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傳奇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種重要的文學載體,是我國古典小說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魯迅曾如此評價:“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本文論述了我對《飛煙傳》的讀后感。
【關鍵詞】:《飛煙傳》;唐傳奇;小說
前言
到中唐時期,唐傳奇名家名作蔚起,唐傳奇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其中《鶯鶯傳》、《霍小玉傳》、《長恨歌傳》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這些傳奇名篇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可愛可悲的女性人物形象,也為我們譜寫了一部部可嘆可贊、可圈可點的愛情悲歌。而后唐時期的《飛煙傳》一文,當中的步飛煙也是這樣一位女子,她的美貌、才華,以及對愛情的癡守,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的讀者。今天我就對唐人傳奇小說《飛煙傳》的閱讀感受做一個簡單的記錄,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言辭鄙陋,還望老師見諒。
一、《飛煙傳》介紹
《飛煙傳》是唐末文學家皇甫枚所著《三水小牘》中的一篇,此時唐王朝已經走向滅亡,曾經盛極一時的輝煌皇朝此刻已經成為一個在歷史浪濤的洗滌下漸趨褪色的傳說,然而處于末世的皇甫枚,卻用他獨特的文筆與新奇的視角,為這個盛世末年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飛煙傳》中所描繪的故事發生在咸通年間,也就是作者生活的年代,故事的女主人公步飛煙是曹參軍武公業的愛妾,儀容舉止纖細秀美,善文筆,通音律,頗得武公業的喜愛。她的鄰居趙家有個叫趙象的,對步飛煙一見鐘情,央守門人幫其書信傳情。他的才情與癡情也打動了渴望愛情的步飛煙,兩人在守門人的掩護下魚雁往來,互通情意,墜入愛河,后被女奴告發,武公業將飛煙縛于柱上,鞭打致死,趙象則改名逃走。飛煙死后,有文人將她的故事記錄下來,傳于世人,其中同情她的,飛煙感激涕零,詆毀她的,則勾其于陰間質問。整個故事通過描寫一對年輕戀人追求理想愛情的故事,歌頌了古代男女追求愛情自有的精神,抨擊了古代的婚姻制度,控訴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
二、飛煙與趙象
我們細看步飛煙與趙象的往來書信,可以看出兩人愛情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狀態,首先是愛情之初,趙象首次傳詩與飛煙:
“一睹傾城貌,塵心只自猜。不隨蕭史去,擬學阿蘭來。”
這一首傳情詩中選用了兩個典故,漢朝劉向《列仙傳》中有云:“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而“阿蘭”則是指東漢仙女杜蘭香。相傳有位漁夫曾在洞庭湖岸邊撿到一個三歲女童,養到十多歲時,竟是出奇美麗。忽有一日,自天而降一位青童仙人,攜女而去。女子臨行時說:“我是仙女杜蘭香,有錯被謫人間,現在要回天上去了。”后來她又降于洞庭包山,嫁與張碩為妻。這兩個典故,言外之意是想勸導飛煙不要似弄玉般隨蕭史“飛天成仙”,而要學杜蘭香,下嫁人間。
一見傾心,詩書相和,心意相通,這大概就是滿腹才思的步飛煙理想中的愛情,兩人一來一去,一唱一和,愛情轉入了甜蜜期,且看趙象傳詩:
“十洞三清雖路阻,有心還得傍瑤臺。瑞香風引思深夜,知是蕊宮仙馭來。”(趙象)
“相思只怕不相識,相見還愁卻別君。愿得化為松下鶴。一雙飛去入行云。”(飛煙)
