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雕塑語言需要堅持一種綜合視角去闡述,方法論的表達對研究當代雕塑意義頗大。在雕塑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演變創新的不同階段,雕塑形態和表現手法也隨之改變。在不同程度的轉變狀態下觀者對雕塑形式的創新變得越來越包容,并有意推向極致。借助雕塑語言的豐富性進行拓展研究,表達新的創新形式,體現新的審美內涵。
【關鍵詞】:當代藝術;空間;美學;審美;拓展
一.語言研究的方法論
理解當代雕塑語言的理論方法,本文是從當代雕塑語言的的定位到當代雕塑語言的延伸與拓展的指導方向進行方法探究的。理解雕塑本體語言是當代雕塑語言的延伸和拓展的立足點,其中,雕塑語言是由社會經驗存在的心理共性表現出的內在的時間、空間、形體、形式等要素構成,并嘗試分析研究當代藝術中的雕塑語言。
雕塑語言的存在包括以物的形式存在和以感覺的形式存在。視覺藝術是直觀的,而語言文字則是通過對外物符號的刺激所做出的反應。審美與審美對象的成立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之上的。雕塑形式存在的美丑是根據一定環境中外物的主觀做出評定,美與審美的方式和存在都具有依賴性,獨立的美不存在。孫子兵法中不只認為“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又說“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①新石器時期的石斧石鏟上的圓孔和兵法上的圓或環不知道有沒有直接的關系,但都能引起一部分人的美感。在雕塑這一藝術現象中,美與審美不是孤立的存在,除了主體物象的存在之外,還有外部環境空間客體的存在,兩者結合才能更好地對審美價值進行定義。如康德在純粹美與依存美中,提出了造型藝術屬于依存美,使人在形式上得到愉悅。②新時期形體是雕塑語言之一。雕塑語言中的形體與空間密不可分。雕塑作為空間藝術的門類,是以空間為創作前提的。立面的空間與平面的視圖之間既有本質的區分又有一定的聯系。立體的空間在感知上是實體存在的,而平面視圖是立體圖像傳播的載體,立體空間的構成元素又可以借助平面視圖來表達。空間效果的表達需要通過虛實的結合表現出來。
在《藝術史的視野》一書中提到:“時間本身不適合造型藝術特色,但它可以說是隨著描繪運動而被悄悄地引入造型藝術。”我認為在雕塑語言中對時間的探討是有必要的,雕塑不會像其他的藝術形式那樣可以隨著社會的不斷地變化而去定義時間的存在,因為雕塑是隨著發展的過程的某一形象的靜止而存在的,它又是瞬間固定的,并且通過實體的材料去塑造外部的形象特征。書中說到對空間換時間的定義是這樣的“雕塑是通過瞬間所呈現的空間形象與時間長度中包含的若干空間形象的組合來形成的”“雕塑是通過用空間換時間的方式來表達時間”③在觀賞創作雕塑時,常常習慣稱之為空間藝術,但從一些具體的表現特征來說,空間是體現出了雕塑的外部形態,時間和空間上是相互聯系的。時間在雕塑中的存在感是從有形的特征到無形的感受形態的轉變中產生的,雕塑中的形象特征雖然不同,但它們是同屬于存在的空間和時間中的具體形體。
在當代雕塑的發展中,雕塑語言對其形式的不斷創新一直以來是藝術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創作中通過對內容的不斷認識去選擇創新的語言形式去表達思想情感。雕塑語言是雕塑的一種表達方式,是研究雕塑發展規律的核心問題之一。④就形式本身來講,它可能包括形體輪廓,事物存在方式等,對形式的認識也會隨著不同階段對創新的探索發生著變化,追根溯源在《中國雕塑形式語言發展的艱難選擇》中說到“中國近現代雕塑主流發展僅成了西方雕塑的一個分支”,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對于形式都會有多樣性的探究,形式在雕塑創作中也會是主要因素之一。如何通過觀賞的對象去判斷它所用的形式感,通常的形式除了包括外部形體和特征的表達外,還包括了內在形式的涵義和延伸。
二.以方法論為指導所探究的時代背景
實踐是認識雕塑語言的前提,也是歸納出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的基礎和遵循的基本原則。以歷史時期的創作為例,初步探討了當代雕塑語言并認識雕塑語言在創作中的運用和價值。
結合西方現當代雕塑的發展史來說,對現代雕塑具革命性的影響的是構成主義之后的達達主義,其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是杜尚的《自行車輪》和《泉》,這種雕塑語言是對傳統雕塑語言的挑戰和嘗試,他的藝術的特殊在于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⑤,藝術與現實生活界限變得模糊,值得一提的是,之后的安迪·沃霍爾在美術館展出的他的布里羅外包裝盒子⑥或者今天看到的杰夫·昆斯櫥窗下的吸塵器,“現成品藝術”被重新定義了藝術的實踐,如杜尚所說的“‘現成品藝術’的選擇總是建立在視覺的無差別和好與壞的品味完全消失的基礎上”,在達達主義之前,沒有藝術家會將毫無藝術意義的現成品成為藝術品,也沒有藝術家會制作“什么都可以”的物體⑦。賈科梅蒂是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超現實主義大師,1935年以后由超現實主義轉向現實主義,他們都曾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
通過實踐創新,初步理解雕塑本體語言對雕塑作品的重要性,同時加強雕塑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實現藝術實踐的不斷反思與進步。
三.學科之間的對話和表達
眾所周知,藝術形式是本體語言的外在表現,反之,本體語言對藝術形式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用科學的方法去論述是適合實踐的需要所產生的,也是對創作實踐的一種總結概括。理論的檢驗需要辯證的去理解,毛澤東說:\"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雕塑而言,雕塑語言的定位.存在.確立和其延伸拓展的方向以及雕塑的方式.方法.特性.材料和表現同樣對雕塑語言產生一定作用和影響。
雕塑語言的表達離不開文化語境,當下語境中重新審視了雕塑本體語言,對深化雕塑的表現功能有重要意義。語言的豐富以及創作的深入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進行的,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從雕塑創作中會發現文化語境對雕塑語言的不同影響。美國藝術家邁爾克·貝茨雕塑裝置作品將日常的物品跳脫了原有的模式,擁有荒誕,幽默的性格。顛覆了熟悉的模式,不拘形式將物體重組攪亂了觀眾的視覺習慣,這是在文化語境中的一個突破,打開了超越現實的一種境界。
在雕塑創作的過程中語言的表達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是藝術創作的根本目的,藝術創作中的情感通過語言表達來完成,這也是建立在認識自然和研究藝術本質的基礎之上,情感在其中被賦予重要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雕塑語言也發生著變化,尤其是現代雕塑的進程中,具體形態到抽象觀念表達,抽象的形體與材料的不斷創新也使得雕塑語言更加豐富,語言形式上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后現代雕塑的發展過程中,帶來了新的語言形式上的創新,不斷寬泛的藝術形式使雕塑藝術的發展更加多元化。
參考文獻:
①王朝聞.雕塑美學[M].三聯書店,2012(2).
②朱光潛.西方美術史下卷[M].商務印書館,2014(6).
③何力平.形的儀式-論雕塑本體[M].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12).
④何力平.為雕塑鑿七個孔-雕塑語言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⑤范景中.杜尚之后的康德[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5).
⑥沈語冰.20世紀藝術批評[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3).
⑦范景中.杜尚之后的康德[M].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