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國家的文化機構所實施的是非盈利組織的運營管理形式,造成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發展相對較慢。面對全新階段文化機制的變革、全新的文化業態形成了全新的態勢,其培養模式需要實施變革,以培養出滿足社會要求的專業型人才。
【關鍵詞】:文化管理專業人才;加強;培養
1 前言
文化產業是二十一世紀發展最為迅速的朝陽產業,其已經發展成非常多發達國家的支柱型產業。伴隨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以及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里面所占據比重的逐漸提升,國內文化產業同樣不斷的發展。文化產業迅速成長,急需大量具備較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
2 高校文化管理專業設立的現狀
當前,國內一共有70多個高等院校設立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已經發展成最近幾年時間內高校新設專業里面發展最為迅速的專業。從開設學校的本質層面而言來看,當前國內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院校里面,綜合類的大學占據了絕大多數,其間涵蓋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等。除此之外,藝術類的院校設立文化產業專業的比重與其它類型的院校相比相對較高,例如北京電影學院等等,文化產業專業的錄取分數線與其他的專業相比也比較高。
3 當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
3.1 課程體系不完善
課程設立大致相同,特色不明顯。較高的基礎類課程比重,造成所有高校的專業設立增強了對于管理類與藝術類等相關課程的安排,選修課程數目與時數相對偏少,很少考慮到專業特點與學生自身的興趣,無法展示出不一樣領域文化產業對于人才的獨特要求,很少考慮到按照所有區域文化資源的優勢設立校本課程又或是地方課程等。
3.2 教學形式相對落后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得運用傳統形式的課堂教育。大部分院校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型人才所實施的培養依然運用之前所具備的授課形式,缺少對于學生們創新能力的培育。非常多的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是照本宣科,將具備啟發性的書本知識講得非常乏味,知識傳遞的效果并不理想,嚴重影響了學生復合型知識架構的產生。
3.3 專業師資力量匱乏
我們國家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設立僅有十幾年時間的歷史,作為一個全新的專業,教師隊伍構建依然有著非常多的難題急于處理,其間最為主要便是大部分教師缺少文化有關領域的工作實踐經驗。作為一個和文化市場動向、文化實務有著較大關聯的專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具體的人才培養環節里面需要使得學生能夠足夠的機會去了解文化工作。
3.4 文化產業的教育理念模糊不清
非常多的院校在設立文化產業專業的時候擔心所設專業的不全面,幾乎將文化管理的全面領域羅列在內。在明確具體的培養目標之時,其對外宣稱所培育出的人才不但可以進入到文化主管機構,同時還可以滿足非盈利性質文化組織的要求,并且還可以進行盈利性組織的規劃、管理以及運行等。
3.5 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差
我們國家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形式大部分均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導,輔以相應的實踐教學,然而實踐教學所占據的比重相對偏低。“一刀切”的評判形式始終存在于教師考評、課時計算以及教學評價等過程之中,造成其沒有辦法達到特殊專業的特殊性看待,特別是對此全新的專業,需要有一個過渡的階段,然而專業教師需要完成相應的教學管理與課堂任務等等,并且需要完成其自身的科研項目,造成教師有著非常大的工作負擔,特別是全新專業的成長與扶持環節里面,需消耗教師非常多的精力。
4 加強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4.1 創建專業的課程體系
科學的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加強對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首先需要妥善處理課程體系層面所存在的問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相應的課程體系需要以文化學科為基石、 以運營管理為主、 輔以其它課程進行創建。不但不可以忽略其文化的根本性質和特征,同樣不得遠離其運營管理的核心。
4.2 全面貫徹開放式的教學
其一,重新審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教師所發揮的作用是“引導”,是指引學生進行學習,因此教育需要較少的致力于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與保存,而需要不斷的努力尋求獲得得知識的形式,也就是重點關注方法論的教育。其二,轉變以課堂為核心的傳統教學形式,將較為單一的課堂授課拓展至學生自學、探討、科研與實際運用,尤其需要關注對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其三,巧妙應用各類教學方式。能夠招聘公司的管理者作為校外的導師,實施綜合型的案例教學;能夠創建起校內文化產業管理模擬實驗室。
4.3 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在師資隊伍的建設層面,我們國家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需要突破傳統理念的約束,邀請部分有關領域的杰出人員當作客座教師以改善師資架構,同時使得其能夠在實訓課程里面起到巨大的作用。以實訓基地創建為基石,文化產業專業需要加強專業和文化組織、文化公司之間的交流,將課堂拓展至文化工作領域,減小學生適應工作所需要的時間,達到文化產業不斷進步對于專業人才的具體要求。
4.4 明晰教育理念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設立的最終目標便是培育應用型的專業人才,而并非是為了培育學術型的人才。其便需要高校在招生考試機制、課程設立、授課內容、教學形式以及師資錄用等層面均需要傾向于應用型方向。文化產業所涵蓋的領域非常廣闊,若想從事與文化產業管理相關的工作,不但需要掌握不一樣的文化藝術領域,同時還需要把握不一樣的管理形式。文化管理機構、非盈利性的組織等等,存在著完全不一樣的管理規范與需求。
4.5 增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集合
針對全新的專業有著非常強的可塑性,能夠經過改善教學形式,執行“產學研政資介”一體式的人才培養形式,轉變之前所具備的人才培養方式,增大實踐教學的比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對于實踐經驗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在人才培養形式變革創新的環節里面,能夠經過聯系企業、政府部門、高校等其它的資源,同時和其它的高校共同拓展文產專業,以達到資源的共同分享,為專業發展創建起相應的資源載體,達到實踐與理論能力培養的相對統一。
5 結語
所有的高校需要按照社會市場的具體需要以及院校本身所具備的資源優勢,明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具體的培養目標,增強師資品質,與文化產業類公司合作,培育起雙師型的教師,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變革奠定較好的師資保障、平臺保障以及機制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國超,唐培.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5(05).
[2]張登巧.基于“四力”導向的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5(01).
[3]何萍,馬立軍,王明成.國內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05).