,這個名字對于學繪畫的人來說是不同凡響的,他的身世或成就什么的就沒必要在此浪費口舌了,只想品味他的版畫。
《啟示錄》、《苦悶》、《憂郁》等一系列脫口而出的畫作,讓繪畫者只能仰望著丟勒。跟丟勒《啟示錄》中“線”的細膩不同,棟方志功的作品中,“線”的形是有力的,“線”的意是頓挫的,所以在看棟方志功的作品是我們總有一種樸實無華卻又流連忘返的感覺。看過一些關于棟方志功的資料,了解到棟方先生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很激情的人,不管對生活還是對繪畫,而且看得出他從始至終都保持著一份單純,這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又不容易的。我們說一個繪畫者的畫面風格可以從他的性格中看出來,而他熱忱、執著、激情、單純、忘我的特點全都融入到他的畫面中去了,看似很粗獷的畫面每一筆每一刀都在表現著細膩的感情,而強烈的民族特色也是對那個時代的一個詮釋。
線,自然是一種痕跡,但是它是單一的痕跡,雖然可以通過單一來表達復雜,但是單獨的線所表達的意境與多層次的痕跡互相影響所產生的意境是不同的,那么當線在各種痕跡中穿插又能起到怎么樣效果,就是一下我所闡述的內容。
二、“痕”中“線”
1、我印象中的痕跡
痕跡,是一個很具體又很抽象的名詞,我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在一切具體事物上接觸所產生的形變或者印跡都可能產生痕跡,痕跡有很多,自然的,人為的。在此我們只說人為的,畫面的痕跡。很多人認為版畫就是復制再復制,有句話叫“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版畫所帶給人的很多是表象,只有切身去體會版畫的制作過程才會明白這其中的奧秘。版畫中所產生的痕跡很多都是偶然的,就是這種偶然性給版畫的制作帶來了無窮的想像,我認為,如果能把被動的偶然性變成主動的偶然,那么我們所主動創造的痕跡和偶然所產生的痕跡相互疊加,畫面效果就會變得出其不意,當然,做到這點是不容易的,這就像一個歌手一直墨守陳規的用一種方式去唱歌得不到進步一樣,只有了解了所有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偶然因素并且去掌握這種偶然因素,這樣才能得到長久的進步。
做版畫,如果只是著眼于眼睛所看到的,那么很難做出優秀的作品,創作時候的所看、所聞、所想、甚至是所嘗都要通過大腦,達到所思,一個痕跡的產生,是要經過甚至多次經過這樣的過程(當然不僅僅對于版畫來說,對于繪畫也是同樣的道理)。我的印象中,我始終處于慢節奏的發現過程,最初接觸到痕跡的時候總是通過眼去發現,大腦的帶速過低導致我的發現過程相當漫長,但還是發現了一些東西,這在我的作品里會有展示。
2、“線”作為痕跡的一種,在畫面中的語境
“線”,是一種很有魅力的表達方式,看似單調的線卻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感情。我喜歡“線”,我的作品里也大都是用線在表達,它可以強大到貫穿整個畫面,也可以隱忍與畫面的某個角落,不管在哪個位置,它總是在盡力的發揮著它的作用。“線”可以剛勁有力,也可以婀娜多姿,像前文提到的棟方志功,他的線就是有力的。
痕跡有很多種,一片茶漬,一灘墨跡,一條線......當然,于痕跡來講,“線”本身作為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說它是痕跡難免有些牽強,但是它確實算是痕跡的一部分,因為痕跡的涵蓋面太大了。而“線”作為一種特殊的痕跡,它所能闡述的語言可以是孤寂,可以是歡愉也可以是憤慨,我們可以主觀的用糾纏不清的線去表達孤寂,用柔美連貫的線去闡述歡愉,用剛勁有力的線去訴說憤慨,所以我喜歡用線來表達我畫面的喜怒哀樂。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當畫面里的線不是作為主要表現形式而存在的時候,適當的正確的用線可以讓畫面更出彩。當然,一幅完整的畫,是需要點線面以及黑白灰的共同搭配的,雖然單單用線可以完成一幅作品,但是熟悉運用各種技法已達到畫面所需要的效果才是一個成熟的繪畫者所需要的或者是必要的手段,所有的點線面黑白灰以及痕跡都是為畫面和畫者的需求服務的,合理的使用“線”以達到畫面或畫者所需要的語境才是“線”本身存在的意義。
宋繼新擅長水印版畫,在趙經寰先生給他的回信里寫到:“宋繼新常采用整張宣紙,以特殊方法來印制作品。作品雖屬版畫,卻不刻板,反而顯得水墨淋漓,與眾不同,顯示出中國傳統水墨的生動氣韻。我認為在世界版畫領域內,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版畫家能與這一風格接近。”這種方法被稱作“浮水印”。他的畫面總是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看得出,他對痕跡的運用是非常嫻熟的,痕跡與線搭配出的效果正式我所向往的。他的畫面總是顯得那么安靜,看到他的畫后就感覺以為得到高僧坐在你面前吟唱佛經,無論多噪雜的環境,多浮躁的心情在這一刻似乎都能馬上安靜下來,進入一種境界,這大概就是佛家所說的禪境吧。就像趙經寰先生所說“顯得水墨淋漓,與眾不同,顯示出中國傳統水墨的生動氣韻”,而中國傳統水墨講究的不就是一種境界么,毫無疑問,他的畫是獨特的,是屬于他自己的,更是屬于中國的。“你是我版畫事業的接班人”一句話便表露出趙經寰先生對宋繼新的驕傲之感,在信里,趙先生這樣說道:“此后入室弟子宋繼新繼承畫業,青勝于藍,至少25次獲得國際重獎,受邀成為國際評委,已成為國際最著名的版畫家之一”。這樣的評價無疑是趙先生對他弟子的最高的認可。
痕與線的完美搭配使他的畫面效果如此的精彩,如果非要對他的作品做出評價的話,我認為宋繼新的畫面效果的精彩程度與他獨特畫面語境不亞于徐冰先生的畫作,雖然沒有現場見過他創作版畫,只是從他的畫作中臆測他的處理方式,單從畫面便看得出他對痕的控制力,就像我前文所說,如果能把被動的偶然性變成主動的偶然,那么我們所主動創造的痕跡和偶然所產生的痕跡相互疊加,畫面效果就會變得出其不意,我想對于宋繼新而言,偶然的痕用的應該更為得心應手吧。
作者簡介:張麗萍(1990.5-),女,漢族,河南省洛陽市人,西南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本科專業: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