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姿多彩。而微信作為新型的傳播交流媒介,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尤其在我們大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的角色。基于微信的網絡輿情對當代大學生思想等方面有著諸多影響。為此,我做了一份調查報告以進一步分析以微信為代表的網絡媒介對大學生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微信;網絡輿情;調查
一、調查前言
進入網絡信息化時代以來,被譽為大學生“信息之窗”的微信、微博等網絡工具憑借其時效性、新鮮原創性等優勢在各大高校中得以大范圍普及。其中微信更是深受廣大青年學生的喜愛,而作為微信等新媒體發展的附屬產物——高校網絡輿情,逐漸成為了影響在校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主力軍。研究基于微信的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影響,無論對于學校或是自身都將利于長足發展。那么,對于微信朋友圈中轉發的各類信息,高校大學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基于微信的網絡輿情的發展對于大學生的影響是什么?學校與大學生又該如何更好的應對與引導網絡輿情的正確發展呢?我的調查對此有個較為明確與清晰的解釋,調查對象為浙江師范大學的在校本科生,調查總樣本量是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60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0%。
二、調查概況
根據調查問卷顯示,其中大學生性別抽樣分布:男性占50%,女性占50%;年級抽樣分布:大一學生占58%,大二學生占25%,大三學生占12%,大四學生占3%,其他占2%;專業類別抽樣調查:文科占15%,理科占57%,工科占23%,藝科占5%。我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后,得出的調研結果如下:
1、花費于微信時間長,多關注休閑娛樂,輕視社會時政
據調查顯示,同學們平均每天花費在微信上的時間,其中,2~3個小時占52%,4小時以上占36%。由此可見,如今大學生每天花費在微信上的時間占據了一天中不少的一部分,正逐漸成為大學生主流的社交軟件。那么同學們每天的關注內容又是什么呢?當問及“您在微信朋友圈內關注的大多屬于什么內容”時,幾乎99%的學生關注點在交友聊天上,約有60%的學生關注娛樂新聞,只有不到30%的學生表示會關注時事政治相關的社會熱點。由此可知,當代大學生缺乏對社會時事政治關注的熱情,更傾向于交友聊天,瀏覽娛樂新聞。而當今的網絡化時代,使得微信朋友圈內轉發的娛樂新聞真真假假,難以分辨,極易引導大學生身心的發展,因此鼓勵大學生更多的關注于社會時事熱點,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去,提出自己想法與意見對于各個高校來說是當前必要的工作之一。
2、缺乏理性思考,盲目判斷或跟風
當問及“您對于微信朋友圈內轉發的各類消息所持的態度”時,其中“不太相信”占90%以上,僅有10%以下的學生選擇會“理性思考,有自己的判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微信內轉發的各類信息持否定態度,而能夠對各類時事有自我理性判斷與分析進而表明態度的大學生只占一小部分,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對基于微信等平臺的各類網絡輿情缺乏深入理性思考的意識,絕大多數人只是抱著“吃瓜群眾”的心態瀏覽每天大量碎片化信息,但對于各類混雜的信息又有自我的一定防備意識。從中可以看出正是因為缺少了這種自我理性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才會在大量網絡信息中難以與有價值的信息產生共鳴,從而迷失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因此大學生在面對以微信平臺等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網絡輿情時需要更多的自我獨立評判性思考和認知。基于微信平臺的網絡輿情無疑也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挑戰。
3、傾向沉默,采取保留態度
“您對于微信中的輿論事件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嗎”對于這一問題,80%的學生表示從不或是較少表達觀念,20%及以下的學生表示有時會發表自己的觀點。由此可知,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各類網絡事件采取觀望態度并保持沉默,較少一部分同學會主動發表觀點。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碎片化式的信息閱讀易導致我們對各類信息缺乏深入的思考認知,只是走馬觀花式的瀏覽,從而無法有自我明確的判斷。因此,勇于在微信平臺中有理有據的發表自我觀點,在當代大學生中值得被提倡。
4、輿論導向不一,導向作用明顯
根據調查顯示,在問題“您覺得微信對于大學生的輿論導向是”中,“總能找到能夠引導自己思考、支持的觀點”選項占40%,選項“各抒己見,方向混亂”占比20%,由此可知正是因為一部分大學生缺少自我理性判斷與認知,從而出現盲目跟風現象,任意發表無依據的評論見解,這極易導致網絡輿情的混亂。而仍有一部分大學生能夠在網絡輿情中找到與自身觀點產生共鳴。基于微信的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導向作用不一,且對不同個體導向作用明顯。這可以從“您覺得對于微信匿名發布的各類消息和提供的議論,是否有導向作用”這一問題中得出。選項“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占比20.5%選項“一般,僅作參考”占比30%,由此可知,基于微信的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上仍有一定影響。因此,如何做好新興媒體的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十分重要。
三、原因探析
1、大學生在求學期間,因特有的個性和思想發展,在網絡輿情方面存在著價值判斷能力模糊、網絡從眾心理強、上網追求新奇刺激等問題。大學生在使用手機時,側重于刷微信朋友圈。在微信中,對各類社會熱點時事,往往缺少自我的獨立認知和判斷能力,盲目轉發跟風現象嚴重,從而不利于自我發展。
2、快捷迅速的互聯網能夠使網民在自由、開放的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的即時陳述迅速傳播開來,并引起社會的廣泛探討,形成網絡輿情。大學生更青睞在網絡上積極探討有關校園事務和社會熱點。然而,我國目前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法律監管和道德約束還很薄弱,誘發了一些缺乏網絡自律的大學生出現掲人隱私、偏激等一些非理性的言論和行為
四、應對措施
1、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制定網絡輿情信息收集制度。學校應建立從校級到院系的網絡輿情收集小組,形成多層次、多方位的網絡信息管理、突發事件上報制度,并在微信平臺上廣泛收集信息,力求全面真實,及時跟蹤網絡輿情并對網絡輿情持續跟蹤關注,掌握輿情的預警、處理情況和效果。
2、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輿論中的引導作用。輔導員可以通過微信這一平臺,創建具有特色的學生網上精神家園等形式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以平等的交流溝通取代一味的說教,寓教于網,成為大學生展示風采的窗口和服務學生的平臺,引領學生輿論方向,提升綜合素質。
3、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以自律的方式引導網絡輿情。加強網絡輿情的控制與引導應從根本做起,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通過加強微信平臺的互動、思想交流,教育學生在微信平臺中要有法律責任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學會自我的理性判斷和思考。
五、調查結論
調查結果顯示,從浙江師范大學這個大學生群體的縮影中,我們看到了當代大學生對于基于微信的網絡輿情尚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形形色色的各類網絡信息中可以找到與自己觀點產生共鳴的角度并保持一定的嚴謹性。但也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過多關注娛樂頭條新聞,有時缺乏自身獨立理性的判斷和思考從而出現盲目跟風,隨手點擊轉發朋友圈的現象。因此,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工作,對于當今社會來說是必不可缺的。
參考文獻:
[1]李昌祖,周杰,鄭蘇法.高校網絡輿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10.
[2]唐亞陽,李亞斌.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
作者簡介:顧益群(1997—),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學生,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商學分院,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復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