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群眾既是文化的擁有者,也是文化的建設者,更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基層文化建設是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是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通過對魯甸縣基層文化建設和文化需求的調研,分析研究當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面臨的艱巨任務,提出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基層文化;魯甸;調查
一、基層文化建設的基本現狀
魯甸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昭通市南部,牛欄江北岸。縣境東西橫距50千米,南北縱距60千米,總面積1519平方千米,其中山區占總面積的87.9%,壩區占12.1%。2012年,魯甸縣總人口43.5萬人。居住著回、彝、苗等13種少數民族8.9萬人,占總人口的20.5%。截止到2013年魯甸縣轄10個鎮、2個鄉(2個民族鄉),共有4個居委會、80個行政村。
近年來,魯甸縣委、政府把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提上議事日程,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有了長足發展。確立了以建設朱提文化為統領,建造一園三館、西部精神家園、文明新村等一批文化設施,打造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廣場文化、節會文化等文化亮點,統籌縣、集鎮、鄉、村四級文化網絡,構建魯甸縣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村落文化五個平臺,真正讓群眾樂起來。縣委、政府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的同時,創新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目前,魯甸縣縣城有大型文化廣場1個,縣域轄區內,有規模檔次較高的文化廣場30個,文化公園11個,休閑山莊17個。縣內有影響的文化節2個,即梨花節和櫻桃文化旅游節。縣內農村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類活動室、閱覽室及黑板報、宣傳窗等設施,有12個鄉鎮文化服務中心、84處村級文化活動室,86個農家書屋。魯甸縣文化館、魯甸縣紅櫻桃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魯甸縣圖書館、魯甸縣新華書店等設施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已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城鄉一體的縣、鄉、村三級文化陣地。
二、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魯甸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總量不小而實用量不足,民間文藝隊伍龐大而文化工作專業人才欠缺。目前全縣農村文體活動的設施總量為1012個,其中包括籃球場、乒乓球室、老年活動室、棋牌室、健身室、書畫室、戲臺、閱覽室、多功能廳等,真正成為農民的文化活動場所的卻是少數。魯甸縣絕大部分省、市、縣級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都在農村從事生產勞動。全縣12個鄉鎮只有14名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編制,同時,這些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更多的是兼做政府部門其它工作。經統計,縣內有92支業余文藝宣傳隊,但文化工作人員隊伍總體素質偏低,專業出身的幾乎沒有,農村文藝后備人才相當缺乏。另外各類文藝下鄉活動雖然形式優美、格調健康,但是取材于基層生活的題材不多,藝術品味雖高但貼近廣大農民的實際需要不夠。魯甸縣圖書館藏書總量為45000冊,除了一些經典的文學著作外,沒有更多的新時代的書籍,很多內容都已經落后過時,鄉村兩級雖然也有圖書閱覽室、村級農家書屋,但適合當代農民閱讀的作品極少,而且普及程度不夠,許多基層群眾無書可讀。存在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層領導干部重視不夠。
有些領導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存在問題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相對于經濟、精神相對于物質一直處于次發展地位。基層領導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識弱化,存在“經濟是硬指標,文化是軟指標”的模糊觀念,對文化建設在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文化工作總是擺不上議事日程,這是農村文化發展緩慢和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文化生活貧乏,難足群眾之需。隨著農村農民對農業勞作的減輕,跨越溫飽線,進入脫貧致富的新時代,越來越不滿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方式,渴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滿足娛樂、健身、求知、交流的需求。
(二)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單一。
雖然有更多的群眾走進廣場,跳起了廣場舞,但更多的農村群眾的農村文化生活仍以看電視、打麻將、逛廟會為主,不僅貧乏單調,還造成賭博、迷信等不良風氣漫延,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精神文明建設。
(三)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魯甸縣各個鄉鎮均設有獨立的文化站,大部份鄉鎮文化站配置了工作專職工作人員,設有圖書室、電子閱覽室等文化設施,各鄉鎮都建有面積不等的文化廣場。村級文化建設相對就比較薄弱,雖然都設有村級文化活動室,大多是一間房、幾張桌椅、幾本書,有名無實,掛牌而已,沒有專職工作人員,沒有基本的必要的設施、設備、場地,無法正常開展活動,加之鄉鎮財政狀況都不樂觀,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難度大。
