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文化的傳播是印度與東南亞頻繁貿易的結果。由于他們間的關系理論的建立是基于印度人而非東南亞人起主導作用。通過貿易交往才產生重要的接觸,這些接觸都產生于宮廷范圍,印度文化的傳播者是朝廷官員而不是傳教士。印度對東南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最突出表現為宗教的影響,這是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征決定的,這也是印度宗教文化能廣泛盛行于東南亞地區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印度文化;宗教;影響
一、印度文化傳播的原因
東南亞傳播的印度文化,究竟來自印度的什么地方?這也是一個眾說多云的問題。印度文化的傳播是公元初年印度和東南亞貿易關系加強的結果,在東南亞各港口建立起來的印度商業居留點能夠傳播印度文化。這是由統治者和貴族在對外貿易中的統治地位而產生的。對于這樣一種文化來說,它不僅是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發展它,與人們的方方面面相協調。而這種文化是從上至下傳播的,是受到皇冠貴族的影響,使人們的生活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從而東南亞形成了宗教信仰的聚集地。東南亞居民經過很長一段歷史把傳入的佛教和印度教成分吸收到他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并且使之適應于自己的特殊需要和觀點。在與當地文化取得相協調的發展下,輸入的宗教不得不在顯著的程度上改變它的性質,與之相適應發展。
印度文化的傳播是貿易所導致的,他們間的貿易往來是雙向性的,這樣的經濟聯系促進了東南亞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印度的宗教文化,東南亞地區的早期國家因此而建立起來。
二、印度宗教盛行于東南亞的原因
(一)宗教的影響
印度對東南亞的影響,特別表現在宗教的影響,這也是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征決定的。而古代印度文明顯著的特征是宗教的繁榮與發展。印度史上的政治、社會、文化無處沒有宗教的色彩。東南亞早期流行多種多樣的原始宗教,印度傳入的新的宗教容納和融合當地原有的古老信仰和習俗,容易被當地人所接受。
宗教是東南亞地區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的文化現象之一,它與東南亞各國社會、文化、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系。宗教作為東南亞的核心,參與了整個東南亞文化的形成并貫穿著東南亞文化發展的始終。
(二)印度宗教盛行的原因
由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和歷史進程,造就了印度文明、漢儒文明、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在這里匯合碰撞,更有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和各種原始宗教交會并存。在東南亞地區,原始宗教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歷史現象,宗教與其他人類社會文化形式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有產生、發展、興盛、衰亡和消亡的歷史過程。總之,萬物有靈崇拜乃是一切宗教的源泉。
東南亞宗教信仰發展是由外來宗教的傳入。從宗教傳播和影響來看,它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影響和互相交流的結果,即印度文化和東南亞文化之間互相匯集與融合。印度教的等級觀念和繁文縟節的祭祀儀式又符合古代東南亞土著貴族的需要。宣揚罪惡輪回、普度眾生的佛教思想則更容易吸引東南亞的農民。
可以說,婆羅門教和佛教是印度文化傳播的媒介。他們與其他宗教幾乎同時傳入東南亞的,互不排斥,和平共處。在東南亞各地不同階段都有不同教派盛衰。或有所交替,或共同共生,或出現變革。印度人來到東南亞各地從事商業時,多數信仰婆羅門教,甚至有婆羅門傳教士同行,商業所到之處,印度文化和婆羅門教信徒就被帶進了。特別是佛教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最大的。佛教開始傳入東南亞的時候,正是印度本土佛教處于部派佛教時期,外傳的佛教各派均有,開始傳入半島南部即印度古稱之為“金地”地區的教派中,無疑上座部是占據主要地位的[1]。在半島地區,大部分國家呈現信仰小乘佛教化態勢在公元前3世紀以后形成的。從宗教教義上看,南傳上座部佛教較為嚴格地遵循了原始佛教的教義,其基本思想和教義相互緊密聯系。符合當地百姓信仰的宗教,也能更好的融入其中,以及順應當時社會的發展。
最重要的是,由于歷代君王積極扶持佛教的發展,大興土木、修建寺院佛塔,供養僧侶。雖然這期間戰爭不斷,國家統一受到威脅,但是上座部佛教卻被歷代統治者所傳承,并發展成為了各國民眾普遍信仰的宗教,從而促進了各國社會文化的統一,并且佛教在這些國家中一直處于“獨尊”的地位。佛教與當地信仰的融合,更好的適應了當地的文化,使佛教更容易被本土居民所接受。
三、其它方面的影響
(一)政治體制方面的影響
在中南半島地區,許多國家都是佛教與王權相結合的統治,在淪為殖民地的半個多世紀里,佛教是中南半島地區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武器。獨立后,又成為全體國民的精神寄托和傳統文化核心的標志。一種文化(小乘佛教)的產生,讓中南半島地區發展成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國家,這種文化侵入人們的心中,而且全心全意的擁護它,還結合了自身特點來發展它。佛教不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包含了他們的精神、文化與政治認同。泰國佛教經過千年發展與適應社會的變遷,可以說佛教在泰國已經完全社會化和世俗化了,與社會政治產生了密切的關系。
(二)法律方面的影響
佛教傳播到東南亞地區,不僅給各地方的人民帶來精神上的慰藉,而且也給這個地區的統治帶來了很大的成果。泰國在1923年以來的各部憲法都承認信仰各種總教的自由和上座部佛教的國教地位,規定國王必須是虔誠的佛教徒。泰國1997年憲法雖然未規定佛教是國家,但寫明“國王必須是佛教徒,國家、宗教和國王神圣不可侵犯”。泰國憲法的前言是用佛教界使用的語言——巴利文撰寫,全國通行佛歷[2]。這說明了佛教的使用已經運用到國家的法律中了,但是僧侶的活動受到國家的控制,不能脫離國王和政府的領導與管理。所以佛教融入半島國家的法律體系中,促使國家的發展。
(三)文化方面的影響
印度宗教文化傳入東南亞地區,對當地文化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主要表現在對語言文學、建筑藝術、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等方面。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節日大多于佛教有關,是圍繞釋迦牟尼的一生而產生和形成的。在信奉小乘佛教的國家,都使用佛教中的巴利語,并融入到自己的語言中,對各國語言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佛教的傳入的巴利語文學和梵語文學是東南亞各國古代和近代文學的源泉,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思想、理論和形式上對各國的文學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東南亞各國的音樂舞蹈,無論題材或者形式均受到佛教的影響。除了音樂舞蹈以外,戲劇也廣泛受到佛本生經故事的影響。
結語:
印度文化影響東南亞國家至今,因為印度文化中的佛教教義與各國政體相結合發展,適應了當地社會的發展。佛教始終是影響國家與社會的重要因素。佛教是構成各民族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基石與主要內容。歷史表明,佛教在東南亞永久流傳,離不開王權的推動、護持與改革。宗教依靠政權的庇護,政權尋求宗教的支撐。
注釋:
[1]李謀:《緬甸與東南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社,2015年(第2次印刷),第143頁。
[2]祁廣謀、鐘智翔:《東南亞概論》,廣東:世界圖書出版社,2014年,第93頁。
參考文獻:
[1][法]G.賽代斯: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8.
[2][英]D.G.E霍爾:東南亞史[M].北京:商務出版社,1982.
[3]賀圣達:東南亞文化發展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4][英]丹.喬.艾.霍爾:東南亞史(古代部分)[M].云南;云南省歷史研究所,1979.
[5]姜永仁、傅增有等著:東南亞宗教與社會[M].北京:國際出版社,2012.
[6]王東梅.關于印度宗教文化傳入東南亞的渠道問題[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0,5(1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