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研活動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伙伴的以校為本的實踐性研究活動。教研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切實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素質,增強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在一次北京市宣武區某學校的美術教研活動中,開展了以學生的學習匯報為主的美育成果展示,其中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引發了筆者的思考。
【關鍵詞】:視覺文化;研究性學習;教學評價
一、從學生選題看當代視覺文化的沖擊力
宣武區學生所作的匯報內容基于學生(小組)對一個課題研究的報告匯總,9位(組)同學的選題可歸納為以下幾種:對當代藝術的個類分析、對藝術作品的專題分析、對藝術創作主題的研究分析。后兩種大多來源于課上教師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刺激了學生對某一類或一個作品的興趣,從而選擇做此類專題研究。筆者對第一種“對當代藝術的個類分析”展開深入探討。
在“對當代藝術的個類分析”這一類選題里,最主要的內容包括音樂與視覺的封面藝術和3D地面畫。在音樂與視覺的封面藝術主題中,學生選取了當代比較受爭議的女歌手LADYGAGA的大量專輯封面,從造型、色彩、元素等方面說明了封面設計的寓意,又用諸多美國歌手不同風格的專輯封面進行對比講解,隨后又結合一些國外不同形式與表現手法的“個性”封面進行展示。縱觀學生對于這些圖片的選取可以看出,學生對于當代流行趨勢是非常感興趣且有自己的看法的,他們的選擇都是最新銳的人物以及作品,且該組學生一開始在導入部分引入的“網友看法”截圖皆來自于時下最流行、受眾最龐大的網絡平臺——微博,這說明這些當代藝術、視覺藝術以及視覺信息借用今天的媒體平臺已經完全充斥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而另一組學生關于3D地面畫的介紹,也說明學生對當代藝術形式的較為強烈的關注。3D地面畫是近幾年在國外比較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許多畫家在地面上畫出各種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繪畫,讓人“信以為真”并“身臨其境”,對于關注網絡信息的學生群體來說,對這種藝術的喜愛也無可厚非。
從以上學生選題中可以看出網絡信息、視覺文化對學生的沖擊力之大。當下學校教育的美術課堂中,教師授課的主題、內容與素材基本來自于教材大綱、美術史論、藝術名作等等,然而時代在發展,學生隨著時代的洪流一批又一批地成長,如果教師還僅僅將思維與教學內容全部局限于教材上的“規定”,只會造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當教師還停留在思考“如何向學生鑒賞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起義》中的藝術美感”,學生的興趣點早已經轉移到“敘利亞難民海灘兒童的照片被藝術家用各種創意形式進行人權呼吁”上了。所以,教師要時刻讓自己處于一個學生的位置,去觀望世界與社會不斷更新的視覺藝術,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與關注點。同時,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并不如成人,教師就需要調回教師本身的位置,去幫助學生“取精去粗”,引導他們形成正確合理的價值觀與審美觀。
二、從學生課件結構看研究性學習的效益
在各小組學生展示的課件中,有多個個小組展示的方式都是關于自己的學習研究過程的,從一開始的選材、草圖,與教師溝通過程中的感悟,二稿、三稿的調整與改變,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思考,直至最終定稿的效果圖等等,這是一個完完整整的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而這種研究性學習的方式,筆者是進入到大學才開始體會,到了大學即將畢業才開始真正明白研究性學習的意義與價值。縱觀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認知增強的一個普遍流程:許多知識與技能都是學生先從老師那兒獲取,聽取“要求”,然后按要求去完成任務,最后提交“任務”,算是完成整個過程了。然而即使整個過程完成了,很多學生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那么去做,直到伴隨著年齡增大而帶來的“智力開化”,學生們開始對許多問題與方式有了自己的思考,才慢慢感慨“曾經老師那么要求我們是為了……”,或“這種方法這么好,以前老師還教過我呢,當時為什么不理解呢……”等等,這一系列“后知后覺”的感悟。而宣武區這些高中生能及早接受 “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與培養,對他們的學習與成長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可以在小組合作中積累經驗,認真記錄學習過程,反思學習成效,這種“活”的學習相比于傳統教育中的“灌輸式”、“填鴨式”學習有著無可比擬的積極作用。
從使用“研究性學習”的同學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研究性學習”取得的成果是十分顯著的,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變化,對作品階段性過程的思考,以及最終成果的顯示,都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效益。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若能深入推進與普及至各地區的中小學校,甚至滲入農村中小學美術的教學中,教育領域必然會出現新的一番景象。
三、從《學生學習手冊》看美術評價新方式
宣武區該學校的學生學習手冊是針對美術教學評價自主開發出的一種新的評價方式,將美術課按鑒賞、繪畫、設計·工藝等分為幾冊,學生根據每節課的內容進行記錄與反思,相當于是另一種形式的“學生檔案袋”。它有課前部分,包括課前學習問題的交流與提示;有課上部分,包括內容筆記、圖形筆記;有課后部分,包括反思與交流、知識檢測題、評價與自查。還有課外綜合拓展部分,包括研究報告單和藝術實踐(參觀美術館)。從學生完成的手冊來看,完成度都非常高,圖文并茂的筆記非常美觀,學生上課人手一冊專注聽課與做記錄,這就相當于美術課以“手冊”的形式將學生的專注力進行了“統領”,誰都不會希望在上交手冊的時候看見自己白白凈凈的冊子,而別的同學卻是精彩的內容與圖畫。這會給學生帶來一種學習的刺激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規范美術學習,甚至有的同學為了追求“更美觀”而專門練習硬筆,從美術過渡到書法技巧的提升。總之,學生美術學習手冊帶來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
美術學習手冊一定程度上為教師的工作也帶來了便捷,教師可以直觀地通過美術學習手冊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檢測自己的教學達標狀況,同時,它也能夠更加拉近師生關系。此外,學校定期開展手冊使用的培訓與經驗交流會,普及各校,以小范圍輻射大范圍(宣武區),各校上交手冊使用的指導方案。這對手冊的改進具有一定的作用,對師生以及學校都會帶來十分積極的作用。
除了美術學習手冊外,還有一個美術學習手冊的質量評優表和手冊使用視導反饋表,這引起了筆者的思考:一定的評比與優秀研究報告的選拔可以激勵促進師生共同進步,如果這個評比落實成了教師學校的達標任務,會不會性質又會逐漸發生改變呢?為了評比而完成任務,為了評優而“美化”報告成果,學生不得不“幫助”老師完成任務。那么一切又“變味”了。另外,在學生中,有的學生上課并沒有認真做手冊記錄,可能會在提交手冊之前找其他同學的手冊“借鑒”,為了應付任務臨時抄寫,這種情況教師又該如何應對?
總體來說,學生美術學習手冊是異性非常好的美術學習與評價工具,宣武區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為美術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推動力,相信在大家堅定的信念與共同的努力下,美術教育一定會越來越受重視,越來越多的學生會接受到更加優質、靈活的美術培育,更加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