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教育與其他領域一樣,正面臨著深刻的變革。“互聯網+傳統教育”推動教育變革的同時,專業教師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包括課堂教學能力方面的挑戰、數據處理能力方面的挑戰、信息素養能力方面的挑戰。為此,“互聯網+”時代專業教師要強化課堂教學能力,培養數據處理能力,提高信息素養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專業教師;挑戰;策略
一、“互聯網+”概述
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之一。“互聯網+”即“互聯網+傳統行業”,這里的“+”并非是簡單地疊加,而是通過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有機融合創造出一種新的發展形態。“互聯網+”概念的提出者是騰訊CEO馬化騰。2015年,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傳統行業要制定“互聯網+”計劃的建議和要求。互聯網不只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工具,更是一種靈魂性的存在,一旦與其他行業實現有機融合后,就能夠賦予他們新的活力和生命。傳統行業包括教育,如果沒有利用好時代賦予的良機,與互聯網銜接起來,那么就會如同第二次產業革命時代拒絕使用電能一樣,被時代所淘汰。“互聯網+教師教育”是傳統教師教育在“互聯網+”時代的新發展,“互聯網+”賦予了傳統教師教育新的生命。“互聯網+教師教育”有三個方面的蘊含,一是互聯網為師生提供課堂教學之外的教學資源、課程資源和學習資源。二是搭建網上教學平臺,實現課堂教學網絡共享。三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改進傳統的“一鍋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
二、“互聯網+”時代專業教師面臨的挑戰
(一)挑戰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互聯網+”時代的帶來,使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面臨極大的挑戰:一是教學觀念的挑戰。專業教師在傳統的教學中,重記憶輕思考。在“互聯網+”時代,學生隨時隨地遇到知識性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百度”等搜索檢索工具得以解決。而培養學生的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自覺性在現代教育中卻顯得越來越重要。二是教育模式的挑戰。專業教師在傳統教學中普遍采取的是“灌輸模式”,相應地,學生在學習中主要采取的是“接受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本質上是以課堂、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時代,學生的主體性大大彰顯,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不符合時代要求。三是教師角色的挑戰。傳統教學中,專業教師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互聯網+”時代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綜上可見,“互聯網+”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面臨著重重挑戰。
(二)挑戰專業教師的數據處理能力
哈佛大學加里·金教授指出,大數據時代也是一個革命的時代,各個領域都卷入其中,開始了量化進程。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是如此。美國課堂觀察應用軟件開發商Classroom Observercer曾做個一個研究:一節四十分鐘的課,每位學生產生的數據都有5、6G之多,在這些龐大的數據中,能夠量化并使用的數據有約百分之一。還量的數據摻雜了大量的無用信息,需要專業教師進行分析、提煉,不然這些數據就無法成為教師改進和完善教學的依據,也就喪失了教育價值。教師要處理好這些數據需要教育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知識,對給專業教師的挑戰是十分大的。美國率先認識到專業教師的數據能力對于提升其教學水平的重要性,并在2014年把數據能力納入到了教師資格認證的重要指標。
(三)挑戰專業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
“互聯網+”時代也是信息泛濫的時代,伴隨著“互聯網+”的到來,信息化、網絡化推動著我國的傳統教育發生變革。信息化對我國生產、生活的影響開始逐漸蔓延到教育領域,促使教育發生歷史性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教育信息充斥著網絡。這些信息的價值密度低,種類多、信息量巨大,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他們在面對這些價值紛繁復雜的信息時容易出現了迷茫和困惑。哪些信息是有效的教學信息、對教學的有效信息應該如何獲取、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偽、如何應用網絡信息開展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以之為基礎的自我學習能力等等,都是專業教師在“互聯網+”時代面臨的挑戰。可見,“互聯網+”挑戰了專業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
三、“互聯網+”時代做好一名專業教師的策略
(一)“互聯網+”時代專業教師要強化課堂教學能力
“互聯網+”時代,專業教師要強化課堂教學能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更新教育理念。改變“重記憶輕思考”、“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等傳統的教育理念,一是樹立信息化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樹立信息意識,培養他們的信息獲取能力。二是樹立以生為本、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要轉變教師的傳統角色,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了解學生的需求,把握他們的實際狀況,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和自主建構;另一方面,廣泛吸收知識,拓展知識面。互聯網普及之前,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和權威,學生不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難以掌握教學信息。“互聯網+”時代大大改變了這一境遇,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挑戰了教師的信息權威角色。為此,專業教師要廣泛寫手知識,拓展知識面。此外,教師要應該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要求改進教學模式,構建“課前自主學習、課上交流互動、課下反思建構”的教學模式。
(二)“互聯網+”時代專業教師要培養數據處理能力
如前所述,“互聯網+”時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教師要甄別、整理和處理這些數據,需要具備數據處理能力。為此,專業教師要培養自己的數據處理能力。一是要培養數據意識,要認識到數據在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的重要性。二是學習數據處理技術。“互聯網+”時代,專業教師要具備大數據處理技術。一方面,要了解并盡量掌握數據挖掘、遺傳算法、關聯規則學習、回歸分析、聚類分析、數據融合與集成、空間分析等數據處理技術。另一方面,要了解和盡量會運用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軟件,如Matlab、Maple、Mathematica等。三是提高分析和處理數據的能力。專業教師要學會把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數據匯總,用數據處理技術和數據處理軟件進行分析,并把結果用曲線圖、餅狀圖、圓柱體圖等形式展現出來。
(三)“互聯網+”時代專業教師要提高信息素養水平
“互聯網+”時代,專業教師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學會甄別、處理和應用,及時地把握有價值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具體來說,專業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也就是要知道自己需要哪些信息,以便在信息海洋中迅速定位目標信息。二是要把握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就是要知道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哪里可以獲取。專業教師要學會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網站,拓展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三是了解并爭取掌握簡單的處理和展現網絡信息的技術。這些簡單的處理和展現網絡信息的技術有Powepoint、Java、Dreamweaver、photoshop等。專業教師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可以提高教學和科研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畢冉. “互聯網+課堂”背景下高校教師職業能力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 現代教育管理. 2015(12)
[2]裴云,邢益良,陳敏.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軟件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 2015(27)
[3]蔣陽建. 網絡時代對英語語言教學的推動與發展[J]. 教育與職業. 2004(24)
[4]馮智慧. “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創新——訪華南師范大學胡小勇教授[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15(10)
[5]金陵. 大數據與信息化教學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 2013(10)
[6]喻長志. 大數據時代教育的可能轉向[J].江淮論壇.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