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屬性出發,介紹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對傳統文化教育現狀進行闡述,說明在小學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接著就如何在小學教育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三點建議。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教育
一、傳統文化內涵及其屬性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經過長期醞釀發展形成的,主導國民思想并指導其行為方式的精神支柱。其特征表現如下:
1.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義。與國外的文化相比,中國文化以政治、倫理為中心,不追求自然之所以,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不追求知識上的功利主義。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教授季羨林認為,東西文化的差別是: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西方的則是分析的;也就是西方是“一分為二”,而東方是“合二為一”。在價值觀取向上,中國傳統文化基本上是反功利,致力于人格的自我實現,貶低物質享受的價值,重義輕利。
2.道德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總體特征。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各個學派的總歸宿和最高境界。中華傳統文化,上溯其祖根,初創于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形于黃帝的“法道文化”,成熟于老子創立的“道德文化”,他們共同組成“以易闡道、以法論道、以德證道”三部曲,非常完美地構成中華道德文化大系統。所以,中華文化從本質上是道德教化的文化。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屬性
1.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人文性。古希臘的思想家熱衷于探究自然的本性和規律,古印度的思想家追求超越人世的彼岸世界,而中國的思想家們則沉溺于對人的問題的思考中,他們敏銳目光的投放處是人類自身,討論人的存在狀態和理想價值,探究人的命運和希望。與西方文化相比,其人文性傾向比較嚴重。
2.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和諧。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文化是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沖突中建立起自己的本質觀,中國人則相反,是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獲得自己的本質特征。因此,我們就可以得出傳統文化的本質屬性是和諧。
3.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延續性。季羨林先生曾指出,在世界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保持了未曾中斷的文化傳統的國家,之所以如此,不外乎內外兩種原因。內因是:中國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外因是:不斷有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外來文化與之交流。對于處在全球化形勢下的當今中國文化來說,這內外兩個因素仍然是缺一不可的。
二、在小學教育中貫徹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一)小學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隨著時代的轉變,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現狀仍然存在著許多引人深思的問題。
1.許多家長認為傳統文化對于他們孩子的未來幫助不大,并不能讓孩子在升學考試中多得多少分數。開明一點的家長也不過是讓孩子簡單的接觸一點傳統文化,以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已。
2.對于小學生而言,正是品德養成的一個關鍵時期,傳統文化中的忠孝禮義廉恥等品德內容是我們民族素質的根本,也是“禮儀之邦”重要體現。但許多教師并沒有將傳統文化教育和學生的品德教育機密結合起來,只是簡單的完成了朗讀、翻譯、背誦等教學任務,目標直指將來的考試內容,無法用傳統文化去指導他們的言行,結果就認為傳統的東西不好學,又沒什么用。
3.現在社會的許多媒體過分片面的解讀傳統文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同外國的外化作比較,最后產生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及外國文化的可笑輿論,最可怕的是一旦孩子們被這些輿論所污染而信以為真,其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4.由于人們對傳統文化認識的不足,使現在許多小學生成了“傳統文盲”,他們分不清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不熟悉中國歷史典故、不會用成語、不懂排資論輩等等。但他們很小就學會了如何上網、會使用英語對話,喜歡外來的食品、玩具、影視、甚至是思想觀念。因此,對于祖國傳統的文化就開始逐漸的冷漠和淡化了。
(二)小學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1.自立意識和能力弱化,堅忍品格衰退。自立意識是獨立人格的確證,是其他品格生成的基礎。牢固的自立意識對人的一生將起到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自立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時期。調查顯示,目前的城市小學和鄉村小學,均已開設了勞動課,培訓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但是對于自己的衣物的清洗和是否幫家里做事時,卻有很少人做過。
2.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萎縮。合作意識是個體能夠與周圍社會群體和諧相處的資審表,團隊精神是個體為一個社會利益共同體所接受和肯定的通行證。競爭并不否認合作,恰恰相反,競爭首先意味著在一定范圍內的合作。尤其是社會分工發展到極致的未來社會,更加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3.愛心淡化,寬容意識淡薄。愛心不僅是情感中最純真最善良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人類作為一個高級物種類群向心力的源泉,還是人類社會得以有序運行的強大約束力量。而寬容是人性中重要的閃光點,在關鍵的時候能矯正他們的人生之舵。寬容不僅需要“海量”,更是一種修養促成的智慧。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怎樣運用寬容理順人與人的對應關系,使其達到和諧的統一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三、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實施
1、學校教育中的實施策略
(1)要重視校園文化的整體建設。校園文化的建設要從整體上把握,通過校容校貌、相關的教學設施和管理制度的整體設計,形成一種明確的具有傳統文化氛圍的校園文化風貌。
(2)要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教師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教學技巧直接影響到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和程度,必須加強對教師傳統文化修養的培訓,同時也要重視對教師道德品質的考察。
(3)要重視課程設置的設計。教學內容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加強研究,設計出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教學內容和內容的講授、考核,使我們的學生真正從教學活動中獲得應有的文化傳播。
2、家庭教育中的實施策略
(1)家庭良好文化氛圍的創造。家庭的文化氛圍會對孩子有直觀的影響,簡單的如墻上的傳統字畫,書房的設計等等。
(2)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傳統美德的影響。家長的言傳身教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一些優秀的傳統美德的傳承,身教,要遠遠好于空洞的講解
(3)家長要注意方式方法。新時代的孩子有新時代的特點,家長在進行教育時也要與時俱進,注意用多種形式進行教育,要有目的性的多使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進行滲透。
3、社會教育中的實施策略
(1)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良好的社會教育,就要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弘揚傳統文化和正氣的風氣,這會形成一種適宜孩子成長的良好環境,它對孩子的熏陶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都能呈現出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孩子們接受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化”。
(2)傳播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我們知道,傳統文化中并不是所有內容都值得我們去繼承,一些糟粕的、不合時宜的內容我們應該加以摒棄,要傳播給孩子真正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參考文獻:
[1] 朱美榮.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批判[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 2006.
[2] 趙冬冬.關于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青春歲月, 2014(5):177.
[3] 王瑩.傳統文化視角下關于小學教育的探討[J].才智, 2011(2):122.
[4] 姚海蓉.試論如何在小學階段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J].新課程, 2014(10):136-137..
作者簡介:陽文娟(1993-)女,漢族,湖南衡陽人,教育學碩士,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專業碩士2016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