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面對新形式新情況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都不需要不斷創新和加強,同時也需要兩者加強相互有機融合。針對現代高校大學生面臨的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和生活問題,同時針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的現實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思政加強的有利地位,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發揮出來,同時也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本文就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融合的途徑進行研究,希望能夠進一步幫助高校老師認清兩者的關系,更好的發揮兩者的作用,幫助高校搞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思想教育;融合性
一 、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改革深入發展和現實文化需求的時代問題
隨著當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一代高校大學生的開放獨立自主的思想狀態逐步形式,面對社會環境日趨復雜,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失,價值取向不明,誠信意識淡薄等等問題。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正面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改革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成就與困難同在,和諧和挑戰并存,不良的社會問題依舊對高校大學生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需要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心理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育。
(二)傳統家庭關系變化和現代生活觀念轉變的現實問題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家庭關系正日趨發著不同的變化趨勢,多元化的家庭關系正成為社會的多樣化發展是一個重要特征。家庭結構的不斷變化也必然影響現代家庭教育觀念,從而導致家庭觀念和家庭教育的問題的出現。目前面臨的獨生子女家長成為社會面臨的主流家庭,他們的個人自由主義,享樂現實主義趨向更加明顯,由此導致家庭社會意識的不斷變化,高校大學生面臨的家庭環境所導致的不良記憶,以后大學期間產生社會對大學生學業和就業壓力的問題,情感選擇問題,獨立生存壓力問題等等現實生活問題。這些對他們的身心和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從而給高校的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
(三)信息化時代和網絡媒體發展的新困境
現代技術的飛躍發展,信息時代的悄然來臨,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網絡的優勢不言而喻,但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來臨帶給人們的還有更多的挑戰。面對信息化的沖擊,高校大學生的主流意和主導的價值取向不斷發展變化。網絡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導致大學生思想觀念和價值意識的不斷變化,從而帶來了重要影響。同時高校的主導的教育權威性也被網絡信息化所弱化。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捷,現代高校大學生接受能力迅速,從而產生先入為主的信息接受現在。這必然導致現代不良信息同時進入大學生生的思想中,帶來必然的負面影響,同時由于沉迷網絡,產生法律和道德問題,大學生產生自閉,煩躁等心理問題等等,這必然也要求高校在加強心理健康的同時,也需要加強思政教育,雙管齊下,才能造就現代新時代的大學生。
二、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徑
(一)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新思維
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必然要運用新的創新思維。創新運用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新觀念,針對現代大學生不斷年齡層次和不同學習生活工作的背景,大學生面料的也就是不同的心理狀態和個性特征,因此在新的大學生教育中要不斷創新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新觀念,分析每個大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因而面對現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細越來越復雜,創新思維是必要的要求和趨勢。
(二)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新地位
新情況新形勢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沒有成為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思政教育面臨的背景和形勢,以及國家對思政教育的戰略引導,已經成為現代大學教育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而心理健康教育至今在這方面沒有足夠的明確,健全和完善。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力的心理保障的心理健康建議,面對新形勢和新情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必要保障,從教學師資,網絡資源、教學場地和教學設施等等,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三)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新保障
新情況下,要面對新的大學教育形式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結合起來,表現我黨的政治優勢和深入細致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要加強高校這方面的保障工作。這方面的保障包括精神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質保障。當然目前做好兩者融合至關重要的是制度保障。先立規矩后才能有法可依。高校要逐步建立統一領導的高校管理制度,逐層落實。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地位的重要性,要促進兩者的融合就要實施更為科學的統一化的管理制度和逐層實施的細化管理。高校的黨委和行政管理人員要加強制度化建設,完善人員配置,落實具體操作細則。各級學院要明確責任發揮直接領導和教育學生的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作為學生活動的班級集要加強基層教育體系的網絡化建設,在這個網絡化細胞里發揮重要基礎性作用,從而更有利于做好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的二者的有機融合。
三、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義
(一)有利高校關聯學科整合發展,實現大學生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優勢互補
高校思政教育的老師,不僅是大學生新思想的引導者而且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造者。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創造有利的精神環境,同時也是思政教育的延伸和發展。這兩者分屬在不同學科,但發展的內在精神是一致的。兩者融合發展有利于高校關聯學科的整合和發展,同時最為重要的是創新、加強和發揮了新形式新情況下大學生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
(二)有利于新形式下大學生新的發展需要,實現現代大學更為科學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發展,大學教育要尊重人的發展,這兩者都是對人的發展的要求。新形式下大學生有新的發展需要,因而從這個角度出發,現代大學需要尊重大學生的人的發展需要,所以思政教育需要從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出發。同時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是尊重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尊重、理解和信任,并且以平等的方式與學生建立師生關系,這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成長和自我發展,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尊重意識,肯定意識,自信和誠信感的建立和發展。
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臨價值多元、文化多樣、社會變革,各種壓力和問題劇增等巨大挑戰。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忽視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特征,難以形成接受主流價值觀念的心理基礎;而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浮于形式,缺乏明確的教育方向和目標,難以起到引導大學生思想認識和行為方式的作用。因此,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發展,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及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勤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探析[J].科教文匯旬刊 , 2011 (24) :15-15
[2]尹晨祖.芻議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2013 (4) :80-81
[3]劉華, 雷紅, 陳凱.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融合探討[J].法制與社會 , 2016 (29)
作者簡介:羅杉(1989—),女,漢族,安徽太湖人,安徽新華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