這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卻抵不過相處時那一剎那的欣喜,然而兩人身份地位的不同注定了這是一場愛情悲劇,于是故事轉入第三階段:甘為情死。
趙象與步飛煙的私情由于婢女告密,為武公業所知,及至夜間,武公業“如常入直,遂潛于里門。街鼓既作,匍伏而歸”,發現飛煙與趙象隔墻傳情,怒不可遏。面對武公業的滔天怒火,原本相愛的兩人卻展現出不同的反應。首先是趙象,文中只用了簡短的字句用以形容:“象覺,跳去。業博之,得其半襦”,此時的他已然將之前的蜜語甜言、拳拳真情拋卻了,乃至“里巷間皆知其強死矣”時,他“因變服,易名遠,竄江浙間”,可謂原形畢露。自始至終他對步飛煙的愛慕都來自肉體和本能的欲望,他無視飛煙的不幸,也無意思考和飛煙的未來,更無力承擔這段私情的后果,所以他會遠逃保命,棄飛煙于不顧也不奇怪。
三、步飛煙的愛情
反觀步飛煙,當武公業怒目詰問之時,她“色動聲戰,而不以實告”。在男權社會,女子地位本就地下,更何況當時社會已沒有盛唐時期開明開放,妾室私會他人為社會所不容,步飛煙也知道自己即將面臨的是一個悲慘的結局,所以她“色動聲戰”,亦是真切害怕的,然而對愛情的忠貞讓她“不以實告”,即便被縛于柱,“鞭楚血流”,她依然不肯說出實情,也不出聲討饒。誠然,即便她說出趙象之名也難逃此難,但面對趙象不負責任的行為,她依舊忠貞,實屬難得。我們不得而知此刻她是否已經看清趙象的真面目,亦或是聰明如她早已知曉、卻因為忠貞于愛情始終不肯背叛信仰,堅定“生得相親,死亦何恨”,她這一聲強有力的吶喊,足以顯示她滿腹柔情下的錚錚鐵骨。雖然在面對婚姻時她顯示出不忠的一面,但在愛情面前,她始終是高潔堅貞的,她與趙象,高下立見。
在這一對怨偶之外,還有另外一人的反應也值得探究,那便是武公業。當武公業從婢女口中得知步飛煙或有私情時,他對婢女說“汝慎勿揚聲!我當伺察之”,此時我們或不解其用意,但到步飛煙被他鞭笞致死時他的反應,卻十分明了了:
步飛煙乞水而飲,飲盡而絕,這時武公業準備再次鞭笞她,卻發現她已經不堪折磨,香消玉殞,面對這一境況,他“乃解縛,舉置閣中,連呼之,聲言飛煙暴疾致殞”,沒有內疚和慚愧,而是百般遮掩,足以見他的虛偽,此前他不讓婢女聲張的意圖也很明白了:他不是為了步飛煙的聲名考慮,也沒有對婚姻愛情的眷戀,他所顧及的只有自己的名聲。由此更能襯托出步飛煙的高潔,私情被撞破之后孤獨的承擔和動人的坦蕩。
她的悲劇就在于她不肯聽從命運的安排,就在于她試圖在封建社會、封建婚姻的枷鎖下與命運進行抗爭,假若飛煙逆來順受,安守現狀,那么這一場愛情悲劇就不會發生。
但是對于飛煙的所作所為,作者也心存困惑,他一方面歌頌了步飛煙對于愛情崇高的追求,批判了封建社會、封建婚姻對婦女的迫害;一方面他也疑惑,步飛煙此舉雖然顯示了她對愛情的忠貞,卻顯出她在婚姻上的不潔,因此文章末尾出現了兩種觀點:一是崔姓書生詩言:“恰似傳花人飲散,空床拋下最繁枝。”對步飛煙的遭遇表示了同情,飛煙入夢感謝;二是李姓詩人詩曰:“艷魄香魂如有在,還應羞見墜樓人。”批判了步飛煙的選擇,飛煙入夢詰罵,不久,李姓詩人死,帶有濃重的封建迷信色彩。
四、結語
然而誠如三水人所言,步飛煙心志堅毅,因此對其亦可諒解。她是受媒人所騙才委身武公業的,而趙象則在她步入不幸的婚姻生活之后才出現,如若她與趙象如倩娘與王宙、劉蘭芝與焦仲卿般,是在她婚姻開始之前便相遇的,那么以她出于對自由愛情的渴求,對靈魂共鳴的追求,很有可能做出相同的選擇——既忠誠于婚姻,又忠貞于愛情。然而當時社會沒有給她這個機會。她的這種悲劇,亦是和她一樣所有女子的共同命運。有些人面對這樣的悲劇命運選擇了逆來順受,有人卻選擇了勇敢抗爭,步飛煙的死就是對社會制度和強權勢力的有力的血的控訴。所以綜合來看,步飛煙有“罪”,但她的敢愛敢恨、至真至誠,她對封建婚姻的反抗,對自由愛情的追求,都讓這個角色顯得豐富多彩、可愛可貴。
以上就是我對唐傳奇《飛煙傳》的一點想法,言辭粗鄙,或有不足,還望老師斧正。
作者簡介:陳霞(1996—),女,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