(四)農村文化人才匱乏。
全縣14名鄉鎮文化站干部,60歲以上的2人,50歲至60歲的2人,40歲至50歲的4人,30歲至40歲的3人,20歲至30歲的3人。隊伍老化、學歷偏低、專業技能差是目前鄉鎮文化專干亟待改變的現狀。文學藝術創作、群眾文化編導等人才緊缺,加之人員年齡偏大,缺乏進行系統的繼續教育培訓經費,現有隊伍已不能很好的發揮管理轄區內文化市場和指導群眾文化活動的作用。
(五)鄉鎮文化站管理體制不順,管理職能未轉變。
縣鄉鎮文化站的管理體制是縣局管人事,鄉鎮管財、物、事,工作由鄉鎮安排,在各級財力都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對鄉鎮文化站的人員,大部分是縣局管不了,鄉鎮又不管,管理體制的不通順,也導致鄉鎮文化站難以發揮應有作用。近年來,文化主管部門不少精力陷于舉辦活動等具體事務,農村文化建設著力較少,對業務單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館、所、股、隊、站閑,未實現由“辦”文化向館、所、股、隊、站的職能轉變,不利于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推進。
三、基層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綜合調查走訪,我們認為魯甸縣基層文化建設必須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縣委精神,全面實施“文化興縣”戰略,以文化塑造精神、塑造品牌、塑造形象為抓手,著力打造“傳承、崇文、拼搏、包容”的“魯甸精神”,推動魯甸縣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一)進一步拓寬基層文化建設的出路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要切實改變目前基層文化建設在經費上“吃不飽、餓不死”、人員上“丟不掉、甩不脫”、事業上“放不開、搞不活”的局面,走出一條減輕實際負擔、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文體事業自我發展的新路。
(二)加強政策引導構建良好的文化市場氛圍
1、制定完善各類文化產業政策。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項目補貼、后期購買、獎勵、貸款貼息以及搭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平臺,如組織文化產業博覽會、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優秀文化產品評獎推介等。
2、培育市場主體,優化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我縣現有文化資源和工藝美術、民間工藝、文化產業制造方面的優勢,培育市場主體,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重點建設一批文化產品制造、演藝、休閑娛樂等產業示范基地和文化產業園區,提高文化產業的集約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魯甸縣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3、培育文化產品市場。重點扶持3-5個有規模的藝術品交易市場;積極培育小型多樣、具有我縣特色的竹編、造紙、刺繡、銀飾等產品的交易市場,形成民間藝術品生產銷售基地。
4、精心組織各類文化活動,打造“朱提銀都,望帝故里”文化品牌,推出魯甸精神。舉辦具有影響的地域性大型文化節慶活動,積極參加全國性的博覽會、交易會,運用舞臺藝術、影視作品等多樣化的宣傳手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域形象。
(三)根據目前我縣文化建設現狀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1、魯甸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繁多。建議按照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條件,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條例,規范我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建議制定魯甸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使魯甸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方法更為科學、效果更為明顯的基礎。鑒于我縣文化資源分散、涉及管理部門較多的現狀,擬組成多個相關部門參加的規劃編制工作機構,全面開展編制魯甸縣文化產業規劃工作。
3、繼續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建議設立榮譽制度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是體現黨中央對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文化工作者的深切關懷。
四、結語
從魯甸縣文化建設的整體看,基層文化建設相對薄弱。為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活躍百姓文化生活,使群眾的精神面貌昂揚向上,使群眾的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發展活力得到實質性提升,黨委政府要從辦文化、送文化逐步轉型為管文化、發展文化、繁榮文化,讓魯甸基層文化建設得到健康、快速、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國良,《楚雄州基層文化建設啟示錄》,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
[2] 王丹宇,《農村文化建設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11月。
作者簡介:周迎麗,女,漢族,1974年出生,云南魯甸縣人,大學文化,中共黨員,1991年8月參加工作,魯甸縣文化館群文輔導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