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結構模型。它要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yǎng)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fā)展?從中可以看到“核心素養(yǎng)”關鍵是能力和品格。
多年來,不同國家或地區(qū)都在做類似的探索,2015年3月30日,我國在正式印發(fā)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養(yǎng)體系”建設。至此“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在我國逐漸熱了起來,“核心素養(yǎng)”一下子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和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靈魂。
而對于歷史學科而言,核心素養(yǎng)主要指的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五點,細細評味這五點,結合多年的學習和教學實踐,深感史學核心素養(yǎng)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一條是要有追尋知識來源的本能意識和能力。
談到追尋知識來源的本能意識和能力,不禁想到了陳垣先生的“史源學”。在陳垣先生的“史源學實習”課程中,陳垣先生不僅講授文獻學、考證學等專門知識,更重視“金針度人”,把做學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這可以看作是我們今天“史料教學”理論的前輩,只不過陳垣先生步子更大,走得也更遠。在陳垣先生“史源學實習”課程中大致分為幾個步驟:第一步,是陳垣先生選定教材,指定篇目;第二步,是由學生抄錄原文,即便學生有此史書,也要以端正的楷書抄寫一份,加以點句,考釋人名、地名、史事真?zhèn)渭捌涫吩矗ㄌ貏e注意:是學生依據(jù)主題自主搜集史料,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強化了學生的史證意識);第三步,是學生將考證所得連綴成文;第四步,是由陳垣逐篇批改,反饋給學生,并擇要討論。這是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反映了陳垣對于培養(yǎng)歷史專業(yè)學生的深刻思考和良苦用心,對應到現(xiàn)在,用狹義的觀點來看的話,就是強調歷史學科中的史料教學,只不過不同的是陳垣先生更多的強調讓學生動起手來,去找尋資料、作小考證,在實踐中掌握方法,提高技藝和修養(yǎng)。這不正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和“史料實證”意識的最精確的解釋嗎?陳垣說:“苦于不知讀何書,又不知如何讀法。因人所讀之書而讀之,知其引書之法、考證之法、論斷之法。知其不過如此,則可以增進自己上進之心;知其艱難如此,則可以鞭策自己淺嘗之弊。”這段話大概就是“史源學實習”的要旨所在。
回顧今天的史料教學,我們往往是因觀點取材,往往導致出現(xiàn)劉道梁先生所說的“價值失明與價值固化”,一方面,價值方向不正確,最終導致史料教學極易滑入倫理風險區(qū)域。另外一方面,即使有了正確的價值取向,也不一定就健康。劉道梁先生認為“那種唯一性、固化地價值取向同樣是對青年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戕害。”這種固化是引向歷史教育的國家主義道路上來。誠然,歷史教育為國家服務本是無可厚非,但是,一味地盲從國家,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fā)揮,其主體性被教師的價值引領所解構。這也恰恰與我們所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新課程理念相違背。
所以課堂教師要逐漸脫離原有的“概念教學”的悖論,即既要史料教學又要防止“史料教學”的價值固化,重新劃入“概念教學”。如何去嘗試呢?陳垣先生的“史源學”和劉道梁先生的《歷史教學:從概念教學向主題教學的轉變》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
一、確立教學主題,開展主題教學,“確立教學主題、重構教學文本”就是將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過程。教師對國家課程標準認真解讀的基礎上,確立與學情相適應的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文本。由于國家課程校本化了,師生參與課程的開發(fā)就能激情迸發(fā)。于是,知識來源不再是唯書唯上,而是課堂中的主動與互動中的生成;教學屬性也不再是知性教學而是有著人的思維的德性教學;教學過程也不再因為教學關系失衡造成的創(chuàng)造性被流放,而是在關系和諧中實現(xiàn)了價值爭鳴和價值共享,成就了轉知成智的教學意義;同時,由于教學主線和教學文本都是教師重建的,因此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相悖的倫理沖突也就不存在了。當然,主題教學是需要價值引領的。正確的價值引領才是主題教學的靈魂。可以說,主題教學為史料教學開辟路徑,價值引領則為主題教學護法。
主題教學之下是完全否定了歷史概念的形成嗎?不是。歷史教學的根本便是概念的形成,沒有了概念形成,歷史學習便沒有意義。
所以我很贊同劉道梁先生提倡的“主題教學是史料教學范式下的教學策略”的觀點。在教師通過深度解讀文本確立的教學主題下,師生共同進入歷史,面對不再是知識,而是歷史具體場景下的社會問題。
二是要有“讓知識飛一會”的意識和耐心,沉靜下來看得更準,沉淀下來看的更明,澄凈下來看的更清,沉寂下來看的更穩(wěn)。也就是說歷史教學,不能一味灌輸現(xiàn)有的概念,短時間形成結論,而是要讓學生、讓老師放手去收集資料,放開思維去探索未知,這樣可能取得結果的周期會長,但結論更站得住腳。
總之,這種教學模式的帶來的是評價標準的非唯一性和非固定性,因而對于現(xiàn)在的考核模式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對短期效果的一種淡化,只有長期的堅持,正確的引導,最后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歷史學習,能夠應用歷史學習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去改造社會、去提升自身。所以這種教學模式的效果非一日之功,故我們只能“厚積薄發(fā)、靜待花開”。
作者簡介:夏志軍,江蘇省江都區(qū)邵伯高級中學,一級教師,歷史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